赵冰

2016-09-22 01:30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节选自全球化信仰

赵冰

1963年出生

1985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规划与设计学科创办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读博3年,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得以进一步深化,最终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4!——生活世界史论》。该书于1989年5月出版。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评价该书:为人类提出了四阶的逻辑体系及历史体系,为人类提出了四阶的生活世界思想体系及历史体系。它是1980年代中国大陆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学术成果,为随后我提出的中华主义及其中华全球化的理论和历史体系奠定了基础。

思想叠痕

中华主义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现当代转换,同时吸取了西方文化传统和现当代的思想精华。而中华全球化则是强调中华主义核心的修成及其逐步在全球天下层面展开的过程。在西方启动的全球化日益走向世界崩溃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将要扮演特殊的角色。(节选自《中华主义及中华全球化》,1992)

活的信仰根本上是我自己的信仰,这一信仰从我自己的生存体验中诞生出来,最终也促成我自己的生存发展.但中间却关涉了类的问题,精神创造本身就是类的关怀,离开了精神的创造,类就无法作为类出现。活的信仰的表述就是类的关怀的体现。活的信仰是心灵升华的结晶,它的表述即可以是一种不同逻辑片断之间的转换,它自身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前者作为活的信仰和其他个人信仰之间的激活方式,使活的信仰具有一种协调诸多个人信仰的功能,后者使活的信仰本身成为诸多不可共约的个人信仰之中的一种可表述的信仰。(节选自《活的信仰》,1996)

语言强调的是听与说,在建筑上,建筑的语言,如古典建筑语言、现代建筑语言、后现代建筑语言,比如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等都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进入建筑的。但是,书写不一样,书写强调的是读和写。语言是一种逻辑状态,而书写是超越逻辑的,书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主脉和核心。正是在书写状态中,我希望我做的建筑具有书写性。(节选自《论建筑之书写》,1996)

我在面对一个建筑场域并与其精神气质会通时,心中会生起风的感觉,风会从这个场域吹过,形成风吹过的特定的空间格局和组合形态。由于地形的不同,场所精神气质的不同,也可能会是很飘逸,也可能会是很猛烈。在创作中,我大体上是这样一种感觉状态。这也使我的每一个作品,都能找到风吹过的某种感觉,好像它们构成了一个可以相通的境界,但这样一种境界和以前语言上的同一性的识别,其实是不一样的,它是在风的意境之中获得的相通的感受,它并不只是形态上,也许形态上会有很多变化。(节选自《风生水起》,2003)

6000多年前,蛇身人首的女娲和伏羲分别手持规与矩,这是最早的营造祖神。3000多年前,所罗门圣殿前象征着力量和建设的两棵铜柱,那是营造组织石匠行会的历史记忆。300年前,英国自由石工(Free-Mason)即共济会的出现推动了自由文明世界的建立。在历史的延续中,文明在提升扩散,从远古走到了今天,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革命和疯颠该消退了。我们需要重新恢复凝神的秩序,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就象西方中世纪有过的信仰的生活,就象东方的修行者曾经有过的生活。变革和疯颠的时代动荡不安,要终止这种动荡,回归有信仰的生活状态,这是全世界的大势。在中国,在全球化转型的疯颠之后,也同样应该终止那些切断古老传统的邪恶的说教,要建立一个在神性和灵性之间的,让生命能够延续古老传统的有节制而奉献的生活状态。

此时,建筑师要真正成为“Architect”,发挥原本应有的作用,他要为神性的凝聚和灵性的开启而协助人们进行空间营造。生命的意义也将完全不同,这里没有自我表现的明星建筑师,只有克己奉献,宽容和仁爱,他的空间营造将唤起我们对至高无上的真理的憧憬,也使我们自己进入心灵宁静的状态。(节选自《过有信仰的生活》,2014)□

ZHAO Bing

1 黄黄高速二里湖服务区(1997)

2 中华玉文化中心(2000)

3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2002)

猜你喜欢
节选自全球化信仰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名家写夏天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