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

2016-09-26 08:13孙红红武自力胡凤臻李秀荣马艳东指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肺络诸药咳喘

孙红红,武自力,胡凤臻,张 崇,李秀荣,霍 芳,马艳东(指导)

(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针灸一科,河北 衡水 053000)

临床经验交流

咳喘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

孙红红,武自力,胡凤臻,张 崇,李秀荣,霍 芳,马艳东(指导)

(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针灸一科,河北 衡水 053000)

目的:观察基于浊郁肺络理论,采用温肺散饮、化浊通络、补益脾肾、强督益肾法以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30例进行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穿戴贴敷,共计贴敷6次,比较贴敷前后临床症状、贴敷后疾病急性发作次数、住院天数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急性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P<0.05),平均住院天数较治疗前减少(P<0.01),肺功能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临床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80%。结论:咳喘敷贴治疗COPD有较好的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喘敷贴;治疗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病程呈持续性进行性发展。咳喘敷贴是根据“冬病夏治”、“冬病冬治”原理而采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我们基于浊郁肺络理论[1],采用温肺散饮、化浊通络、补益脾肾、强督益任法对30例COPD患者用咳喘敷贴治疗安全有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0例,均为2014年我院呼吸内科住院及马艳东工作室门诊就诊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49~78岁,平均(62.57±5.05)岁;病程3~20年,平均(11.62±4.28)年。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以及中医内科7版教科书。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相关诊断标准[3]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40~80岁,同意并能接受治疗、观察和各项检查,病程3~20年,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不愿接受穿戴咳喘敷贴这种治疗或其它原因不能合作,精神病、心功能II级以上,临床随诊有困难,合并其它较严重的疾病如肝病、肾病、血液病、代谢性疾病、肺结核、肺癌等,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肺部手术史。

2 治疗方法

药物选择及制备。药用穿山龙、威灵仙、白芥子、补骨脂、细辛、附子、干姜、肉桂、辛夷、艾绒,除艾绒外其他药物均选用广州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颗粒剂。将中药颗粒采用干法粉碎混合,再将6g艾绒与研成粉的中药颗粒均匀混合,平铺于9cm×14cm无纺布药袋中,然后将3个中药袋紧挨竖排外用一薄棉布做连续缝纫,棉布上下左右各留边1cm用于与背心前面缝合,中药袋在任脉的位置从膻中至关元。后背部用4个中药袋缝合,制作方法同前,在督脉与膀胱经的位置自大椎至腰阳关。白天将缝有药物的紧身背心穿在身上,睡时脱下。穿戴时间为三伏天第1天至末伏最后1天,三九第1天至三九最后1天。三伏日10天换1次药贴,三九日9天换1次药贴。

注意事项:①穿戴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属贴敷的正常反应;②贴敷后如出现轻度水泡,可自然吸收;③贴敷后如出现局限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立即停用咳喘敷贴,并对症处理;④敷贴后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症状及时就诊。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病情评估,记录咳、痰、喘、憋气、乏力等症状并进行积分统计,做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肺功能检测(日本株式会社)测定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l%)、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在夏季治疗后第1个月初、第3个月初及冬季治疗后第1个月初、第3个月初及第6个月初进行电话随访或及时随诊,记录症状急性发作次数并与治疗前(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同时期做比较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总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治疗前、夏季治疗后第3个月初、冬季治疗后第6个月初肺功能指标FEV1、FEVl%、FVC。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评价。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大于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大于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大于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5 治疗结果

治疗前分别与随访各时段症状急性发作次数比较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夏季治疗后第3个月初,冬季治疗后第3个月初,第6个月初症状急性发作次数比治疗前同期明显减少(P<0.05)。夏季治疗结束第1个月和冬季治疗结束第1个月与治疗前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分别与随访各时段症状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治疗前后总急性发作次数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总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治疗前后平均住院天数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平均住院天数变化 (天,±s)

表3 治疗前后平均住院天数变化 (天,±s)

时间 n 平均住院天数治疗前 30 36.29±9.76治疗后 30 28.03±8.67△

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见表4。夏季治疗后第3个月初FVC、FEV1、FEV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治疗后第6个月初FVC、FEV1、FEV1%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

不良反应:皮肤略发红15例,皮肤发痒2例,减少穿戴时间后缓解。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临床疗效。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7例(23.33%),有效15例(50.00%),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80.00%。

6 讨 论

COPD是呼吸系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肺功能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流行病学显示,COPD患病率占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82%[5]。马艳东在发病机制上提出“痰、湿、瘀三气杂至合而为浊”的病理新机制,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浊郁肺络”,肺通过脉络灌注精气等营养物质,满足肺脏本身所需的同时又营养着他脏。浊气犯肺,经由肺络传变,使得各脏腑经络中血气运行和精液输布异常,最终可致气滞、痰凝、湿聚、血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6],马师根据其发病机制创立捜络剔浊疗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1]。咳嗽、喘证日久发病,浊毒久潜肺络伺机发作,一旦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变化时即发,发作即缠绵日久不愈,因此捜络剔浊是治病之首,并且要长期、重用捜络剔浊之药方能见效。咳喘敷贴其药方根据马师临床用药经验组方[7],将其常用内服方药加上芳香透达之药改制的一种外治方药,其中君药穿山龙与威灵仙重在引药力直达肺络痰浊病所,白芥子助诸药搜剔痰浊以除咳喘夙根。COPD患病日久,耗伤阳气,故臣药多为温药,以艾叶、补骨脂、细辛、附子、干姜为主配合透药皂刺。艾叶为温药,长于温里散寒;同时艾叶入肾经,能补火助阳。补骨脂入肾、脾二经,有温补脾肾、温肾纳气之功。细辛芳香走窜,温肺化饮,宣通鼻窍。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干姜辛热燥烈,二药合用,可温中回阳,通脉化饮。皂刺可助诸药透达穴位深处,使之起到温阳宣肺,祛浊通络的作用。佐药为辛夷和五味子,辛夷辛温,走气入肺,能助清阳上行通于天,能治肺部疾患;五味子起反佐作用,其味酸涩性收敛,养肺金而滋肾水。臣药多为辛温之药,恐耗伤肺气,温燥伤津,是以配五味子以敛气,诸药合参,散中有收,开敛结合,制其短展其长,从而起到利肺气,平喘咳,化痰饮,止咳嗽的功效。使药为麻黄和肉桂,麻黄专入肺经,可引领诸药入肺经,同时麻黄本身能激发人体阳气,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肉桂辛、甘、热,引领诸药入肾经,有补火助阳、温经散寒之功。君药力宏,以祛浊通络为主,臣药肺、脾、肾三脏同治,补土生金、温肾纳气与君药相使为用。辛夷与五味子为君臣药的佐助药,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使药引领诸药到达肺肾二脏,使肺气得以宣,使浊毒得以剔除,更使气得以纳,诸药合用配合贴敷于任脉、督脉和膀胱经上,共奏温肺散饮,化浊通络,补益脾肾,强督益任之功。咳喘敷贴的穿戴时间为三伏和三九期间,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是三伏时节,此时人体气血精气趋于体表,腠理松弛,毛孔张开,十分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此时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经穴,刺激经络,宣通气血,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送将药物直达病所,将潜伏在肺络的痰、湿、瘀等病理产物剔除,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气温最低的时候,从这三九第1天以后,日照时间一天天增长,此时阳气开始增加,也就是中医上的“冬至一阳生”之说,此时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者温之”和“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在“三九”时节采用具有辛温通散功效的中药进行敷贴治疗,可扶助人体阳气,温补肺肾、疏通经络、祛痰剔浊、止咳平喘,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抵抗力、祛除疾病的目的。

根据浊郁肺络的病机,采用穿戴药物法,并利用特定时节治疗COP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咳喘敷贴无明显不良反应。

[1] 刘爱军,赵龙群,马艳东.马艳东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喘经验分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3):50-5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2):67-79.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5] 施焕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6] 朱志慧,韩明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络病病机演变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 (6):456-459.

[7] 赵龙辉,刘爱军,马艳东.马艳东治咳喘药物频数解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319-320.

R244.962.25

B

1004-2814(2016)08-0774-02

2016-03-11

河北省慢阻肺(咳嗽、喘证)重点研究室(2012176);2012年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马艳东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武自力

猜你喜欢
肺络诸药咳喘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穴位贴敷可治小儿肺热咳喘
大枣与甘草的认识异同
“肺络微型癥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