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用教育理念的人格危机及职教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2016-10-14 13:41邵磊
教师·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

邵磊

摘 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实用教育理念大行其道的当下,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成分逐渐缩水。同时,受家庭、社会偏颇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关于学生人格构建方面的工作始终有心无力。为此,文章首先对当前教育环境下造成学生人格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而后结合语文教学的优势和特殊性,就如何将人文理念渗透到职教语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几项建议。

关键词:教育理念;人格危机;人文渗透

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实用性、多元性与选择性三者缺一不可,强调从细节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道德和人格。而国内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可观成效,但不可否认,片面追求实用性、过分重视成绩,仍是国内教学的短板。

一、实用教育理念下人格危机的成因分析

1.社会、家庭观念的错误导向

我国历来有“官本位”思想,“颜如玉”“黄金屋”之类的譬喻,无不为读书蒙上强烈的欲望色彩。在过去之所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主要是因为读书与官僚体系相勾连,在不吝赞美的同时也为读书人套上了名缰利锁。在市场经济潮流以及西方意识的冲击下,“官本位”向“钱本位”过渡,知识文化甚至成为部分人攫取地位、金钱,以实现欲望的重要手段。[1]在传统家庭观念与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出人头地”已经成为部分中下阶层家庭的孩子被灌输的唯一观念。

名利与地位的追求本无可厚非,然而错就错在“唯一”上。从学生接受教育到进入社会之间,家庭与社会对学生期待和评价标准太过单一,学生努力的方向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太过单一,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太过单一,正是这种“单一性”与社会“多元化”价值体系之间的脱节,致使学校难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2.基础教育阶段压力过大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以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标准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在校际评比、群体比较的压力下,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学校都对偏重智育的现象表示认同。而社会观念、家庭观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相串联,虽然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但仍不可避免地忽视教育过程,强调教育结果。

3.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据专家预测,2016年在周期性因素叠加与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倒闭率与员工失业潮也将有所上升。在经济上行阶段结束,正待平稳着陆的当下,就业形势似乎比以往更加严峻。受市场环境刺激,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将进一步向专业技术方向靠拢。“特色性”“专业性”以及“职业性”将更加凸显。[2]虽然此类举措有利有弊,但无法否认的是人文类学科在职业教育领域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将得到削减,将更加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构建。

如果说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格缺陷在于心理年龄的停滞,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交际、协作能力差等。那么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格问题就在于过度社会化、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等方面。这些问题或者可以说是“特质”,虽然能在初入社会时让学生尝到甜头,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眼界的开阔和个人的发展。

二、职教语文教学中人文渗透的途径

对高职教育而言,设置心理辅导机构容易流于形式,实际作用并不大。由于语文是最接近人心理的学科,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能起到疏通、干预甚至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所以以下即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分析语文教学中人文渗透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和阅读材料中的人文思想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也是实施人文渗透的最佳途径。教材的内容和解读都持有明确的观点,容易让学生陷入明确但片面的“是非观”中,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应注重采取“比对”“辨析”的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并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如在《岳阳楼记》的阅读中,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情怀让学生默默体会。虽然在承平日久、日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对古人的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会较为有限,但也能从中收获感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文中所体现的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感,因为去日较短,所以学生体会起来更加容易。这些情怀与高尚节操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之间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健全人格构建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2.采取课堂辩论,引导价值观念

常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性格、个性、观点的了解和掌握,所以人文观念的渗透就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而辩论是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交流想法和观点的有效途径。适当地组织辩论比赛,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在观念、思想方面的教育占据主动地位。

辩论的论题不限于教材内容,可选取学生有共同兴趣、共同话题的时事新闻、影视文学作品等。将困扰学生的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放到台面上展开讨论。从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发现自身观念的缺陷,并借由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科学疏导学生的偏激观点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俗称“叛逆”的年龄阶段,对一切既成观念、权威观点都持有不信任态度。从对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观点往往不是通过经验总结与思辨而获得的,而是“标新立异”所形成的。一味反驳权威观点以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也是社会和家庭对孩子“要有想法”的期许所造成的后果。面对这种情况,尤其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念、思想加以引导。

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以及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对传统封建礼教中“门当户对”的婚姻观,过去主流教学观点普遍歌颂男女主角敢于突破礼教的勇气(如《西厢记》选段)[3]。殊不知此举极容易滋生“恋爱至上”观念,让不明就里的学生把所谓“爱情”放在亲情、道德之前,并且在潜意识里有了对抗学校管理工作的凭据。因此,要及时发现这些偏激观点的苗头,并及时予以纠正和疏导。

4.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是完善学生人格构建,加深学生对社会认识和理解的有效途径。就目前职业学校为语文创设的课程时间而言,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极为有限,并且可行性不高。但笔者仍然建议,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条件,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责任感,使学生在对朋友、同学的关照中体会付出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人格健全化。

每种教学理念的推行都存在相应的利弊,如何权衡得失、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对教师而言都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因此,从教师角度讲,无论上级政策如何要求、社会环境如何改变,只有将目光放长远,“益智”与“育人”并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敬.在中职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14,(8):33.

[2]黄燕琼.对中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理念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4,(2):61.

[3]李 影.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教育,2015,(8):80.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
关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