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与主题

2016-10-27 10:34金丹
电影文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

[摘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8世纪著名讽刺文学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闻名于世的代表作,全文通过对主人公格列佛历险经历的描写,对英国社会和国民性格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鲜明的讽刺。以原著为基础所改编的电影有五部之多,其中,2010年的电影版《格列佛游记》在讽刺这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上对于其他的电影人和艺术创作者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此版本的影片在时间点上最靠近当代生活,相对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反观效用。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美式价值观;讽刺艺术

名著《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 是英国18世纪著名讽刺文学代表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年)闻名于世的代表作,原作讲述了里梅尔·格列佛船长在“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作者笔力雄劲,极尽讽刺之能事,通过对格列佛自身奇遇的描写反映了18世纪前半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并对当时英国国民的性格缺陷进行了尖锐的嘲笑。《格列佛游记》因其天马行空的童话色彩和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原著也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于1939年、1979年、1992年、1996年和2010年经历了五度翻拍,其经典程度也可见一斑。

在历次《格列佛游记》的翻拍作品中,2010年由罗伯·莱特曼(Rob Letterman)执导的版本,其发行时间最靠近现实生活,更能引起银幕观众对现实生活的反观,相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故本文将以2010年版本的《格列佛游记》为基础,针对其讽刺艺术和主题做力所能及的探讨。

一、讽刺艺术

《格列佛游记》的原著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斯威夫特的文学功底和造诣。在原著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夸张、反讽、对比、双关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来讽刺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影片《格列佛游记》的创作者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改编时沿袭了原著作者尖锐犀利的风格,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

(一)夸张

18世纪的欧洲流行以繁复夸张、富丽堂皇为主要特色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起源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它在欧洲皇室之间的流行气候迅速引起了普遍的效仿,无论是在建筑风格、音乐绘画还是行为举止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欧洲人民。原著《格列佛游记》的创作背景正处于这一时期,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花了不少笔墨来讥讽宫廷里深受这一风格影响而不务正业的达官显贵。而在影片《格列佛游记》中,观众也能通过导演的镜头以及演员们的表演感受到夸张艺术所带来的戏剧张力。

影片《格列佛游记》将比例和数字进行了夸张,一切人物和器物都进行了成比例的放大或缩小:“小人国”的国民只有格列佛的一根手指大、将士们在海边发现了格列佛之后需要动用成百上千的人力加上工具车才能将其“运送”进城,格列佛则每时每刻都得担心不要踩死“小人国”的民众。同时,人物的性格特征却与他们夸张的体型形成讽刺对比:“小人国”的爱德华将军虽然体型微小,但相比于格列佛性格里的平庸和胆小怕事,这位将军却显得自大、贪婪和傲慢。格列佛与爱德华将军在外在上一大一小,但在性格层面却一个畏缩、一个膨胀,这两组对比鲜明的人物性格被安排在比例悬殊的两具肉身里,使创作者对于两位人物外在条件与内心性格不成正比的讽刺意味得到充分表达。相反,在“大人国”,格列佛的体型突然变得只有婴儿的玩具大小,比例的骤变加之失去了体型和身高优势,格列佛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在“小人国”时的大人物,他的骄傲感也瞬间荡然无存,巨大的性格变化鲜明地暴露出了格列佛自负的内心世界。

因此可以说,影片创作者在通过银幕造型塑造人物性格的层面上充分运用了原著作者给予的人设优势,综合运用镜头语言,在对“小人国”风物显微镜式的观察、对“大人国”鱼眼镜头式的展现和对格列佛自身特点放大镜式的刻画等这些视角的不断切换中,全方位地表达了对不同人物性格缺陷的讽刺和嘲笑。

(二)对比

阿Q是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后人也多以“精神胜利法”来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有趣的是,从影片《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的身上,我们对这种“阿Q式的自我标榜和自我安慰”也能够窥探一二。

在“小人国”国宴上,格列佛自称是来自“曼哈顿王国”的“了不起总统”(President Owesome),并沉醉于“小人国”王公贵族及臣民对自己的崇拜和赞赏之中,可当格列佛在“大人国”失去了身材优势之后,他便迅速变得自我怜悯起来——“这里就是我的归宿,做一个巨人女孩的娃娃”(“No,this is where I belong.As a gaint girls baby doll”);在格列佛对达茜的追求过程中,他为了接近达茜而吹嘘自己莫须有的旅游经历,却在接到写稿任务后只能从旅游杂志上抄袭文章来体现自己的能力。格列佛多次以自我吹嘘来标榜自己和自我麻醉来安慰自己的事例与鲁迅笔下阿Q的行为不谋而合,性格的两极分化所带来的外在行为表征之间的强烈对比,形成了对格列佛人物性格的嘲笑和讽刺。

(三)反语

影片《格列佛游记》在将夸张的技法成熟运用的同时也出色地发挥了“反语”的讽刺作用,全片中多处台词都能彰显“反语”这门技法的艺术吸引力。

“所谓反语(irony),也称反话或反辞,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表明说话人幽默、批评或者嘲弄等态度,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1]与其他修辞手法相比,反语因其正话反说、话里有话的语义风格,使得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作品在讽刺效果层面上显得更具功力。

影片中,将军爱德华自称是“伟大而光荣的爱德华将军”,但观众却能明明白白地从镜头里感受到他的狂妄与愚蠢,所以当他从格列佛口中错学错用“蠢驴”( Lame ass )一词并一本正经地自我称赞为“世上最大的蠢驴”( the biggest lame ass in all of the land ) 时,“反语”对爱德华将军的讽刺效果立竿见影。同样,“小人国”的西奥多国王在被救出火灾现场之后,玛丽公主冲上前去给了灰头土脸的父亲一个尴尬的拥抱,并戏谑地“赞美”父亲“您看上去真伟大”(You look glorious),语言内容与表述方式之间巨大的反差瞬间使得观众对玛丽公主心底对西奥多国王的嫌弃态度心领神会。

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反语”常常用来表达创作者的讽刺情感,而利用精彩的人物对白和风格化的台词来表现“反语”的功力则是创作者们最常用的手段。影片《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语言无一例外地反映出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创作者正是运用这些各具特色的台词实现了“正话反说”,在达到对一系列人物看似褒实则贬的讽刺效果的同时还增强了全片的趣味性。

二、主题:英式名著外衣下的美式精神

斯威夫特的原著《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船长四段不同的奇幻冒险经历折射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在这些精彩的故事中,斯威夫特讽刺了君王、大臣、宗教和世界上的人们。他还讽刺了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现实,并借小说告诉我们他的政治观点,什么是他心中理想的国家。在这部小说中,斯威夫特给了我们难得的启示,给人们很大的空间去思考这个社会和社会现实,也要求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理想国家。”[2]

然而,2010年电影版《格列佛游记》在改编时在主题上进行了巨大的取舍,创作者用大篇幅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顺带借助主人公在“大人国”的历险讲述了一个极具时代色彩的故事——小人物格列佛通过离奇经历寻找到生活的意义,最终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影片中,创作者将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做了调整,并把主要的力量放在了讲述格列佛人物性格发生转变的过程上。格列佛的身份不再是原著中的“航海爱好者”,而是在现实的美国社会中拥有小职位的大杂志社邮件收发员,他和大多数普通的现代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编剧将格列佛置于当代纽约的社会生活中并赋予其现实身份的做法,意在契合美国影片中无处不在的“美国梦”式的价值观。

“所谓‘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历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3]很明显,从内容上看,《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典型的讲述“美国梦”的影片。

邮件收发员格列佛在繁琐的工作中消耗着自己的人生,言语中从来没有透露过“人往高处走”的意愿。遇见上司,格列佛毕恭毕敬地说:“这是您的邮件,先生。”(“Heres your mail,sir.”)部门来了新同事丹尼尔,格列佛小心翼翼地告诫他:“收发员只管走路就行,不要说话。我们是小人物。”(“Mailroom guys are meant to be seen and not heard.We are little people.”)甚至是在喜欢的人面前,格列佛也是数年没有勇气表达感情。直到格列佛从历险前的自我否定和温水煮青蛙的生活中抽离到“小人国”中,由一开始被视为“猛兽”,到后来逐渐为小人国国民所接受并被尊为“守护者”,最终抱得美人归,得到新岗位,事业爱情双丰收,感慨“没有微不足道的工作,只有不求上进的性格”(“Theres no small jobs,just small people”)的整个过程,俨然是一个小人物的个人成长蜕变史。

纵观影史,这种通过讲述个人成长史来反映“美国梦”的叙事手法在各类型的美式影片中几乎无处不在。比如极具时代色彩的剧情片《阿甘正传》正是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从智商只有75的“傻小子”最终变成足球明星、国家英雄、成功商人和出色的父亲的故事,表达了“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回报”的“美国梦”核心价值观;再比如校园题材歌舞片《歌舞青春》,主人公特洛伊和朋友们虽然身处于高中校园,但创作者通过三部影片的系列讲述,借主人公的视角探讨的却是美式青年人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思考方式,展现了美国普通人的个人成长;又如美式英雄主义影片《美国队长》《蜘蛛侠》,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遵守着“主人公从弱小的普通人成长为超级英雄,在与邪恶力量的斗争中实现自我抱负”的基本桥段,主题也大同小异地紧紧围绕着“美国梦”做文章。

反观《格列佛游记》,影片虽然改编自英国同名原著,但是原著的主要核心内涵在影片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表现,或者说,电影编剧与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不尽相同。

虽然在影片中格列佛帮助“小人国”国民击退了敌军,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原著中“反战 ”的主题,并且“顺手”促成了霍雷肖(Horatio)和玛丽公主的爱情,但是如果把这些情节置于全片之中,可以说,格列佛这些在“小人国”的经历只是编剧用来促成格列佛性格转变的事件和“手段”——正是有了在小人国的奇幻冒险,才有了格列佛在现实世界中由消极避世到积极向上的性格飞跃。《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在“小人国”的冒险片段只能作为全片结构的“小套”,即故事结构的“过程”来考量,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大套”——格列佛的现实生活片段服务。而探索这种“套中套”式结构影片的主题,关注的重点始终应该放在最外层的结构上。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原著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想要表达的对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批判等一系列深刻的主题全被影片编剧做了弱化处理,编剧和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市民来到英式名著《格列佛游记》所创造的神奇国度历险,最终回到美国现实社会“升职加薪”实现个人提升的故事,因此全片可谓披着英式的外衣表达了典型的美式价值观精神。

[参考文献]

[1]黄彬瑶,王小潞.“其言非其意”:反语的心理认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

[2]孟繁利,李磊.《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9).

[3]杜蓉.透过《阿甘正传》浅谈美国文化[J].陕西教育,2010(03).

[作者简介]金丹(1975—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中英国性的重建与反思
再论格列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