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6-11-08 03:30邱书清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前臂功能障碍手法

邱书清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 宁陵 476700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疗效比较

邱书清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 宁陵 476700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臂闭合骨折患儿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前臂闭合骨折患儿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岁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10岁患儿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儿前臂闭合骨折首选手法复位外固定,而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10岁以上患儿。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外固定;前臂闭合骨折

2013-05—2015-04, 我院对60例前臂闭合骨折患儿,分别给予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对比2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3岁,≤10岁24例,>10岁6例。近端1/3骨折9例,中段1/3骨折18例,远端1/3骨折3例。横行骨折19例,斜行骨折5例,粉碎性骨折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12岁,≤10岁25例,>10岁5例。近端1/3骨折8例,中段1/3骨折18例,远端1/3骨折4例。横行骨折17例,斜行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7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先整复稳定骨折,再整复不稳定骨折;先整复横行骨折,可作为支柱,后整复斜形骨折。近段1/3骨折者,因尺骨位于皮下,能触摸清楚,可先整。若远端1/3部位骨折,因桡骨下段较粗,位于皮下,可先整复桡骨。后均使用石膏外固定,在石膏固定时需要超过肘部、腕部。固定后需行手指功能锻炼,定期复查,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骨痂生长情况。6周后复查X线片,如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即可拆除石膏,并且逐渐实施肘部关节和前臂部位运动。对照组 在骨折后3~7d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6例采用钢板内固定,2例进行克氏针固定,2例进行弹性髓内针固定。2~3周后患者可行肘部、腕骨等功能锻炼。8周后X线片检查如骨折断端愈合即可负重锻炼,术后16周后可拆除内固定。

1.3 疗效判定[1]优:前臂无疼痛,转角度丧失<10°。良:前臂大幅度活动时有轻度不适感,前臂旋转角度丧失11~30°。可:前臂旋转角度丧失31~90°。差:前臂疼痛和功能障碍。

2 结果

2.1 骨折愈合时间和疗效对比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11周,平均6.8周。对照组愈合时间为6~16周,平均9.0周。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10岁的患儿中无前臂旋转功能障碍,>10岁的患儿中有2例出现功能障碍,没有发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10岁的患儿中有3例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10岁的患儿中无功能障碍和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岁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10岁患儿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前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儿可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克氏针已经逐渐被弹性髓内针所替代,其能够精确复位骨折愈合,并且将畸形发生率降到最低[2]。但髓内钉会导致皮肤刺激、退钉和断钉等情况,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局部创伤大,术后还需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手法复位外固定能够有效加快骨折愈合,患儿术后并发症低,与其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相关。有报道[3]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具有较高畸形愈合率,且在畸形后会导致较高旋转功能损伤。而在组中虽然出现有旋前、旋后功能受限,但功能障碍对于患儿影响小。同时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与施建东[4]等研究结果类似。说明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能够显著促进前臂闭合骨折患儿的恢复。本组>10岁患儿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其可能因为10岁以下儿童具有较厚骨膜,且塑形能力强。

总之,对于小儿前臂闭合骨折可根据具体个体病情综合评估,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一般对10岁以下儿童宜选择手法复位外固定,而对于10岁以上患儿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1] 林伟文,赖茂松,熊浩,等.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7):632-634.

[2] 李林军.锁定钛板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5):739-740.

[3] 刘西纺,孙银娣,殷继超,等.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闭合治疗及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预防[J].中国骨伤,2012,25(9):785-787.

[4] 施建东,卢一生,黄波,等.两种方法治疗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2):230-233.

(收稿 2015-10-26)

R683.41

B

1077-8991(2016)04-0063-01

猜你喜欢
前臂功能障碍手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成人前臂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