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进程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2016-11-09 08:49汪前元
中国软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劳动收入进程市场化

汪前元,陈 辉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市场化进程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汪前元,陈辉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以1997-2009年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市场化进程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企业对外税费负担的减轻,是导致市场化程度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整体呈负相关关系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已呈现出U型关系,表明现阶段部分省份的地方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程度已开始对劳动收入占比起正面作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U型关系,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是导致这一U型关系的原因之一。据此,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市场化进程;劳动收入占比;政府干预;税费负担;金融市场发育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收入分配不平等已成全球性问题,而这个趋势的背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简称“劳动收入占比”)引人注目地持续下降,事关人类福祉。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劳动收入占比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降之势,2003年以后降幅更大。现在,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仅为46%,处于劳动收入占比最低国家之列。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其在过去五十年间劳动收入占比在65%到80%之间波动,同时过去60年间大部分OECD 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在65%和80%之间[1]。也就是说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远远高于中国。罗长远(2008)利用联合国的数据(NAS)计算还发现,中国的这一数字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相当的距离[2]。劳动收入占比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地区间、群体间、产业间、行业间收入问题[3],而且还与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有着重大的关系。近年来,有关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决策层的关注。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保持企业正常收入继续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劳动报酬不低于、甚至应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4]。较之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收入转移支付等财富再分配,初次分配无疑是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关键,如果初次分配出现问题,即使有后续的再分配调节,也很难矫正到位。许多学者认为,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目前我国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5]。此外,合理的要素分配制度也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科技事业发展目标。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是今后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劳动收入占比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解决这一特殊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解释中国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之谜的原因。

已有研究主要直接从经济结构转型、有偏技术进步、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三个方面探讨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6],并一致认为,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变化主要是由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所致,而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则主要是由产业结构调整所致[7-10];尽管技术偏向性的方向不确定,但有偏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确实存在[11-16]。而在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方面,虽然已有不少学者从这个角度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13, 17],但这些研究都没有从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考察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的纠正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影响,而使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得到纠正的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是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在理论上,这一视角的分析将既能够加深我们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原因的认识,又能够丰富现有劳动收入占比的相关文献;在政策上,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使市场发挥指导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这一视角的分析也将有利于我们在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对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就是要让市场更好地发挥指导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相应地,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矫正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过程。如果产品和要素市场受到扭曲,那么劳动收入占比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研究导致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扭曲的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文献回顾

现有从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角度研究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产品市场扭曲;二是劳动力市场管制和工会力量;三是金融市场管制和发育;四是国有企业改革。在产品市场扭曲方面,Blanchard和Giavazzi (2003)的研究表明,给定要素之间的谈判力保持不变,产品市场垄断所产生的垄断租金在厂商和劳动者之间分配,产品市场垄断程度降低将导致实际工资上升和失业率下降,进而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上升[17]。在劳动力市场管制和工会力量方面,国外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管制的放松在短期会削弱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在长期会降低失业率水平,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上升[12, 17];国内的研究表明,由于国内的劳动力谈判能力较弱,使其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较小[18-19],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提高有正向影响[20]。在金融市场管制和发育方面,Stockhammer(2013)认为,提高利率管制将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12];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认为,金融深化在非国有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更加受益时将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18];罗长远和陈琳(2012)则发现,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劳动收入占比越低[19];华东等(2015)发现,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正向影响[21];王修华和关键(2014)发现,提高农村金融包容水平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2]。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国有企业发挥着吸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因此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将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上升[10, 13, 23];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国有企业的盈利性较其他企业差,因此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可能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16];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在改革的初期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而在改革的后期则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上升[18]。另外,程名望等(2016)的研究表明,市场化水平提升能够改变政治身份在各结构性收入上的分配效应[24];许竹青等(2016)的研究表明,市场化能够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发展[25]。从形式上来看,以上研究均触及到了市场化改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但从笔者掌握的文献来看,还没有文献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市场化改革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尽管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主要是矫正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扭曲,进而使得考察市场化进程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也主要从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角度展开,但从市场化进程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将能够加深我们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原因的理解,也将能够加深我们对市场化进程推进的经济后果的理解。

(二)假设提出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主要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它包含政府对企业干预减少、非公有经济占比上升、产品和要素市场以及中介组织市场竞争程度提高等维度[26]。本文讨论的维度包括市场化总体水平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化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Lin等(1998)认为,在转型经济体中,国有企业承担了政府的多重目标,如经济增长、就业、养老和社会稳定等,政府有动力去保就业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刚性,这在经济学上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曲线垂直或弹性很小。而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少会降低企业目标函数中维持就业水平的比重,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由部分垂直变成完全向右下方倾斜,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会导致均衡的劳动力水平和工资水平均出现下降,进而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现有研究表明,由于税收归宿并不是由要素平均地负担,所以不同部门产品生产技术的资本密集程度、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产品之间的需求弹性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都会影响税收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作用[28-29]。在这里,我们并不试图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税收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而是分析企业税收负担整体的增减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理论上而言,税收负担也会扭曲企业行为,企业税费负担的减少会减轻行为的扭曲,进而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金融资源相对匮乏,和金融资源的需求相比,金融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因而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配给和歧视行为。由于我国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以国有企业占主体,非金融国有企业天然地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但随着金融业竞争程度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金融资源会更多地惠及非国有企业,又由于在非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中,保就业的权重相比国有企业要低,因而金融市场的发挥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以上分析主要基于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多地承担了保就业的责任的逻辑,这一逻辑在政府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干预能力较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较大时是成立的。然而,全社会的劳动收入占比除了受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劳动力人数的影响,还会受人均劳动收入水平的影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劳动力的生产率水平会逐步提升[30-31],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将越来越能够反映劳动力的生产率水平,人均劳动收入水平也会稳步上升。不仅如此,我国要素市场的扭曲呈现出工业偏向的特征[32],同样可能导致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劳动收入占比起正向作用。在土地要素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看重工厂建成后能够给当地带来税收和就业等政绩利益,因而会将土地以扭曲的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的方式提供给投资于本地的工业企业[33-34];在信贷资源要素方面,由于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干预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水平和投向[35],另一方面政治晋升锦标赛制度也使得地方政府更加钟爱大型工业企业[36];在资源和环境要素方面,由于工业企业的负外部性没有被内部化,使得工业企业能够在扭曲的资源和环境价格中获益更多;在能源要素方面,工业企业的用电用水价格也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户籍制度导致的劳动力市场扭曲也使得工业企业只需要向劳动力支出低于市场价格的工资水平。偏向于工业企业的要素市场扭曲将使得工业部门获得了相对于服务业的更长足的发展,而和服务业相比,工业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明显更低[14-15],这就意味着政府对要素市场干预的减少也可能会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因此,市场化进程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取决于上述三种力量的大小。通常情况下,在市场化改革的初期,第一种力量将占主导作用,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二种力量和第三种力量将逐步占据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总的来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可能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市场化程度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最终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的水平。据此,我们提出了如下的研究假设。

假设1:市场化程度和劳动收入占比呈负相关关系或U型关系;

假设2: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越少和劳动收入占比呈负相关关系或U型关系;

假设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和劳动收入占比呈负相关关系或U型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除西藏和重庆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2009年间的数据。使用1997-2009年间的数据的原因是,我们使用的樊纲等(2011)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报告》中的市场化进程数据为1997-2009[26];排除西藏和重庆的原因是,我们按照张军等(2004)的方法计算资本存量时[37],难以准确估算西藏和重庆的数据,故将二者排除在外。此外,在计算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时,少数不发达省份缺失1997-1999年的进出口数据,对于这些省份的进出口总额数据,我们将其设定为0。最终,我们得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年的数据,共377个观测值。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所有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均使用stata12.0完成。

(二)变量设定

1.劳动收入占比(ls)

借鉴多数的研究成果,我们使用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中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lr)来衡量劳动收入占比。此外,为将劳动收入占比变量映射到[-∞,+∞]上,我们还对劳动收入占比进行了logistic转换,即令ls=lr/(1-lr)。

2.市场化进程指数

市场化进程总指标由多个分项指标构成,分项指标和总指标之间并不完全相关,分项指标之间也并不完全相关,也即不同的分项指标反映了市场化进程的不同维度。为检验本文的假设1,我们使用了市场化进程总指数(mp);为检验假设2,我们使用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数(mp1),且为进一步考察哪一个维度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影响劳动收入占比,我们还使用了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指数(mp1c)和减少企业对外税费负担指数(mp1d);为检验假设3,我们使用了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指数(mp4a),且为进一步考察哪一个维度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会影响劳动收入占比,我们还使用了金融业竞争指数(mp4a1)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指数(mp4a2)等。

3.控制变量

现有研究表明,影响劳动收入占比最根本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经济结构转型、有偏技术进步、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扭曲[6],本文考察的市场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影响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进而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为使我们的研究结论更加稳健,我们还需要控制经济结构转型和有偏技术进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我们将使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r)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thirdr)以控制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10, 14],使用资本-产出比(capitalr)以控制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10-11, 13-14, 16]。变量capitalr等于省级实际资本存量和省级实际GDP之比,省级实际资本存量的计算借鉴张军等(2004)的方法[37],省级实际GDP的计算采用省级名义GDP乘以GDP平减指数的方法。此外,Saam(2008)和张莉等(2012)的研究认为,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重要因素[38-39],为此,我们还控制了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im_exr)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fdir),其中im_exr等于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与年均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的乘积和GDP之比,fdir等于以美元计价的FDI与年均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的乘积和GDP之比。本文所用到的变量及其设定详见表1。

(三)模型设定

本文将使用如下的模型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具体详见模型(1)。

lsit=a0+a1×marketprocessit+a2×secondrit+a3×thirdrit+a4×capitalrit+a5×im_exrit+a6×fdirit+uit+vit+eit

(1)

其中,marketprocess表示市场化进程变量,i表示省份,t表示年度,a0为常数项,a1-a6为变量的系数,ui为省份个体效应,vt为时间个体效应,eit为随机扰动项。我们还使用Hausman检验和Breusch-Pagan的拉格朗日乘子检验以确定本文应当采用的模型是固定效应回归、随机效应回归还是普通的OLS回归,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应当采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因此在回归分析部分中,我们使用的模型均是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表1 变量设定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给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Logistic转换之后的劳动收入占比ls的最小值、中位数和最大值分别为-0.7795、-0.0814和0.6733。这意味着,在我们的样本中,劳动收入占比的最小值、中位数和最大值分别为31.44%、47.96%和66.22%。所有市场化进程变量(mp、mp1、mp1c、mp1d、mp4a、mp4a1、mp4a2)的变异均较大,这将有利于我们识别出各市场化进程变量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的关系。市场化进程变量mp1d和mp4a的数据为319个,要少于其他市场化进程变量的观测值数量,其原因是这两个变量1997和1998年的数据缺失。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r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thirdr的变异较大,这意味着各省份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im_exr的最小值为0,这是由于该数据在少数省份的早期数据缺失,我们将这些缺失数据设定为0之故。FDI占GDP的比重fdir和资本存量占GDP的比重capitalr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符合实际情况和数据要求。

(二)相关分析结果

表3给出了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市场化进程变量均与劳动收入占比变量ls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市场化进程总得分变量mp和金融业竞争变量mp4a1与l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8和-0.444,其他变量与ls的相关系数也均在0.332以上。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会导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少,企业对外的税费负担下降,其结果是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这意味着mp、mp1、mp1c、mp1d与劳动收入占比变量ls呈负相关的结论符合呈负相关的理论预期。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提高,金融业竞争加剧以及信贷市场更加市场化,往往会使得非国有经济相对国有经济更加受益,进而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这意味着mp4a、mp4a1和mp4a2与劳动收入占比变量ls呈负相关的结论也符合呈负相关的理论预期。各市场化进程变量之间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这意味着与市场化程度整体提高相伴随的往往是各市场化程度分项指标的同步提高。由于部分市场化程度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因此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将在回归方程中分别引入这些变量,而不是同时引入这些变量。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3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所有相关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4给出了各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r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thirdr与劳动收入占比ls的相关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且前者的相关系数在绝对值上要大于后者,这与第一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最高,第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其次,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最低的事实相吻合。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im_exr和FDI占GDP的比重fdir与劳动收入占比ls的相关系数为负,这一结论与张莉等(20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9]。资本存量占GDP的比重capitalr与劳动收入占比ls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负。由于部分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高,因此在回归分析中,我们还对共线性问题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表4 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c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d表示不显著,没有标示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三)回归分析结果

1.市场化进程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5给出了各市场化进程变量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回归分析结果。栏(1)-(7)分别给出的是以mp、mp1、mp1c、mp1d、mp4a、mp4a1、mp4a2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从栏(1)中可以看出,市场化进程总得分变量mp的系数为-0.0304,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降低劳动收入占比,与我们的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预期相一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r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thirdr的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且前者系数的绝对值要大于后者,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im_exr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FDI占GDP的比重fdir的系数不显著,资本存量占GDP的比重capitalr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

栏(2)-(4)的结果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量mp1、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变量mp1c、减少企业对外税费负担变量mp1d与劳动收入占比变量ls分别在1%、1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整体而言,政府干预会提高劳动者收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强会降低劳动收入占比。栏(5)-(7)的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总变量mp4a、金融业竞争变量mp4a1、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变量mp4a2的系数均不显著,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些变量与劳动收入占比是否呈U型关系。在所有栏(2)-(7)的回归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r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thirdr的系数均为负,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不够稳健。

2.市场化进程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是否存在U型关系?

前面的分析都是基于市场化进程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单调线性关系的假定,但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市场化进程的初期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而在市场化进程的后期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因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推进会提高劳动者报酬、拉动收入占比。为检验这一可能的解释,我们还在上述回归方程中引入了各市场化进程变量的平方项,具体结果详见表6。

表6栏(8)-(14)分别对应的是在表4栏(1)-(7)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进程变量的平方项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6中可以看出,引入平方项后的实证结果有所改变。栏(8)的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总得分变量mp的系数为负,且仍然保持了10%的显著性水平。市场化进程总得分变量的平方项mp2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说明,总体而言,市场化程度提高是降低劳动收入占比水平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在二次分配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劳动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当然,导致平方项不显著的原因有可能是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够高,以至于无法将平方项的效应识别出来。栏(9)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但栏(10)和栏(11)的市场化进程变量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的系数均分别为负和正,且均在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减少企业的对外税费负担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有意思的是,栏(12)和栏(14)的结果表明,在引入了平方项之后,一次项和二次项的系数都是显著的。这意味着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

因此,这一部分的研究表明,尽管在当前情况下,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总体上会降低劳动收入占比,但随着市场化进程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劳动收入占比可能会逐步提高。

表5 市场化进程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括号中为z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6 引入市场化进程变量平方项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括号中为z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企业对外税费负担的减轻,是导致市场化程度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整体呈负相关关系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已呈现出U型关系,表明现阶段部分省份的地方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已开始对劳动收入占比起正面作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U型关系,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是导致这一U型关系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在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而传统依靠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不具有可行性,唯有通过改革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经济长期下行的趋势。然而,在市场化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轻企业的对外税费负担,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会在短期内降低劳动收入占比,不利于社会公平,而相对的社会公平又是社会主义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市场化水平总体不高的阶段推进市场化进程,就更需要通过转移支付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来兼顾效率与公平。与此同时,在某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深入地理解短期不公与长期公平。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的U型关系表明,随着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暂时的,政府应当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的干预,让市场发挥指导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关系的结果表明,随着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也是暂时的,而随着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会触底反弹。因此,尽管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信贷市场的发展会造成短期不公,但从长期来看是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长期以来,我国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存在严重的信贷歧视和信贷配给,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数额远低于国有企业,难度也远甚于国有企业。提高这一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将能够极大地提高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也将极大地推进全社会的市场化进程。在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体制改革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然而,一方面,当前已批复的民营银行仅有七家,民营银行试点的扩围还有待时日;另一方面,现有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还较小,受制于较少的网点数目等因素,民营银行在信贷资金分配中所起的作用还较弱,远弱于美国等西方市场化程度高的市场中商业银行的作用。因此,要切实采取措施,促进民营银行发展,以提高信贷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而不能因为其发展在短期内可能会降低劳动收入占比而止步不前。在相关政策的福利分析中,应当合理权衡这种短期的不公和长期的公平。

根据上面的结论与启示,我们提出如下的政策举措:一是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应当“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应当建立完善的劳动收入报偿机制,确保劳动者因在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到合理的回报,特别地,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劳动者的合理合法收入应当得到保护,我们应当强化《劳动合同法》的执法力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收入。二是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机制缩小收入差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都经历了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且我们也发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劳动收入占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来提高一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因为非市场化的方式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通过健全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来缩小收入差距,才是我们应当选择的方式。具体而言,我们应当“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并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等。三是加快推进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尽快通过劳动收入占比的U型底部。我们应当“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1] GOLLIN D. 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110(2): 458-474.

[2] 罗长远. 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 [J]. 世界经济, 2008(11): 86-96.

[3]刘建民, 王蓓, 吴金光. 财政政策影响收入分配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的SVAR模型检验[J]. 中国软科学, 2015(2): 110-116.

[4]马凯.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J]. 求是, 2009(20): 9-13.

[5] KUIJS L.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 [R]. SSRN Working Paper, 2005.

[6] 王晓霞, 白重恩. 劳动收入份额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经济学动态, 2014(3): 107-115.

[7] YOUNG A T. One of the things we know that ain’t so: Is US labor’s share relatively stable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0, 32(1): 90-102.

[8] KARABARBOUNIS L, NEIMAN B. The global decline of the labor shar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4, 129(1): 61-103.

[9]白重恩, 钱震杰. 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 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 [J]. 经济研究, 2009(3): 27-41页.

[10]罗长远, 张军.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09(5): 25-35.

[11]HARRISON A. 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 [R]. MPRA Working Paper, 2005.

[12]STOCKHAMMER E. Why have wage shares fallen [R].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Working Paper, 2013.

[13]白重恩, 钱震杰, 武康平. 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 [J]. 经济研究, 2008(8): 16-28.

[14]白重恩, 钱震杰.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37-147.

[15]罗长远, 张军.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 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4): 65-79.

[16]邵敏, 黄玖立. 外资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 [J]. 经济学(季刊), 2010(4): 1189-1210.

[17] BLANCHARD O, GIAVAZZI F.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in goods and labor market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118(3): 879-907.

[18]白重恩, 钱震杰. 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 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 世界经济, 2010(12): 3-27.

[19]罗长远, 陈琳. 融资约束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吗?——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2012(3): 29-42.

[20]李宾, 马九杰. 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与城乡收入变化影响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14(7): 60-76.

[21]华东, 陈力朋, 陈锦然. 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4): 135-140.

[22]王修华, 关键.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水平测度与收入分配效应 [J]. 中国软科学, 2014(8): 150-161.

[23]钱晓烨, 迟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差异 [J]. 经济学动态, 2011(5): 40-46.

[24]程名望, 史清华, JIN Yanhong, 盖庆恩. 市场化、政治身份及其收入效应 [J]. 管理世界,2016(3): 46-59.

[25]许竹青, 刘冬梅, 王伟楠. 公益性还是市场化: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2): 133-139.

[26]樊纲, 王小鲁,朱恒鹏.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 [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7] LINJ Y, CAI F, LI Z. Competition, policy burden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2): 422-427.

[28] SAEZ E, SLEMROD J, GIERTZ S H. The elasticity of taxable income withrespect to marginal tax rates: A critical review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2, 50(1): 3-50.

[29] BLUNDELL R, GRABER M, MOGSTAD M. Labor income dynamics and the insurance fromtaxes, transfers, and the family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15, 127(127): 58-73.

[30]樊纲, 王小鲁, 马光荣.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J]. 经济研究, 2011(9): 4-16.

[31]张杰, 李克, 刘志彪. 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率——中国的经验研究 [J]. 经济学(季刊), 2011(2): 571-602.

[32]谭洪波.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存在工业偏向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管理世界, 2015(12): 96-105.

[33]曹建海. 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与重复建设之关联 [J]. 中国土地, 2014(11): 11-14.

[34]靳涛. 引资竞争、地租扭曲与地方政府行为——中国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不和谐”分析 [J]. 学术月刊, 2008(3): 83-88.

[35]王必锋. 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研究 [D]. 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36]陈艳莹, 王二龙. 要素市场扭曲、双重抑制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13(5): 71-82.

[37]张军, 吴桂英, 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1952-2000 [J]. 经济研究, 2004(10): 35-44.

[38]SAAM M. Openness to trade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macroeconomic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8, 30(2): 691-702.

[39]张莉, 李捷瑜, 徐现祥. 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 [J]. 经济学(季刊), 2012(2): 409-428.

(本文责编:辛城)

Marketization and Labor Income Share: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WANG Qian-Yuan, CHEN Hu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China)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China between 1997 and 2009,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marketization on labor income sh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rke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of the declining of labor income share; the decreasing of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enterprises, the lightening of the burden of the enterprises’ tax and fee, are main reasons of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ization and labor income sh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creasing of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enterprises and labor income share is U-shape, and it means that the decreasing of intervention of some local governments alread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labor income sh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al level of financial market and labor income share is U-shape,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credit’s alloc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And then, we get some enlightenment and give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marketization; labor income shar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burden of tax and fe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financial market

2015-11-05

2016-04-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130);广东金融学院2010人才引进科研项目(2013RCYJ001)。

汪前元(1963-),男,湖北洪湖人,广东金融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

F121

A

1002-9753(2016)09-0156-12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进程市场化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