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基于“抛弃政策”的战略变革研究——以长春一汽发展历程为案例

2016-11-09 08:49邱国栋董姝妍
中国软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变革企业家编码

邱国栋,董姝妍, 2

(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2.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基于“抛弃政策”的战略变革研究
——以长春一汽发展历程为案例

邱国栋1,董姝妍1, 2

(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 2.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34)

以“创新发展”为理念的战略变革是“超强竞争”时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和企业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基于“抛弃政策”视角,聚焦组织内生性战略变革问题,采用了单案例(长春一汽)扎根分析方法,以探索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互动的组织学习过程。提出了基于“抛弃政策”的战略变革过程模型,是在企业家精神这一内生性动力引导下,经由精神、制度和经营三层面的“有计划地抛弃的创新战略变革系统”实现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战略变革过程学派和内容学派的理论整合,探索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战略持续变革的内生性机理为目的,建立了“企业家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有机整合的理论框架。

抛弃政策;战略变革;组织记忆;组织遗忘;长春一汽

一、引言

Teece(1997)认为“一个企业以前的投资和它的制度会制约它未来的行为(路径依赖)”。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正是路径依赖的典型模式,即其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路径。从表1能看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明专利比重非常小,科技创新缺乏普遍性和持续性。本研究坚持一个基本的逻辑,即企业的创新发展,实际上是通过战略变革来实现的,因为战略变革实质是积极创新的主导逻辑。因此,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自主品牌等的根本原因,是汽车企业缺乏“主动创新”这一战略逻辑,其导向不利于对适时创新和持续性技术创新的支持。针对这一状况,“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的方针,并强调通过“激发企业家精神”和“构建发展新体制机制”来“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因而既指出了国家层面的发展方针与目标,同时也为研究领域指出了企业如何创新发展与战略如何变革的新课题。德鲁克[1]指出“企业目标就是创造顾客”,企业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又指出“企业是增长、扩展和变革的一种特殊社会器官”。依此理论观点,在企业层面,持续而有效的战略变革是创新发展的必要与充分的实现条件。

表1 国内主要合资汽车企业专利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专利数据库(2015年检索)。

如何通过战略变革实现创新发展,如何克服创新发展中的路径依赖,从而使得变异机制强势,成为创新战略变革研究的焦点。德鲁克认为创新发展要求企业的信念是“不创新就死亡”,当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不只是及时改变战略以适应变化,而且主动以技术创新或战略创新发展自己。主动创新的特点是有计划地自我抛弃,且使得创新活动进入一个持续性与动态性的常态。按照这种要求,中国企业普遍还未进入创新常态:当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有些企业能够及时改变自己的战略以适应变化;而另一些企业不能适时战略变革或不能正确战略变革而导致企业走向失败。因此,针对主动性创新发展及持续性战略变革问题,揭示其组织系统内生动力,以指导企业如何正确实现“遗传—变异—选择”过程,急需科学研究的突破。

归纳国内已有研究,针对主动性创新发展及其持续性战略变革问题研究少见,从战略变革的组织内生动力视角的研究也少见。国内学者对战略变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研究视角:一是战略变革内容视角,二是基于战略变革过程视角,三是基于组织即兴能力视角。即使后两个视角,也并非进入组织探究战略变革过程和组织即兴的系统动力,而是以战略变革的前提假设或度量评价研究等为主。斯科特(W.R.Scott)等对组织理论的研究*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在《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视角的组织定义,即理性系统视角(第27页)、自然系统视角(第28页)、开放系统视角的组织(第29页)。,特别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研究视角。从这个视角进入组织体内,宜于发现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在动因。依据斯科特的系统研究视角,我们容易发现“遗传强势”现象,即在一个组织体内,遗传机制在与变异机制博弈中处于强势,进而导致企业战略或主导逻辑“长期一贯制”,以致于创新发展的动态能力丧失。

针对避免组织中的“遗传强势”现象,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的观点更为明确,他指出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的企业应该是一种“创新型组织”,这种组织会将创新精神制度化并传导到经营领域,从而实施“有计划地、系统地淘汰过时的、衰退的、旧的东西”的“创新战略”。同时因为“创新是管理层的态度和实践活动”,所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将不切实际的、不成熟的、荒唐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创新项目”。因此,需要管理者“在整个企业中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让整个企业不断地学习”来促进创新战略的变革与实现。简言之,企业应该“有计划地抛弃过去”,并在管理者带动下通过整个组织的学习来实现创新战略变革。综上,本文基于“抛弃政策”的研究视角,对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进行系统思考,从而进入组织以探索创新战略变革的内生性动因。

二、研究背景

1.战略变革:指出创新战略变革内生动力的研究方向。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已有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可以归纳为动因、阻力、过程等研究主题。在“动因”方面研究了“变异-选择-维持-竞争”的微观演化机制驱动变革[2],“经营期望落差对管理者的战略变革行为起到显著影响[3]”,“组织学习能力对战略变革的作用路径[4]”,以及“对战略变革内在动因研究不全面,未考虑文化因素[5]”等观点;在“阻力”方面提出了“企业家关于战略变革的认知惰性,最终对企业战略变革带来刚性约束[6]”,“管理认知集中性阻碍战略变革[7]”等观点;在“系统思考”方面提出了“发展困境下的战略变革并非顺理成章,决策机制是困境下战略变革实施的重要制约机制[8]”,“情境架构所具有的动态变化性特征则影响企业战略变革决策过程出现‘进阶式’特征[9]”等观点;在“过程”方面提出了“变革是一个包括变革决策者和所有组织成员的多阶段和挑战性学习过程[10]”等观点。通过归纳,可以看出“变异-选择-维持-竞争”的微观演化机制驱动变革和组织学习对战略变革的作用等研究文献,指出了创新战略变革的组织系统内生动力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进入组织体内部,以典型汽车企业为例分析创新战略变革互动过程,从而挖掘出创新战略及其变革的内生性动因。

2.抛弃政策:从熊彼特到德鲁克的创新内涵演变。熊彼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理论,但是却缺乏对企业内部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机制的分析。德鲁克指出,“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系统的抛弃政策,……,并且在一个企业正值一帆风顺的时候进行这些工作”*见《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Drucker’s Thoughts of Management)》,苏伟伦编译,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1年,第73-74页。“Drucker”,也有被译成“德鲁克”,在这本书中译成“杜拉克”。。这既是一种“有计划地抛弃过去”的系统,实际上也是企业的创新管理系统。首先,创新是一种态度(精神层面)和实践活动(制度和经营层面),最重要的是“创新是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家精神)和实践活动(管理者行为)”。其次,它通过管理者“系统地找到可以让成功的创新活动获得回报的领域”,从而确定创新战略。再次,创新型组织会将企业家精神制度化(企业文化),并且会创造出一种创新习惯(群体行为)。最后,创新实现了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价值提供。由此可见,与熊彼特相比,德鲁克创新思想强调了创新的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基于创新的时间性与周期性,见表2)。从熊彼特到德鲁克的创新内涵演变看,企业创新的时间性与周期性问题,提示我们针对一个企业持续创新发展问题,需要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从时间性与周期性来考虑创新战略变革问题;更进一步提示我们,对于创新战略变革的时间性与周期性,起主要作用的是一个组织的内因。

表2 从熊彼特到德鲁克的创新内涵演变

3.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的比较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组织记忆和组织遗忘是实现战略变革的必要条件。组织只有主动遗忘,即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的组织学习过程,才能推进和实现创新战略变革。基于对文献的比较研究(见表3)发现:组织记忆是一连串学习,虽能促进战略变革,但也可能成为战略变革的阻碍;组织遗忘给组织带来新的学习,是战略变革的加速器。但是综观现有研究,却缺乏对两者互动博弈的组织学习过程研究,更缺乏这一互动博弈如何促进战略变革的研究。

表3 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比较

三、理论分析框架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抛弃政策”视角下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的系统思考框架,以探索创新战略变革的内生性动因。

1.内涵与相关分析。为建立一个有利于案例分析的框架,本文认为创新战略变革的结果,是“以市场为中心”的“价值提供”[1]。理论上,“价值提供”来自三个方面的创新,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创新,其构成企业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框架。本文选择创新战略持续变革为结果变量,以探索其形成的组织内部动因。本文假设这一创新战略持续变革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异与选择的过程,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验证。已有理论观点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但是对于“变异-选择”过程的实现至今研究不足,而本文将尝试探讨在“抛弃政策”下创新战略变革的“变异-选择”过程。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是针对那些存储于组织内部、用于当前决策的信息,而组织遗传机制与变异机制*生物学领域的概念,即亲代把生物信息传给子代,但亲代与子代之间有一致也有差异。同样,从生态角度看管理领域的一个组织体,也存在这一规律。的博弈也作用于组织信息记忆与遗忘。组织体中遗传与变异,强调代际之间分布,而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不仅指代际之间,也可以是一代内部随时间不同的分布(见表4)。因此在一代内的战略变革过程中需要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有计划的抛弃”,而这一过程又需要创新信仰等初始因素作用和在学习氛围等条件下来实现。

表4 相关观点与概念界定的分析框架

2.变量关系的分析框架。基于以上研究评述,本文认为创新战略变革决定于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互动与博弈的结果,而在变异取得强势的过程中,“抛弃政策”作用的实质是一个组织突破路径依赖的主导逻辑*本文认为主导逻辑是管理者从经验中提炼出的一套业务理念和管理知识,是存在于管理者头脑中的强势逻辑,在战略决策中起主导作用。它可能是自我强化的逻辑,也可能是自我超越的逻辑。,进而有计划地抛弃过去,即积极而理性地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在这种情境下,创新战略的持续变革是一个以“抛弃政策”为主导力量的创新演进过程。任何组织形态都由三个基本层面构成,或一种精神传导也必然要经过不同层面,因此这一演进过程中的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的互动博弈,具体表现在企业内部的精神、制度和经营层面上。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可推论,在组织学习氛围强和组织学习氛围弱的两种状态中,创新与变革的积极性与有效性是不同的,因此组织学习对“抛弃政策”作用于创新战略持续变革起调节作用(如图1所示)。接近前因变量一端,其作用是有利于改变概念与思维;接近结果变量一端,其作用是有利于理性选择。由于任何类型企业的创新产品最终都必须面向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17],所以考量结果变量的绩效指标性质反映“以市场为中心”的价值提供,本文以技术、制度、经营创新的价值提供为基本思考框架。技术创新绩效指标应是“专利”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自主品牌”两类,而制度创新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制度是对企业内管理者和员工的激励,所以制度创新绩效指标应该包括管理层战略洞察力和创新士气两个方面。最后通过经营创新(即创新战略导向)的持续变革来实现。

图1 变量关系分析框架

四、研究设计

坚持“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哲学路径,是基于对特殊性管理实践的认识与发现来进行理论提升的研究过程。但正确的认识,关系到再认识的正确性,因而对实践案例研究的设计,其科学性与规范性关系到理论构建的正确性。

1.案例选择

由于单案例研究适于研究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案例,因此对于研究中国特定情境中的创新战略变革,应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则是可行的。本文所选研究样本,主要遵循两个标准,一是“数一数二”(杰克·韦尔奇原则),二是“极端情境”(Pettigrew原则),从而有利于本文的问题研究与理论构建。因此,本文选择了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长子”的长春一汽(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长春一汽”,即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母公司法人企业),不包括“一汽大众”等非同一法人的关联企业。),它“见证”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它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贡献者”。长春一汽的“基于抛弃政策的自主创新系统”不断推动其创新战略升级演变,符合上述两个标准,所以作为案例对于研究“创新战略变革”问题,具有非同寻常的启发性。

2.研究方法

现有研究中对基于“抛弃政策”的创新战略变革的研究缺乏系统思考,因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现,以构建理论。对于这一新问题的研究发现,需要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因为扎根理论的目标不是描述和验证,而是形成新的概念和理论。另外,徐淑英认为“情境是影响研究的一个制度环境”,而“一个特殊的管理实践是源于情境的问题”[18]。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是研究一个特殊的管理实践,所以需要对特定情境进行扎根分析。

3.分期编码

本文研究目的是发现一个企业创新战略变革的内生动因,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传统性、长期性和隐性等特征,因此需要按时间顺序追溯相互关联的各种事件,进而析出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之间(或组织遗传与组织变异之间)博弈过程的演进阶段与演变机制。所以采用对单案例分阶段,对不同时期进行扎根分析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因此本文将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过程,通过对所选择案例样本进行分阶段的扎根分析,以挖掘出企业创新战略变革的组织系统内在动因和关系机理。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试图揭示战略变革的内在原因,而该种原因可能导致一次性战略变革,也可能导致长期性与连续性(适时)战略变革。通过调查发现,长春一汽六十多年发展历程经历了“大而全”的生产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导向、“干自主”的企业家导向三个不同创新战略导向*战略导向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导向性原则,指导企业产生与市场相联系的适当行为,并潜在地决定企业生产计划、行为的类型和范围(庞长伟等,2011),主要包括生产、市场和企业家导向等。的变革阶段。

4.数据获取

前期文献研究获得指引性方向,中期是访谈和大量二手资料并重的探寻,后期通过访谈进行验证。为提高研究的建构效度,遵循Yin的三大原则,即使用多种证据来源,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组成一系列证据链。在三次访谈过程*资料的获取经历:首次访谈(2012年5月)和第二次访谈(2013年8月),分别选择多位来自中高层的经理人员。采用半结构化形式,访谈提纲题目的设计采用“漏斗型”题目。第三次访谈(2015年8月),通过“战略变革过程”的框架设计访谈题目,并采用半结构化方式访谈。每次访谈遵循了24小时内整理资料的原则,以确保对资料的准确记录和理解。中,从“资料三角形、研究者三角形、数据库、证据链”四个方面来满足三大原则。(1)根据“资料三角”原则,坚持多种证据来源*罗伯特·K·殷在《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中,指出“不同证据来源(资料三角形);不同的评估员(研究者三角形)”。,从而做到一手和二手资料的相互验证以及同一结论的平行交叉验证。(2)应用不同的评估员来构筑“研究者三角形”,由研究团队、企业人员、企业顾客等构成。(3)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研究中通过应用案例研究记录(访谈资料、观察资料、图表材料等)和文献等内容,来建立研究数据库。(4)严格坚持“不能先入为主”和“两人以上编码”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得到与建构数据之间的“证据链”。

五、“一汽”扎根分析:基于编码技术的范畴提炼

根据文献研究得到启示,本文将调查研究的焦点聚焦在“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的互动”促进企业创新战略变革的过程和机理研究上。

1.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

本文对收集的数据资料全部重新打乱,再按照本文研究的需要进行初始概念的提炼,从而根据样本数据所显示出来的共性特征来归纳不同的初始范畴。因为研究的样本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按时间顺序总结出三个阶段的3726条原始语句(其中1953-1977年470条,1978-2001年1202条,2002-2015年2054条)。因为初始概念的层次相对较低、庞杂而数量非常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由此需要进一步的提炼;因此文中进行范畴化时,选择出现频率在2次以上的初始概念。基本操作步骤:首先对三个阶段的原始资料定义现象,即用ai、bi、ci来指代原始语句,并将原始语句进行初步提炼以定义现象;其次对定义现象进行进一步提炼为概念,用Ai、Bi、Ci标识;再次对概念进行范畴化,用AAi、BBi、CCi标识;其中范畴和概念的名称取自资料本身、文献或者自创。最终,得到了开放式编码的详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再精编提炼,如表5所述。

表5 开放式编码及初始范畴提炼

①闫明杰在《自主品牌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耦合研究》文中,谈到“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②Ansoff 在Critique of Henry Mintzberg's The Design School: Reconsidering the Basic Premis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一文中,指出“战略洞察力是敏锐捕捉环境变化,时时调整战略以适应环境的能力”。

③胡赛全等在《企业创新文化、战略能力对创业导向的影响研究》文中,谈到“创新文化是一个组织对待创新的意愿和开放程度,是组织文化在创新方面的体现”。

2.二级编码:主轴式编码

二级编码为主轴式编码,即在一级编码发掘的初始范畴间建立联系,以深入探寻初始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提炼出若干主范畴,在此基础上再精炼,如表6所述。

3.三级编码:选择性编码

根据研究需要,长春一汽的一级和二级编码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的,因此是分时期编码,从编码可以看出,其具有差异性;同时也显示出,三个时期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如表7所述),因此可以形成三级编码。而三级编码是选择性编码,即在二级编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归纳,通过“建构性解释”来理顺各主范畴之间逻辑关系,描述案例研究所呈现出的整体框架以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因此三级编码是在一级、二级分期编码基础上的合拢,见表8。

4.扎根分析结论:变革过程与机理解析

根据三级编码分析发现,长春一汽确实存在“生产-市场-企业家”导向的创新战略变革演进路径。可以看出,三个阶段中管理者主导逻辑也历经了“出汽车”、“以用户为中心”、“干自主”的三种认知。长春一汽能够不断破除前一阶段主导逻辑的“禁锢”,主要是由于企业家精神驱动下的“有计划抛弃的自主创新系统”使然(见表9)。因此虽然三个阶段的战略导向表象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在“企业家精神”推动下的创新战略变革。

表6 主轴式编码及主范畴提炼

表7 分时期编码分析的规律性

表8 选择性编码及范畴机理提炼

表9 长春一汽创新战略变革演化路径

长春一汽案例研究,析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即每个历程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企业在环境诱因作用下,经过“企业家精神”推动,进行战略管理者态度转变(组织遗忘作用)和企业能力审视(提取组织记忆),从而确定创新战略变革定位;然后通过企业文化、结构和制度变革(组织遗忘作用)进行变革实施,最后提供“以市场为中心的价值(获取和存储组织记忆)”,其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抛弃政策”的创新战略变革过程

基于“抛弃政策”的长春一汽创新战略变革过程,其实质是在外部环境诱因作用下,企业家精神成为导致组织变异超越组织遗传的源动力,组织学习机制因其能够促使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积极而理性互动而对实施与实现创新战略变革起调节作用。由此会形成“企业家精神与基于学习的进取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创新战略持续变革”这种“有计划抛弃的自主创新系统”。因此,企业家精神这一根性动因,会打破原有落后的主导逻辑,启动新一轮的创新过程(创新战略变革过程)。这正是德鲁克提出的基于“抛弃政策”的创新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强调了创新的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

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的互动博弈。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的积极而理性的转变,是实现长春一汽持续创新战略变革的内在机理。创新战略变革是从分析、定位、实施到反馈的完整过程,长春一汽通过两次的“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互动博弈”来推动。第一次互动博弈结果:战略变革导向定位。长春一汽战略管理层,通过组织遗忘措施来转变其变革态度,具体措施包括政策学习会议、领导培训与考察、行业研讨会、高层交流形式。同时通过动态组织记忆的“职能会议、项目会议”形式的提取措施,实现企业能力识别。通过组织遗忘与组织记忆的互动博弈,并结合外部环境主导因素,得到创新战略变革导向定位。第二次互动博弈结果:以市场为中心的价值提供。长春一汽战略管理者制定战略变革定位后,企业员工群体在管理者带领下,实现了群体变革态度和行为改变,进而通过动态组织记忆的获取和存储功能,进行了“静态组织记忆系统”的更新。在组织遗忘和组织记忆的积极互动过程中,实现以市场为中心的价值提供。这些价值提供表现为技术创新(专利、自主品牌)、制度创新(战略洞察力、创新士气)和经营创新(创新战略导向)。

两阶段的互动博弈,实现了企业的组织学习过程,获得了“静态组织记忆系统”的更新,最终推动组织进行不断演进的“变异-选择”过程。因此,组织学习推动了“抛弃政策-创新战略变革”创新系统积极运行。这一创新系统的实现是通过精神、制度和经营三个层面实施的,从而实现由“态度指导行为,行为推动态度改变”的良性循环。因此可以说,通过不断“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的动态循环”,使得“创新战略变革能力”不断提高,为下一次“战略变革”提供成功实施的保障;而这其中“企业家精神”是源动力。

六、理论构建

文献研究发现,战略变革研究主要包含内容学派和过程学派:内容学派研究焦点在于变革战略的前因后果与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学派研究的重点在于变革执行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及所需的程序。由于两派学者们研究出发点的不同,至今对战略变革产生的原因及成功实施战略变革的途径仍无法得出明确的答案。

本文从企业组织系统内部寻找创新战略变革的根性动因,并研究揭示其作用的理论逻辑,即如果一个组织具有持续坚持创新精神的刚性,就能够导致组织系统内部变异机制在与遗传机制博弈过程中处于强势,这种情境使组织处于“抛弃政策”状态——德鲁克认为这是“创新的自觉状态”[1]。因此,本文理论构建的基本观点是:自觉创新产生自主创新。在这一动因构念及其作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企业家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有机整合,构成企业创新战略变革系统的内核。这种有机整合形成创新战略变革的“组织内生动力”,因而也是战略变革理论的核心。

以“抛弃政策”强弱与“组织学习”强弱构成坐标系,以建立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的战略变革演进的内生驱动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揭示通过“企业家精神”来不断变异企业战略的“主导逻辑”,进而推动创新系统不断循环,最终推进创新战略变革适时升级的规律性。

本文研究的理论构建目的是为企业实践中推动创新战略变革的内生动力及内生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本研究认为在基于“抛弃政策”的创新战略变革系统中,动力源是组织内部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创新精神刚性。因此创建了以企业家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为基本构成的系统模型:通过组织记忆和组织遗忘互动的组织学习过程,实现创新战略持续变革,最终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这一模型与现有理论相比,是研究创新战略持续变革的内生性机理,建立“企业家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有机整合的理论框架。

根据扎根分析的结论,“企业家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有机整合推动创新战略升级演变,其内在互动关系机理是“企业家精神与基于学习的进取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创新战略持续变革”。这一系统存在两条线:一是沿着“企业家精神→抛弃政策”路径,形成创新精神持续与刚性;二是“组织学习→抛弃政策”路径,以保证抛弃的正确性,并也反过来进一步激发抛弃。因此,案例研究发现长春一汽通过“企业家精神-破除主导逻辑-抛弃政策-创新精神刚性”,使之达到德鲁克所说的创新自觉性。沿两条线的互动与不断往复过程,推动了创新战略变革的演进。

图3 创新战略变革演进的组织内生驱动分析模型

综上所述,在基于抛弃政策的创新战略变革系统中,关键“启动点”是“具有创新内涵的企业家精神”,从而通过组织内部管理者态度的不断改变,来破除旧的主导逻辑(使得组织变异强势),进而真正发动“借助组织学习的抛弃政策系统”,实现战略变革升级演进。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三点发现:(1)揭示了以“企业家精神与基于学习的进取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创新战略持续变革”为内在互动关系机理的“有计划抛弃的主动性创新发展系统”;(2)基于长春一汽案例分析,揭示出汽车企业“生产-市场-企业家”导向的创新战略持续变革路径;(3)以建构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的战略持续变革演进的理论模型,揭示“企业家精神+抛弃政策+组织学习”整合与创新战略持续变革的内生性机理。

2.研究启示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企业需要以创新发展为理念、创建有利于创新战略变革的新机制。

(1)建立以企业家精神为动力的创新发展机制。企业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就必须将“企业家管理[19]植入自己的体系”。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创新是展现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因此“必须采用一套政策,使整个组织都渴望创新,并培养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习惯[19]”。首先要制定一个系统的“抛弃政策”,以进行全面审查,将过时的东西抛弃并积极寻找新的东西加以利用;其次,企业要培养企业家精神,需要管理层将目光放到寻找机会上,并通过举行管理会议、高层管理者与基层人员座谈等方式来形成企业上下共建企业家愿景。所以企业只有通过“企业家管理”,才能激发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的创新动力机制。

(2)基于学习机制的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博弈。在“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抛弃政策”这一创新的内生动力驱动下,企业借助于促进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博弈的组织学习机制,来推动创新战略的持续变革。企业通过组织学习过程明确了创新战略定位,下一步就是组织实施(组织遗忘)和反馈(组织记忆)。企业在实施创新战略的首要步骤是“建立起整个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一汽历来善于总结和运用以“学习、创新、抗争、自强”为核心的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文化,从而创建一种上下协同发展的氛围(创新士气);进而由适合战略定位的结构和制度来明确每个人的权力和责任;最终将“以满足市场为中心”的原则,对组织获取的经验和知识等,加以提取和存储到组织记忆系统。上述创新战略变革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反馈的过程,从而实现创新战略持续变革。

(3)企业实现创新战略变革的实施对策。依据德鲁克的观点,即“创新型组织会以组织的形式来进行创新,也就是说,它会让一群人来进行持续而高产的创新,会将变化变为一种规范性的东西”,从而使得“创新型组织具有能够将新设计、新产品迅速投入生产并推向市场的能力[19]”,企业要实施创新战略变革,首先要以“有计划地抛弃过去[19]”为主导逻辑(比如长春一汽的企业家精神导向);其次可为创新构建单独的组织结构,并由高层直接负责,从而组建创新团队(比如长春一汽的“换型指挥部”);再次在创新部门要制定鼓励创新的薪酬制度:综合考量现在和将来、精神和物质激励(比如长春一汽尤其重视各种典型人物、表彰大会等精神激励融入,既能激励员工又能创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最后,与时俱进地深入完善战略变革的创新系统。长春一汽仍不断推动其发展战略与机遇共进,为实现“干自主”的第四次创业,提出了“蓝途”战略,在中国进入以“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时期,提出了“挚途”互联智能技术战略。“蓝途”与“挚途”双擎驱动”,是实现长春一汽“企业家导向”战略变革又一重大步骤。为继续完善“基于抛弃政策的自主创新系统”,提出“向文化创新要动力”以激发企业家精神,运用“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以寻找机会,运用“互联网+双创”以开展平台设计、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体验营销等模式以实施战略变革。因此,长春一汽为实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一汽”的长期目标,一直在推进战略变革的创新系统升级。

[1]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第三部)[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35-262.

[2]Burgelman R A.Strategy as vector and the inertia of co-evolutionary lock-i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325-357.

[3]连燕玲,周兵,贺小刚,等.经营期望、管理自主权与战略变革[J]. 经济研究,2015(8):31-44.

[4]何爱琴.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战略变革的作用和作用路径实证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0(11):70-74.

[5]刘鑫,薛有志,周杰.国外基于CEO变更视角的公司战略变革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30-47.

[6]李健,陈传明.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战略变革的刚性约束研究[J]. 江海学刊,2012(3):97-103.

[7]尚航标,李卫宁,黄培伦.两类环境中的管理认知与战略变革关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1):167-175.

[8]周建,张双鹏,刘常建,等.发展困境一定会导致战略变革吗?[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7(36):93-106.

[9]苏敬勤,刘畅.中国情境架构及作用机理——基于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案例的质化研究[J]. 管理评论,2015,10(27):218-229.

[10]Kari Kerttula,Tuomo Takala.Power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a multinational industrial corporation [J].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12(33):233-254.

[11]Victor Freitas de Azeredo Barros,Isabel Ramos,Gilberto Perez.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memory: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5(12):45-64.

[12]Easterby-Smith M,Lyles M A.In praise of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11(20):311-316.

[13]韵江,王文敬.组织记忆、即兴能力与战略变革[J]. 南开管理评论,2015(18):36-46.

[14]DeHolan P M,Phillips N.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 [J]. 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603-1613.

[15]卢艳秋,赵英鑫,崔月慧,等.组织忘记与创新绩效: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J]. 科研管理,2014,3(35):58-65.

[16]潘陆山,孟晓斌.组织记忆研究前沿探析、多重存储模型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2):24-31.

[17]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86-91.

[18]徐淑英.Advancing Chinese Management Scholarship:Why Context Matters [R].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

[19]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8-32,131-153.

(本文责编:辛城)

From Organizational Memory to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Research on Strategic Change Based on Abandonment:A Single-case of FAW’s Development History

QIU Guo-dong1,DONG Shu-yan1, 2

(1.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2.DalianPolytechnicUniversity,Dalian116034,China)

In“hypercompetition”era,strategic change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inevitable for China enterprise to develop and the one of major issues of the state and enterprises.The paper is based on abandonment and focused on endogenous strategic change of organization,it uses single-case(FAW)with grounded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f organizational memory and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cess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 based on abandonment,the process model is under the guiding of the endogenous dynamic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planning abandon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strategic change with the three levels of spirit,institution and operation.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of the continuous strategic change based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entrepreneurship+abandonmen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by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nt and process school of strategic change theory.

abandonment;strategic change;organizational memory;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FAW

2015-12-28

2016-07-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066);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GXS4D110)。

邱国栋(1960-),男,山东潍坊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组织与创新管理。

C912.3

A

1002-9753(2016)09-0168-12

猜你喜欢
变革企业家编码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