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

2016-11-12 07:48魏峰群席岳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正义公园空间

魏峰群 席岳婷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

魏峰群 席岳婷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意度。

城市游憩空间;空间正义;公平共享;体验评价;游憩权益

魏峰群, 席岳婷, SHU Tian Cole.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31(05): 51-56.

0 引 言

城市游憩空间(Urban Recreation Space)是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游憩活动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大众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目标而言,城市游憩空间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为当下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城市地域迅速扩张及高强度建设模式凸显出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亟待解决,如游憩空间总量不足,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居民满意度不高等。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愈加意识到城市化中人与自然,健康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认识到当下极有必要对过往的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梳理和反思,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城市游憩空间的发展。

1 问题与反思

早在19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展开了对城市游憩空间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其随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践行,收获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1857美国席卷世界的城市公园运动,以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New York Central Park)为代表的城市公园,成为城市游憩空间最为重要的类型,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与普及。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游憩活动和游憩空间的发展更是受到格外的关注,近年来,该领域受到“人本主义”和“空间正义”思潮的影响,其发展方向出现了重要的转变趋势,即从重视物质空间建设,转而更加注重“游憩空间价值共享”[1-3]、“弱势群体游憩空间权益”[4-6]以及“游憩空间智慧管理”[7-9]等方面,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

我国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和研究是伴随自身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起来的,历程虽短,但一直紧随国际前沿,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搭建起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体系框架[10-12]。但面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诉求,总结以往的探索和研究,仍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与疏漏,譬如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如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ReBAM[13],保继刚深入研究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14]等理论,基本是围绕北京、上海、天津、珠海等发达城市展开。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推进,对于众多的中小城市游憩空间和公共游憩服务的规划和建设问题,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研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上缺乏一定的适应性;其次,我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缺乏对城市弱势群体游憩需求的必要关怀,导致不同阶层群体游憩空间权益的进一步分化,进而影响到现代城市公共服务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等。

由于中西方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城市游憩空间的发展方面上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和差距。本文基于对美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实践的分析,充分认识国际上前沿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价值和趋势,汲取经验与启示,帮助我们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发展思路与策略。

2 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的核心价值

2.1 “空间正义”思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空间发展失衡现象日益凸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间剥夺与隔离、空间分层与极化发展、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空间资源分配不公,这些问题引发了对空间领域广泛的关注和反思[15]。出现了一系列揭示空间生产机制和空间资源配置的理论学说,如列斐伏尔、卡斯泰尔、大卫哈维以及爱德华索雅的空间理论。其中,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将“空间正义”作为“反资本主义斗争能够坚持的最好的评价地形”[16],并以此为起点对空间正义进行了辩证的多维阐释[17]。所谓“空间正义”,意指正义的空间维度,即将空间视为物质性的存在,在空间的生产和生活中注重维护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公平占有、利用空间来进行生产、生活的权利[18]。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3 “空间正义”基本思想内核

基于空间视角提出的“空间正义”包涵着几个基本的思想内核:第一,公平共享,空间及空间权益的不平等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情绪感受,弱化人们的归属感、依赖感和尊严,从而更深层地影响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人本主义,城市空间从本质上应该就是以人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关注城市不同群体的游憩空间诉求和弱势群体游憩空间权益是我们的责任。因此,城市游憩空间生产与消费更应体现这一普适价值观,其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都必须以面向民众游憩需求为导向,以方便民众生活为目的,以高效的智慧管理为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城市游憩空间。

3 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发展与管理经验

2.2 “空间正义”与城市游憩空间发展

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频频出现城市空间资源占有与配置不平等、空间权利缺失、城市阶层分化等现象[19],美国、英国、欧洲等从上世纪开始就对其日益突出的城市空间问题进行反思,使得“空间正义”思想已经成为城市政策制定时的优先价值选择。这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空间正义”必须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尤其是当以“空间正义”的视角去审视我国目前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时,会发现游憩空间和游憩权益的分配正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突出“不平等、不均衡、不和谐”。

鉴于中美对于“城市游憩空间”概念的理解差异,本文研究对象设定为美国界定的“公园与游憩地”(Park and Recreation),即对应我国的“公园绿地和健身场所”。作为最重要的城市游憩空间,这两种类型在当下的城市发展中也最具表征意义和典型性。

本文数据来源美国政府机构和专业协会发布的游憩报告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如美国公园与游憩年度报告、美国野营协会数据报告、国家森林调查与分析报告、城市开放空间与户外游憩总体规划、城市交通与绿道系统规划等。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游憩休闲统计数据丰富细致且连续完整,准确描绘出美国游憩发展的总体与细节、原因与趋势等多方面信息。

3.1 科学合理的城市游憩空间规模与质量

3.1.1 合理的空间规模是“空间正义”的物质基础

以美国中部印第安纳州的布鲁明顿市(Indiana Bloomington)为例,该市面积约60.5km2,人口82575。根据该城市公园游憩部门所发布的2013年度报告显示:布鲁明顿市共拥有950hm2的公园和游憩场所,包括40个城市公园,3个高尔夫球场, 1个滑冰场,2个公共游泳池,3个社区中心,3个自然保护区,13 运动操场,22个网球场,19个篮球场和大约48.28km的游憩步道[20]。城市人均游憩场所面积指标为118.75m2/人。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小城市一般还拥有大量不纳入公园管理体系统计的绿地草坪、社区游泳池、健身场地,以及学校附属的开放式游戏场和运动场。相比而言,根据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的统计数据,中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26m2,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3m2,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城市游憩空间规模差距之大。考虑到中美城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差异,这种规模上的巨大差异是可以解释的,但人均指标所呈现出的游憩环境质量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虽然国情不同,但不断扩大城市游憩用地规模,提高人均规模指标,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将是一个长期且无法回避的艰巨任务。

3.1.2 多样的空间类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针对小城市而言,两国的城市游憩空间类型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实地调查,美国小城市及其毗邻地区的游憩空间类型非常多样,仍以“公园与游憩用地”为例,主要包括以下类型(表1):(1)城市周边面状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国家森林公园(National Forest)、州立公园(State Park)、野营地(Camps)、自然保护区(Natural Conservation areas)等;(2)城市内部块状的城市公园(City Park)、社区公园(Community Garden)、绿地(Green Fields)、游戏场(Playground)、步行区(Pedestrian Areas)、高尔夫练习场(Golf Course)、体育场馆(Gym)等;(3)城市内部线型的游憩带,如:绿道(Greenway)、步道(Walking Trails)、自行车道(Bike Trails)、轮椅专用道(Wheelchair Accessible Trails)、滨水区(Waterfronts)等[21]。在中国的小城市,周边也会拥有各种等级和类型的郊野公园,但城市内部的游憩空间类型主要是城市商业游憩区,其次是数量和规模都偏少的城市公园和绿地广场,最缺乏的是街头绿地和各类运动场等游憩空间,其中的游戏场地、活动场地,各类健身绿道在小城市中更是较少建设和配置。

3.1.3 科学的空间组织“公平共享”的建设策略

由于美国城市更为“扁平化”,即大多数小城市仅市中心区域集中分布少量多层和高层建筑,而城市其他区域基本为低层低密度住宅区,加之土地资源丰富,道路条件良好,易于实现城市区域网络状游憩空间结构。考察美国的城市游憩空间组织方式,基本上遵循“服务半径”原则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布局,城市、社区、组团等不同等级的游憩空间有机衔接和协调,以达到城市游憩服务全域覆盖的目标。

归纳多个美国小城市的规划案例,设计机构通过调研总结出最佳步行距离、游憩地规模和使用比率的关系,同时考虑居民游憩需求,综合确定需要增加的游憩场所类型和位置,以保证城市游憩空间布局的合理性[22]。如部分城市游憩规划中依据Residents Needs Analysis建议:小型公园(Mini Park)和邻里公园(Neighborhood Park)的步行距离宜为400m左右, 社区公园(Community Park)和户外运动场的服务半径约1km,城市公园(Urban Park)服务半径2km,大型性城市公园(Large Urban Park)服务半径约10km左右,共同形成一个等级化、网络化、系统化的城市游憩空间全覆盖体系[23](图1)。

表1 城市游憩空间分类表Tab.1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urban recreation space

图1 中国(左)美国(右)小城市游憩空间组织模型对比图Fig.1 small urban recreation space structure model of China (left) and United States (right)

另一方面,美国城市内部的公园绿地主要是由大量3hm2以下的迷你公园和社区公园构成,它们均开放地分布在居民区和商业区,数量极为庞大,成为网络化游憩空间体系的主体,展现出极佳的人性化、景观化和生态化城市风貌。在美国城市土地资源较为充沛的情况下,他们尚采取尽可能利用街心街角、道路边缘、门前屋后等微小场地,“见空插绿”的方式建设小绿地、小花园等更多的城市绿化空间或游憩空间,非常适合漫步休息、午后小憩、读书交流、小型表演等,这些城市微空间很受居民的欢迎。

而我国许多城市出于政府政绩、建设资金、城市管理水平、实施难易等原因的考虑,更倾向于修建大型城市公园,其决策实施简单易行,方便日常管理,也可提高相应的人均绿化用地指标,以满足高密度建筑群中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诉求,但尺度宜人、服务便利的街头绿地、小型绿化广场和社区型公园数量偏少,难以真正满足大多数人的日常性游憩需求。因此,必须转变建设思路,重视城市小型和微型游憩空间的开辟与建设,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地、破碎用地等存量空间,当数量足够多的时候,这些“亲民”型城市游憩空间将会有效地满足游憩需求、改善城市面貌。

3.2 基于居民体验评价的城市游憩空间利用效率

游憩活动是游憩空间的核心,缺乏活动项目的城市游憩空间只能是“低效的空间”和“被遗忘的空间”。Bolei Zhou,Liu Liu, Aude Oliva, Antonio Torralba等学者从居民认知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的角度出发,发现国外的公共游憩场所在周末经常举办各类游憩活动,利用率极高,即使空间规模不足,但利用得好,利用得充分,从居民主观感受来说,自然会给城市和居民留下绿色休闲的印记。尽可能减少和消除由于可达性、便利性、安全性等原因,而遗留在城市里的“低效的”和“不可被感知”的游憩空间[24]。

以印第安纳州布朗县州立公园的2014年度节庆活动为例,公园内部设有自然教育中心、垂钓区、野营区域、自行车路线、骑马路线、徒步路线、林间木屋、室外游泳池、室内娱乐等丰富的项目。在全年不同时段开展系列化的主题游憩活动,如自然夏令营、狩猎培训班、观鸟野营、树木认知野营、家庭野外生存竞赛、星空瑜伽、森林音乐节、蘑菇节庆,以及在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圣诞节、母亲节等举行的活动。根据美国野营协会ACA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3月,全美网络上线34582座野营地可供选择(Find a Camp),游客通过网络在线选择可能感兴趣的匹配野营地: 野营活动项目共分为6大主题(学术活动、环境教育、冒险活动、艺术创作、运动健身、水上活动),每个主题活动又细分为3种类型可供选择,即娱乐型(Recreational),教学型(Instructional)和竞争型(Intense or Competitive),同时标明可供选择的野营地的地理位置、可供选择的数量和天数及其它信息,方便游客在线精确遴选[25]。游憩活动的不断创新,新的需求和持续创新的互动,共同推动游憩空间的建设与发展,真正使得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可以高效利用。

但提高城市游憩空间利用效率的基础,必须基于居民体验调查与评价,美国对于游憩空间的社会功能评价一般采取游憩质量指标(RQI)绩效衡量,包括机会提供、参与度和满意度3个方面。如针对公园与开放空间游客满意度调查(PROST)[26],居民对社区游憩机会提供水平的评价良好率在67%~71%之间;游憩活动参与度约60%~68%;总体满意度在70%水平,游憩体验基本保持在一个中高水平(表2)。

表2 Bozeman市城市游憩空间与设施PROST调查Tab.2 responses to PROST survey by age group in Bozeman

参考2013和2014年中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满意指数多年来一直处于“一般水平”,该数据是基于对全国60座样本旅游城市的调查得出的结果,主要是各省区的大中型城市,其城市游憩设施相对完善,但对于城市游憩发展水平较低的小城市而言,其居民游憩满意度将会更低。此外,美国城市游憩场所的公益活动和志愿者的参与规模的日益增长,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对游憩地和游憩活动的高度认可,这一方面中国的相关公益组织对游憩空间的利用和支持还处于萌芽状态。

3.3 高效智慧的城市游憩服务管理水平

3.3.1 多渠道经费来源

美国的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费用是依靠市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虽然公园有经济收入,但是它本身没有定位于以赢利为目标,城市公园是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完全面向公众开放。但其总收益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政府拨款,还有社会捐助、非政府组织(NGO)支持、基金赞助、自主创收等多种来源。如:美国国家公园与游憩协会(NRPA)发布的2013年数据,其收益来源中门票收入仅占全部的22.59%[27]。而我国的城市游憩场所分为两个极端,一部分城市公园和绿地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受到财政状况的限制,获得的维护经费较少难以为继,而其他途径和渠道又严重缺乏。另一部分公园和健身场所,基本没有城市公共财政支持,主要依靠高额门票收入,占总收益比重高达75%~90%左右,来源极为单一,同样难以为继,也难以发挥出城市游憩服务的公益性功能。

3.3.2 精确的管理成本

美国的游憩管理体系非常高效,每年度的公园预算和支出极为精确,根据NRPA(2010—2013)的支出成本数据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美国城市公园大多数是开放式管理,正式编制的维护人员极少,管理成本被控制到最小的程度,但其管理效率令人惊叹。其中,信息化管理对于游憩管理成本的降低贡献显著。美国各级各类公园基本都有公园网站,并链接在门户网站,州政府网站,城市网站、美国国家公园网站,美国野营协会网站等。因而,公园门票购买、会员资格购买、钓鱼狩猎许可购买、游览线路预定、游船租赁、住宿预定、野营地预定,甚至停车许可证的购买等,全部可以在线完成。部分游憩服务也可以采用在现场通过自动设备进行处理,无人值守的智能公园系统大大降低了管理运营成本。此外,许多公园网站中除了基本情况介绍和预定系统外,定期发布公园活动日程,提供给游客的信息极为丰富。比如:美国大烟山国家公园(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为了方便游客掌握游赏秋季红叶的时间,每日发布秋叶颜色报告(Fall Color Report),游客甚至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景区摄像头(webcams),实时监控公园内树叶颜色的变化进程。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控制游憩地的管理成本和提升其效率作用极大,而我国目前的旅游地和城市游憩场所的信息化水平亟待拓展和提高。

3.3.3 注重公众权益保障

在保障公众基本游憩权益的基础上,对于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游憩诉求的考虑,体现了一个城市在游憩权益保障方面的水平。许多美国城市将游憩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在“公平共享”和“空间正义”的理念指导下,其城市游憩地规划建设时对特殊群体需求的考虑较之中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从无障碍设施的数量、类型和配置标准均可见明显的差距。如所有的城市游憩场所均配置专门性的残疾人停车位、缓行坡道、残疾人公厕、家庭盥洗室、母婴盥洗室、无障碍盲道、自动感应门、残障助力车等设施设备,甚至在部分游憩活动项目和活动器械方面也进行了专门性的改造和提升,为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了极大的游憩方便,同时也提升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游憩满意度。Yuhua Bi, Jaclyn A Card和Shu T Cole对中国残障人士的旅游出行和景区所能提供的辅助设施等方面做了深入调查,发现中国无障碍游憩环境的规划建设亟待提高和完善[28]。从尊重人权、公平服务的角度来说,全体公民都应该享有休闲游憩的权利。由于中国残障人口数量巨大,加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应积极建设无障碍游憩环境,提供相应的辅助产品和设施,使残疾人和老年人得到更多的游憩机会,享受更好的游憩服务。

4 总结与展望

美国现代城市游憩发展充分反映出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到一定程度后, 人们对“空间正义”和“公平共享”思想的追求,其理念价值对当前城市新型生活空间建设、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发展,以及城市未来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对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实践的学习,以及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比,笔者认为虽然国情不同,但成功的规划建设理念和管理经验对我们仍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第一,对比中美两国城市的游憩空间建设,可以看出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的核心价值归结为“空间正义”和“公平共享”,从思想到实践,从理论概念到物质空间,一以贯之,便会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目前的城市游憩空间由于历史原因,建设规模和品质较为滞后,也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策略。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实践经验,为众多城市的游憩空间建设与发展树立“空间正义”、“以人为本”、“公平共享”、“智慧管理”的先进理念,促进我国宜居、宜游城市的发展。

第二,美国的成功经验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符合目前的现实发展条件和时空背景,获取一条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建设发展路径。本文认为针对我国目前游憩空间建设现状,应尽快实施以下规划与管理策略:全面展开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调查,这项工作是一切操作性措施制定的前提与基础;遵循“空间正义”理念,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将“公平共享”理念落实真正到空间层面;加强城市游憩空间活动的策划与创新,有效提高现有游憩空间存量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游憩体验满意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使得城市游憩空间的发展兼顾到所有的人群与阶层,真正实现“以人文本”与“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

[1]BOLITZER B, NETUSIL N R. The impact of open spaces on property values in Portland Oreg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59(03): 185.

[2]BRANDER L M, KOETSE M J. The value of urban open space: Metaanalyses of contingent valuation and hedonic pricing resul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92(10): 2763-2773.

[3]THOMPSON C W, ASPINALL P A.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Activity,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J].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 Well-Being, 2011, 3(03): 230-260.

[4]CUTTS B B, DARBY K J, BOONE C G, et al. City structure, obesity,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hysical and social barriers to walkable streets and park acces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9, 69(09):1314-1322.

[5]WOLCH J, JERRETT M, REYNOLDS K, et al. Childhood obesity and proximity to urban parks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 Health & Place, 2011, 17(01): 207-214.

[6]KERR J, ROSENBERG D, FRANK L. The Role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Healthy Aging: Community Design,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12, 27(01): 43-60.

[7]BENGSTON D N, FAN D P. Trends in Attitudes Toward the Recreational Fee Demonstration Program on the National Forests: A Computer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Park &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001, 19(04):1-21.

[8]GODBEY G C, CALDWELL L L,FLOYD M, et al. Contributions of leisure studies and recreation and park management research to the active living agenda[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 150-158.

[9]BEECO J A, BROWN G. Integrating space, spatial tools, and spatial analysis into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parks and outdoor recreation[J]. Applied Geography, 2013(38): 76-85.

[10]马惠娣. 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探析[J]. 齐鲁学刊, 2005(06): 147-153.

[11]冯维波.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2]王珏. 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3]吴必虎.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1, 21(04): 354-359.

[14]保继刚, 古诗韵. 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 人文地理,2002, 17(05): 1-6.

[15]曹现强, 张福磊. 空间正义:形成、内涵及意义[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4):125-129.

[16]大卫·哈维. 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 胡大平,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

[17]李春敏. 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J].哲学动态, 2012 (04): 34-40.

[18]乔洪武, 曹希.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重视空间正义[N]. 光明日报, 2014-6-18(16).

[19]任政. 资本、空间与正义批判——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06): 120-129.

[20]CITY OF BLOOMINGTON PARKS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 2012 Annual Report[R]. Bloomington:CBPRD, 2012: 1-16.

[21]MERTES J D, HALL J R. Park,Recreation, Open Space, and Greenway Guidelines[R]. Ashburn: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NRPA), 1996.

[22]C I T Y-PA R I S H P L A N N I N G COMMISSION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of Baton Rouge and Parish of East Baton Rouge[R]. Baton Rouge Parish:CPPC, 2014.

[23]PHNOM PENCIL. Neighborhood parks.[EB/OL]. (2011-11-30) [2016-02-23]. ht t p://en.wi k iped ia.org/wi k i/ Neighborhood_parks.

[24]ZHOU B, LIU L, OLIVA A, et al. Recognizing City Identity via Attribute Analysis of Geo-tagged Images[J]. Computer Vision-ECCV, 2014 (8691):519-534.

[25]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 ACA's Find a Camp [EB/OL]. (2015-07-07) [2016-02-23]. http://find. acacamps.org/.

[26]BOZEMAN CITY COMMISSION. Bozeman Parks, Recreation, Open Space and Trails (PROST) Plan[R]. Bozeman: BCC, 2007: 36-40.

[27]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 R K ASSO CI AT ION. Pa rk s and Recreation National Database Report[R]. Ashburn: NRPA, 2014: 9.

[28]BI Y, CARD A J, COLE S T. Accessibility and Attitudinal Barriers Encountered by Chinese Traveler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9(03):205-216.

图表来源:

图1:作者绘制

表1:美国公园与游憩协会发布的游憩地、开放空间及绿道导则(经作者修订)

表2:整理至Bozeman城市游憩空间规划

(编辑:田洁)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trategy of Urban Recreation Spa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Justice—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United States

SHU Tian Cole WEI Fengqun, XI Yueting, SHU Tian Cole

Urban recreation spac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living of urban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implied “spatial justice” the core values and connotations from the size, type,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 spac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trategy of urban recreation spa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tudy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RQI system about city residents' recreation demand and evaluation; operating the urban recreation space network syste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creation rights of the urban vulnerable group; creating a variety of leisure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urban recreation space utilization.

Urban Recreation Space; Space Justice; Fair and Share; Experience Evaluation;Recreation Rights

TU984.11+3

A

2095-6304(2016)05-0051-06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507

魏峰群: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weifengqun@ snnu.edu.cn

席岳婷: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Shu Tian Cole: 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公共健康学院,副教授

2016-06-18

猜你喜欢
正义公园空间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空间是什么?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一见如故
法律与正义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