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染料在古代欧洲的使用

2016-11-16 02:34吴曼琳杨小明
丝绸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茜素茜草羊毛

吴曼琳,杨小明

(东华大学 a.纺织学院;b.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茜草染料在古代欧洲的使用

吴曼琳a,杨小明b

(东华大学 a.纺织学院;b.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茜草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有机染料,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回公元前的古埃及,同时它也是古代欧洲最为常用的红色染料之一。文章从考古发现的实物出发,根据现存的北欧铁器时代早期的纺织品及其他文物资料,对茜草在欧洲使用历史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介绍了古代欧洲常用茜草的种类和其染料制作的方法,并对古代文物和古籍中记载的茜草染色方法进行解释和解读。分析认为,茜草至少在铁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开始在欧洲被广泛使用,且其染色的方法一直沿用至18世纪,并未有太大改变。

茜草;天然有机染料;古代欧洲;铁器时代;古代纺织品

尽管考古纺织品的表面总是呈现棕色或是深色,但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本来的颜色。染色一直是纺织品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古至今,颜色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含义,因此,如何将颜色单调的天然纤维,转化为色彩繁复的纺织品,一直是数千年来人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

在近代的合成染料出现之前,有机天然染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均被广泛使用着。常用的天然染料包括矿物、动物及植物染料三大类。矿物染料是将有色矿物研磨成粉末后制成的染料,广为人知的如朱砂、石青等。动物染料常见的则有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而使用范围最广、最容易获取的天然染料则属植物染料,它来源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同的植物,可取用不同的部位,如茎、叶、果实、种子等,提取其中的色素作为染料,如提取根部色素的茜草植物和提取叶子部位色素的靛蓝植物。

在欧洲,天然染料从史前就开始被使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曾出土了大量保存十分完好的羊毛纺织品[1]。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些纺织品的外观都仅呈现出黄褐色,但经过测试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均有天然有机染料的残留[2],包括了靛蓝素、芹黄素、鼠李黄素,以及红色染料茜草中所特含的茜草素及红紫素。

1 茜草的使用历史

红色在大多数文化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浓烈的色彩常常与鲜血、火焰、太阳、富饶及生命力联系在一起。而在许多史前文明,例如印度、埃及和南美的玛雅文明中,太阳、火焰等物常常被视作神圣的象征,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红色纺织品和染料在世界各地都广受欢迎。

红色系的染料中,茜草是欧洲使用最为广泛,可能也是最早的天然染料之一[3],染色可用的部位通常是茜草的根部,采收后取根部晒干,用碎片或粉末进行染色。其中的活性染色成分是茜素及红紫素,这种染料可以染出鲜艳的红色。

在埃及和中国,茜草的使用很早就有文字记录可以追溯。《诗经》中就曾有多处提到茜草及用茜草染色制成的服装,例如《郑风》中所说“缟衣茹藘”,茹藘则是中国古代茜草的别称。而在埃及出土的公元前21—19世纪的皮质纺织品碎片(图1),经鉴定后发现其中红色染色部分含有茜素,而茜素正是茜草的主要染色成分。由此可以证明,茜草在埃及的使用至少可以回溯至公元前19世纪左右。

图1 埃及出土的经过染色的皮质纺织品碎片Fig.1 Leather textile fragment dyed with madder and unearthed from ancient Egypt

而在欧洲,之前的研究一直认为铁器时代及铁器时代之前的纺织品并不存在染色技术,所有的面料都是通过混合各种有天然颜色的羊毛,如黑色、白色、灰色和棕色等来改变织物的颜色。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当时的羊毛服饰实际上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经过染色的羊毛与含有天然色素的有颜色的羊毛的使用均十分频繁[4]。经过测试发现,铁器时期的纺织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均有天然有机染料的残留。例如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东日德兰半岛胡德莫斯遗址出土的女尸,经鉴定其年代可以追溯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50年之间的铁器时代早期,女尸出土时身穿的服饰中,至少有两件是经过染色的[5]。

图2为著名的胡德莫斯出土服饰,包括一件长及脚踝的羊毛连身裙,尺寸约为50 cm×100 cm的羊毛制围巾及皮毛披肩。从这些毛纺品中检测出的染料包括了黄酮类的木犀草素、芹黄素、鼠李黄素,靛蓝类染料所含的靛蓝素、靛红素,以及围巾中鉴定出的茜素及红紫素[6]。这三大类的染料正是红、黄、蓝三大色系的代表。这一发现从侧面印证了最晚在铁器时代早期,茜草和其他天然植物染料就已经开始在欧洲被使用了。

图2 胡德莫斯出土的铁器时代早期服饰Fig.2 Garments from Huldremose in Iron Age

2 茜草的种类

从现存于各国博物馆中的古代纺织品来看,无论是在古代的欧洲还是亚洲,茜草都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染料之一。茜草的种类众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见表1。

表1 茜草常见种类及拉丁语学名

从这些茜草的别称中不难看出其产地和最为常用的地区,其中欧茜草是欧洲最为常见也是使用最早、最为广泛的一种茜草。

欧茜草原产于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东部,随后逐渐在欧洲的中部和南部开始也有所培育,因其易于存活,对生长环境和条件并无太多挑剔,一开始多被种植于路边的灌木丛或荒地之中。其后欧茜草被引入至远东,如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以及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欧茜草在中国又被称为杨茜草,具体的引入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史学家猜测在早期与欧洲展开贸易时,一些植物染料就经由通商传入中国。

欧茜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呈鲜亮的绿色,干茎部分在每年的秋天凋零,次年的春天重新长成。其根系十分发达,其中含有大量的红色着色剂,其主要染色成分为茜素。

欧茜草的根部,在地中海地区被称为“alizarin”,这个名字由阿拉伯语变化而来,意为“汁液”,通常是指完整的茜草根部,而非被捣成粉末状的茜草染料[7]。根据古代的书籍记载,欧茜草根部的收割时间是在每年的秋季,在大部分国家,欧茜草在种植至少两年之后才会进行首次收割。在法国的南部,欧茜草的收割时间被延长至三年。而在伊朗,欧茜草在生长七年之后才会进行收割,这是因为多年生的欧茜草根部,相较于年份较短的茜草,可以染出更为浓烈的色彩[8]。

除了欧茜草之外,欧洲还有一种较为稀有的茜草种类,通常被称为野茜草。野茜草在拉丁语中被叫做:“peregrine”,意为“流浪者”,其外形与欧茜草极易区分(图3),整株为长条形,一年四季均呈深绿色(图4)。

图3 欧茜草与野茜草绘本Fig.3 Pictures of rubia tincrorum & rubia peregrine

图4 野茜草Fig.4 Wild madder

野茜草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在意大利和法国均有种植。通常认为在欧茜草被广泛了解与使用之前,野茜草是当时欧洲红色植物染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最早被欧洲人使用的一种茜草[9]。与欧茜草不同,野茜草中所含有的茜素成分很少,其主要染色成分为红紫素和伪紫茜素。通常来说,伪紫茜素会呈现出较淡的红棕色,而红紫素用于染色时,会倾向于呈现出深红色,因此野茜草的染色工艺和结果相对来说较难控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欧茜草从中世纪开始广泛传播与使用之后,野茜草在染色典籍中就很少再被提及。

3 茜草染料的制作

在气候及环境适宜的地区,茜草的根部可以在裸露环境中自然风干。在欧洲的北部和一些相对湿冷的气候条件下,其根茎只能依赖窑炉来进行加温及烘干。用来进行烘制的窑炉由黏土制成,在其内部填入风干的木柴焚烧,使得窑炉壁的温度升高,以此对茜草的根部进行烘烤,使得水分蒸发,加快其风干的速度。

根部完成风干之后,用打谷用的连枷对其进行反复的抽打,这样的加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将粘附在根茎上一同风干的泥土去除,其次则是可以一并将过细的、未完全成熟的根茎一并剔除,只留下成熟粗壮、适宜于染色的部分。最后用筛子筛去残存的一些杂物,将其碾碎呈粉末状,便成了可以方便地用于染色的茜草染料。

随着工艺的成熟和发展,从中世纪开始,茜草染料粉末也根据采集原料的不同被分成不同的档次,根据产地、年份及根茎的大小,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和层级。例如收藏于荷兰米德尔堡博物馆的这幅绘画(图5),就生动描述了当时检验茜草染料质量的场景。

图5 荷兰检验茜草染料质量的油画(1764年)Fig.5 Oil painting used to inspect the quality of madder dye in Netherland (1764)

而在当时的法国,茜草的质量等级被划分得更为详细,甚至可以根据茜草的产地、年份及根部的克重区分为十余个不同级别。尽管后来的研究证实了其中某些被严格划分的等级,其染色效果并没有太大的可以明显辨别的差异(图6),但是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当时茜草染料的重要性,其使用的广泛程度。

图6 1837年法国亚维农地区与阿尔萨斯地区所产欧茜草的染色效果对比Fig.6 Dying effect comparison of madder from Avignon and Alsace, France, 1837

4 茜草的染色

用茜草来给羊毛染色的方法最早源自地中海周边,这里同时也被认为是茜草的发源地,这一染色技术很快就跟随着茜草染料的广泛使用而传遍欧洲,成为茜草染色较为常用的标准制法[10]。尽管在欧洲,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染色方法稍有不同,但是染色的大体流程却是惊人的相似。

这种染色的方法最早记录于公元前7世纪的巴比伦石板上(图7),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根据欧洲学者的释读[11],石板上的文字大意如下:“若要将天然羊毛染成红色,将羊毛梳理后,加入同重明矾,加水于火上煮沸。加入同重茜草于麦麸水中煮沸,取出后羊毛即成红色。”

图7 记录茜草染色方法的巴比伦石板Fig.7 Babylon tablet used to record dying technique of madder

这一古老的染色方法在18世纪欧洲的染色典籍中也有记载[12],加入的原料分量稍有改动,其染制方法如下:a)将羊毛与其重量1/3的明矾一同煮沸后取出,取羊毛重量1/2的茜草染料,加入温水中混合;b)将染色溶液缓慢加温,使其上升至75~80 ℃,保持此温度,将羊毛浸泡1 h左右,并可加入少量的滑石粉或石灰水调整染料溶液的酸碱度。

大部分的天然有机染料在进行染色时,需要添加一个额外的媒染剂,这即是媒染法,有时候相同的染料加入不同的媒染剂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在这一染色配方中,使用的媒染剂则是明矾。

关于染色溶液的温度,另有一种说法是应当加温至沸点,使其沸腾3~4 min,随后让溶液温度缓慢下降[13],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风险,会使得染色溶液由红色转变为棕色,因为茜草根茎中除了红色色素,还含有一些其他颜色的色素,而这些色素的水溶点比茜素要来得更高,染色溶液的温度过高会使得这些色素分解,从而影响到染色效果[14]。

5 结 论

从欧洲遗迹出土的各类考古纺织品及文字记载可以看出,茜草最晚在铁器时代早期,就已经作为染色剂使用在纺织品的制作上,这种纯天然的有机植物染料的染色配方最早可以追溯回公元前7世纪,类似的配方直到18世纪时仍在欧洲被广泛使用着,仅在染料的使用分量上有所调整。从保留至今的古代纺织品可见,在保存条件较好的前提下,即使利用传统的古代染色配方,茜草染料也可以很好地对天然纺织品纤维进行染色,并得到较好的上色效果,染出比较亮丽的红色。

[1]PAINTER T J.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preservation process in sphagnum peat[J]. New Discoveries and New Perspectives,1995,5(1):88-99.

[2]BERGHE I V, GLEBA M, MANNERING U. Towar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dyestuffs in Early Iron Age Scandinavian peat bog textiles[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9,36(9):1901-1921.

[3]WALTON P. Dyes and wools in Iron Age textiles from Norway and Denmark[J]. Journal of Danish Archaeology,2012,7(1):144-158.

[4]BENDER J L. Forhistoriske textiler i Skandinavien[J]. Prehistoric Scandinavian Textiles,1986,9(b):294-299.

[5]NORGAARD A. A weaver’s voice:making reconstructions of Danish iron age textiles[J]. Dressing the Past,2008,1:43-58.

[6]BERGHE I V, GLEBA M, MANNERING U. Dyes:to be or not to be? Investigation of Dyeing in Early Iron Age Danish Bog Textiles[M]. Oxford:Oxbow Books,2010:25.

[7]TRAVIS A S. Between broken root and artificial alizarin:textile arts and manufactures of madder[J]. History & Technology,1994,12(1):1-22.

[8]AVIKS I. The red dyes:Cochineal, Madder, and Murex Purple[J]. Surface Design Journal,1997,4(2):164-167.

[9]MURPHY B. Root of wild madder:chasing the history, mystery, and lore of the persian carpet[J]. Simon & Schuster,2013,1:56-62.

[10]BECHTOLD T, MUSSAK R. Dye Plants in Europe[M]. Vienna:John Wiley & Sons, Ltd,2009:37-52.

[11]GALAN A. The “Science” of Natural Dyestuffs in the Laboratory[M]. Amsterdam:Springer Netherlands,2001:127.

[12]HELLOT J. L’art de la Teinture des Laines, et des Étoffes de Laine, en Grand et Petit Teint:Avec une Instruction sur les Déboüeillis[M]. Paris:Chez la Veuve Pissot Fils,1750:43.

[13]CARDON D, Natural Dyes:Sources, Tradi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ce[M]. London:Archetype Publications Ltd,2007:326-327.

[14]WU M L, YANG X M. Experimental study of natural organic dyes from ancient Europe[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821/822:593-596.

Application of madder dyes in ancient Europe

WU Manlina, YANG Xiaomingb

(a. College of Textile; b.College of Humaniti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Madder is a common natural organic dye which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Egypt before Christ. It is one of most common red dyes in ancient Europe. Based on the ancient textile remains from north Europe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started the material object discovered in archaeological process,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history of madder in ancient Europe, introduced different kinds of madder dyes and dye making methods, and settled the dye techniques that were used during prehistoric times.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history of madder in Europe in early Iron Age, and the dye techniques was not changed much until the 18th century.

madder; natural organic dyes; ancient Europe; Iron Age; ancient textile

��与技术

10.3969/j.issn.1001-7003.2016.10.006

2016-04-17;

2016-08-18

吴曼琳(198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北欧古代毛纺品。通信作者:杨小明,教授,ynide@sina.com。

TS193.62

A

1001-7003(2016)10-0028-05 引用页码:101106

猜你喜欢
茜素茜草羊毛
茜素红“开关式”荧光探针测定水中微量铜
醌茜素抑制PI3K通路的磷酸化对宫颈癌CaSki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基于3D技术和偏光技术的茜草鉴别研究
茜草与入骨丹(东南茜草)质量比较研究
国际羊毛局2021/22秋冬羊毛趋势预测
薅羊毛是一种享受
茜素红S对扁吻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Golden fleecers
摸羊毛
芬顿法氧化降解水中茜素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