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2016-11-23 07:49刘秀琴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药物性淤积胆汁

李 莉,刘秀琴

(陕西省旬阳县中医院药剂科,陕西 旬阳 725700)

诊疗警示

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李莉,刘秀琴

(陕西省旬阳县中医院药剂科,陕西 旬阳 725700)

目的:探讨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方法: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68例为研究组,西药致药物性肝损伤68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肝损伤类型与肝损伤程度。结果:研究组γ-GT、ALT均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淤积发生率研究组30.88%,对照组14.71%;轻度肝损伤发生率研究组32.35%,对照组55.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是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表现类型,且损伤程度较重。

药物性肝损伤;肝功能指标;损伤程度

近年来,随着中成药与中草药在临床广泛的应用,中药所致的药物肝毒性报道也随之增加,备受各界的关注与重视[1]。笔者将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36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患者,分为中药所致的研究组和西药所致的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女38例;年龄18~78岁,平均(50.0±6.5)岁;致损伤药物为消核片12例,黄芩10例,柴胡10例,水蛭8例,雷公藤7例,牡丹皮5例,黄药子5例,克银丸5例,何首乌3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32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50.2±6.3)岁;致损伤药物为抗结核药20例,西咪替丁8例,苯胺类7例,环磷酰胺7例,阿莫西林7例,卡马西平4例,头孢类抗生素4例,氯氮平3例,非甾体抗炎药3例,苯妥英钠2例,其他3例。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肝功能检验,立即停止应用损肝药物,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退黄、保肝等对症治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损伤情况,即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γ-GT)。参照第7版《实用内科学》比较两组肝损伤类型与肝损伤程度。①肝损伤类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无异常或ALT/ALP在5或以上,ALT在2正常值上限(ULN)或以上为肝细胞型;ALT无异常,ALT/ALP在2或以下,ALP在2UNL或以上为胆汁淤积型;ALP与ALT均上升,ALT在2ULN或以上,ALT/ALP在2~5之间为混合型。②肝损伤程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比值在1.5以上,ALP或ALT上升,TBil在2.5mg/dL以下为轻;凝血酶原国际标准比值在1.5或以上,ALP与ALT上升,TBil在2.5mg/dL或以上为中;TBil在2.5mg/dL或以上,ALP与ALT显著上升,需要入院系统治疗。

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损伤分析

两组肝功能损伤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损伤情况 (±s)

表1 两组肝功能损伤情况 (±s)

组别 n γ-GT(U/L) TBiL(μmol/L) ALT(U/L)研究组 68 598.5±325.2 74.5±32.5 556.5±245.5对照组 68 500.5±265.5 73.6±33.5 352.5±206.5 t 4.536 0.523 6.523 P<0.05  >0.05  <0.05

两组肝损伤类型与严重程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肝损伤类型与严重程度比较 例(%)

5 讨 论

肝脏是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药物摄入后可在此转化、代谢聚集。然而,受药物毒性与代谢物的影响,肝脏可出现程度不一的肝脏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中药属于我国传统医学指导下的临床药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不仅有植物药,还有介壳类、动物、矿物类等药物。目前,普遍认为中药药材的安全性较高、药物毒性作用较少[3]。然而,随着中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药肝损伤情况也呈显著递增的趋势。

由于药性温和,临床应用中药,往往不注重用法与剂量,所以药物的毒性作用更强[2]。中药所致的肝损伤主要为胆汁淤积型,且损伤程度显著高于西药,这与部分研究结果相符[4]。有研究认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易发展成慢性肝损伤,而是否影响预后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5]。

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是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表现类型,且损伤程度较重,临床应加强中医辨证用药管理工作。

[1] 许雪飞,王菲,刘芬,等.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3):216-218.

[2] 周桂琴,黎波,曾玲玲,等.80例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67-968.

[3] 何勇,徐秀云.184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病历回顾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1376-1377.

[4] 陈天江.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有关因素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5):518-520.

[5] 江振洲,王欣之,孙丽新,等.中药毒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与应用[J].药学进展,2013,37(11):545-554.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1028-02

2016-05-30

猜你喜欢
药物性淤积胆汁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苏智军: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傅青春: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淤积与浚疏:清朝时期福州西湖的治理史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