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听觉训练若干问题*

2016-11-24 07:46王文婷
黄河之声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半音音高调性

王文婷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浅论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听觉训练若干问题*

王文婷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本文尝试以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听觉训练若干问题为切入点,试图立足于视唱练耳教学中具有可听性、可练性的旋律听觉特征,选择了近现代音乐之音高、节奏、调式调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通过对构成近现代音乐单元素训练的方法研究与实践,试图使学生打破传统音乐听觉训练较为固定的模式,获得更为灵活有效的听觉方法。

近现代音乐;十二音序列;复合节奏;半音化调性;听觉训练

“西方20世纪音乐又称为‘新音乐’、‘现代音乐’或当代音乐,在对传统音乐观念与技术进行最为彻底反叛的同时,呈现多元发展之势,作品类型形形色色。”①从二战前后的调性游移和无调性音乐、序列音乐现象的发生,到近几十年的先锋派、序列音乐、电子乐派等等一系列新音乐现象的频频涌现,其主要代表作曲家有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勋伯格、巴托克、卡巴列夫斯基等。

与传统音乐相比较而言,作曲家们运用了大量的近现代创作理念与作曲技术,通过打破音高、节奏、调式调性等若干问题的方整性和规律性,使作品中的旋律部分在运用到听觉训练之中,不再是传统音乐听觉所能轻松认知和感受的。所以,我们在建立部分传统音乐听觉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对某些具有典型性的近现代旋律的听觉习惯,进而探索和分析部分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听辨技巧,以此获得更多的旋律听辨感知能力。因此,近现代音乐旋律的听觉能力成为一种全新的能力要求。

一、音高的训练——以十二音序列音乐为例

“十二音序列音乐是指勋伯格在1908-1923年间,在半音体系的自由无调性写作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十二平均律半音的排列及对位的变化进行音乐创作的方法…十二音作品的写作基于种种不同的序列,以打破传统调性体系、摆脱大小调功能运动为目的。十二音平均律半音在作品中的地位相同,没有主次之分,因而这种半音音阶之间不存在传统的功能联系。”②

勋伯格作为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创始人,其风格是将不同音高的各音相结合,在完全放弃调性的基础上,找到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用半音阶中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分别用于原形、逆行、倒影、逆行倒影四种音列形式。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

笔者试图以勋伯格《乐队变奏曲》Op.31③中的主题旋律为例,通过解析旋律中核心音程及各音高之前的联系,从而引导学习者获得更加稳定的音高听觉与感知能力。以下为全曲主题(第34-50小节):

[图1-1]

若直接听记这条无调性规律的旋律,对于非固定音高的学生来讲是件较困难的事。所以,我们可先运用十二音序列的概念,提炼并记写此十二音序列的原形,同时进行背唱训练,最后运用到整条旋律听辨的过程中。

首先,由于序列中十二个音依次出现、不能重复,所以我们可得出序列原形,如图:

[图1-2]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组十二音序列中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集中出现在小二度和三全音上。通过这种规律,将序列原形进行视唱、默写甚至背唱训练,达到感知并巩固固定音高的目的。

接下来,开始进行整条旋律的听辨。由老师说出本旋律原形所派生出的两种变形,依次为逆行倒影与逆行。可先将全部音高记写下来之后,再记写节奏节拍。

当然,对于视唱练耳专业及作曲专业这类具有固定音高听觉的学生来讲,听辨的顺序可调整为:先直接听写整条旋律,再自行提炼出十二音序列原形,然后找出后两段与之相对应的变形序列,最后进行视唱或背唱。

对于此类重点训练音高方面的听辨练习,我们在听写时,应将传统意义上长时间对调性感知的依赖,转移到短暂的音程感知及旋律色彩中去,抓住其中两三个具有规律性的传统因素,在心理上形成相对的稳定感。久而久之,便会大大提高自身固定的音高听觉感知,获得更稳固的音乐听觉能力。

二、节奏训练——以复合节奏听觉训练为例

在旋律听写中,节奏决定旋律的骨架,使旋律具有流动性。20世纪作曲家们提高了节奏在现代音乐中的地位,将节奏从传统的方整性结构彻底解放出来,使音乐充满紧张感。在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复合节奏开始用于交响乐队的不同乐器中,在音乐素材方面也将某些音乐的乐句处理为复合节奏。复合节奏已经成为许多近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打破原有的固定节奏感,使音乐更加具有起伏变化,也更加体现出现代音乐的流畅及自由的特性。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新音乐作曲家中,第一个竭尽全力对节奏进行突破性探索的伟大革新者。他从变革音乐进行中的时间单位入手,立体而多视点地改造传统音乐多声部节奏及其‘基本同步’的平面性运动,使不同声部分别具有不同的长短强弱关系,然后再把这些有差异的声部复合叠置、垂直组合,形成各声部‘不协调的’和‘立体化的’复节奏。”④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斯特拉文斯基《一个士兵的故事》⑤中的《士兵进行曲》,来梳理复合节奏的特点,并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解析如何将其运用到听觉训练中去,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对多声音乐的书写及感知能力。

以下是《士兵进行曲》的第64-70小节,为整段音乐的高潮。如图:

[图2-1]

从总谱中可以看出:由单簧管、大管、长号奏出的主旋律,各小节的节拍依次为3/8、2/4、3/8、3/4、3/8、3/4、3/8,为变拍子,节奏型如图所示:

[图2-2]

在节奏听觉训练中,对于变拍子的听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拍子=拍子;2.时值=时值。在这组节奏中,作曲家运用了第二种方式——时值=时值,即各个音符的时值不因拍号变化而改变。在听辨过程中,可以将时值全部写为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再通过听辨重音来划分小节线,使节奏在听觉感知中变得统一,然后将相对应的小节转回到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拍号,并且念出节奏。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对节奏的书写与感知能力。

旋律线条的节奏听辨练习完成之后,我们便可以去关注乐曲总谱中弦乐与打击乐声部的伴奏部分。由于我们已经将管乐部分的旋律节奏写好,接下来的练习可延伸为先进行听记节奏,后通过所写节奏分析乐谱。

例如将图2-2中的节奏分别与图2-1中的打击乐、小提琴、低音提琴的节奏进行搭配,可形成三组二声部节奏听写。以管乐与小提琴声部相结合为例:

[图2-3]

如图所示,将新的节奏听写融入到之前已记写的节奏中,由两名同学分别击打两个声部。这里可以看出,低音声部保持规则的拍子,虽然拍号的变换与高音声部相同,但不变的节奏型削弱了小节线的功能,使低音声部在击打时呈现出4/8拍的有序律动感,再与高音声部变拍子的听辨相结合,按照节拍根据已有声部写出新的节奏,加强对复合节奏的听觉感知,并达到书写双声部节奏的纵向练习效果。

这样的双声部节奏训练打破了小节线的束缚,“它不仅使几个声部层次中每个层次的‘横向分割’结果都与拍号的要求不符,从而使它们在‘纵向结合’时,产生出非常细致的‘律动微差’(即非常规的发音点交错)进而使整体效果显得复杂而新颖。”⑥

三、调性的训练——以半音化调性音乐听觉训练为例

“在西方音乐的历史进程中,令人瞩目并具有特别重要表现意义的风格与手法是‘半音化’,它包含了:半音的声部进行、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调性的频繁变换、远关系调性的密集紧接、调性的游移、隐蔽和无调性、泛调性的出现;所有这些,都属于半音化风格与手法的发展演进范畴。”⑦成长于调性音乐体系瓦解时期的肖斯塔科维奇便是代表作曲家之一。

以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⑧第三乐章中的第一主题旋律为例,其旋律音调特征可以归结为有调性的高度半音化旋律,笔者尝试寻找旋律中音程的规律、以及不断游移的短暂调性,从而探索调内半音化旋律的听写方法与技巧。

以下,是该旋律在乐队中的出现的部分,c小调,3/4拍,由弦乐组在高音区奏出。如图:

[图3-1]

将此旋律单独提炼出来,如图:

[图3-2]

这段旋律完全打破了c小调的调性特征,旋律形态丰富、极具表现力又具有可听性,音与音之间虽然多为级进关系,但连续的变化音使得调中心完全模糊。无论是听辨还是视唱都不易完成,尤其是对于非固定音高听觉的学习者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整段旋律的每个音皆为四分音符,那么,可以尝试将旋律按照音程之间所构成的骨干音进行重组,暂时改为4/4拍,如图:

[图3-3]

重组之后,各小节的骨干音依次为:

小节①:c,即本调主音

小节②:b

小节③:降b

小节④、⑤:a

小节⑥:g

小节⑦:升f

小节⑧:f

由此可以得出,作曲家将一个调性明确的主题动机反复密接成为音响高度紧张的“音块”,从而将音乐推向高潮。在图3-3中,我们不难发现,每进行到一个新的小节,旋律骨干音都比前一小节低了二度,其中大部分移低小二度,形成骨干音半音下行旋律。如果将各个骨干音分别看作临时主音,则每小节的临时调性全部出现在小调上,使色彩性的听觉感知更加统一。

所以,在听写这条旋律之前我们可以根据临时构成的短暂调性规律做一个关于快速移调的视唱练习,如图:

[图3-4]

按照旋律中出现的调性以其主三和弦的排列方式唱出,从而达到建立调性的作用(其中第4、5小节为同一调性),为接下来的听写打好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中,半音化调性的运用既扩大了调式音阶,又扩充了调性范围,增强了主要调性的中心作用。同时,它加强了调性之间的联系程度,丰富了调性关系的色彩性半音化的演进,促进了调性变换的频繁性。虽然变化音已经逐步打破自然音的统治地位,但在听觉训练中,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这些变化音,组成临时的新调性,将其看成短暂的远关系离调来进行听辨训练,并达到将各个调性相互综合的理论高度。

四、结语

近现代音乐的听觉训练,是在传统听觉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的。对于它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要不断地探究近现代音乐的特点,从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听觉训练。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视唱练耳这门课程是音乐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感知基础,我们的内心听觉直接影响着演奏、演唱作品的音乐感染力,决定着音乐创作作品的可听性程度。恰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近现代音乐不再是音乐欣赏的一个分支,它逐渐成为音乐创作、音乐演奏等形式的主流。所以,适当的进行一系列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旋律听辨训练是十分有益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4:313.

② 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8.

③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乐队变奏曲》完成于1928年,是勋伯格采用十二音技法写成的第一部大型乐队作品,也是勋伯格创作风格演变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④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460.

⑤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Feodro-ovichStravin -sky,1882-1971年),美籍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众多,风格多变。《一个士兵的故事》完成于1918年,是为一位朗诵者、三位演员、一位女舞蹈者和七位演奏者而作的两幕戏剧。

⑥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0:461.

⑦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⑧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DmitrievitchSh ostakovitch,1906-1975年)前苏联作曲家,当代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第十交响曲》,e小调,作品93,作于1953年,是肖斯塔科维奇对抗命运(斯大林)的惨痛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

[1] 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2] 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8.

[3]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5] 陈大苍.内心听觉练习中的思维方式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音乐探索,2008,04.

2015上海大学激励计划之综合课程改革项目《视唱练耳课程综合改革》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半音音高调性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