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验之后该往哪里走

2016-11-25 14:43雷默
钟山 2016年2期
关键词:村姑语境人性

雷默

对文学主张的认识,我这几年才刚刚开始,以前一直靠经验叙事,经验其实没那么可靠,慢慢你会发觉那些经验并不全是你自己的,尤其是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的很多自以为是的经验往往来自于外部,比如影视、比如书籍。准确地说,应该是外面的一部分经验,再跟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了杂交,然后被写进了小说。这造成了不好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差,我们所谓的好小说也差不多好,好得像一个人写的。

甚至严重的还有两个不同的人,却不约而同地写了同一个东西。我也在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可能跟我们的阅读背景,营养来源有关,我们差不多都受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造就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趋同,对文本和艺术的感知趋同,所以,写出来的小说无论从外观还是精神深度也都差不多,可能区别就在于微小的地方,比如小说语言的差别,个人喜好造成的个人气质的差别。

先锋文学传播到中国,让汉语写作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叙事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之后,汉语小说又回归到跟现实主义文学结亲的各个门类,曾经的先锋作家(至少很大比例)也认为依靠想象力建立起来的虚构文本,尤其是荒诞变形的胆大之作在汉语语境中没有多大出路,这里面跟我们的现实主义传统有关,也跟我们理解小说的思维有关,我们的小说讲究的是常识和逻辑问题,一个虚构的、变形的世界能不能让人信服的问题。

因为国外的很多小说在它自己的土壤是成立的,但到了我们的语境中不见得成立,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包括看我们的故事,也有他们自己的眼光。

我讲一个小故事,南宋时候的康王,这个可怜的皇帝到处被金兵追捕,尤其是浙江一带,很多地方都有村姑救康王的典故。有一次,在宁波的高桥,当地的宣传委员给我们讲了他们那里的村姑救康王,大意是村姑救了被金兵追逐的康王,康王承诺回宫后要封这个村姑做娘娘,又怕迎亲的队伍找不到村姑,约定了迎娶的暗号,让村姑在自家屋檐下挂一条红色的裙子,结果,回家后,村姑的妈妈一激动,把好消息告诉了村里所有人,到迎亲的日子,整个村子都挂满了红裙子。那天,讲这个典故的时候,有一个外国朋友也在,他跟我们的理解完全不同,我们认为,这个母亲是因为女儿要当娘娘了,出去跟人炫耀,才把消息散布出去,不料全村姑娘都想当娘娘,把结果搞砸了。外国朋友说,这个母亲是故意的,因为中国的宫廷勾心斗角,一个村姑很难安身立命,而且母女要再相见很困难,母亲不舍得,所以故意把消息放给了全村人,是掩护她女儿,不让她进宫。

当然,他的理解更接近于小说本质,我想说的是思维方式不一样,所处的语境也不一样,个人经验是需要甄别和慎重对待的。

再回过头来说,我们的小说其实就是人性的容器,一个小说的价值大小也取决于对复杂人性的挖掘上贡献了多少。我想说的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国人的人性,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开始的传统要继续下去。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其实也是小说有可为的时代。我从小受的教育让我对现实有一种变形的认识,我们小时候,学校培育了一批整齐划一的大脑,给了我们一个修饰得比外墙还好看的历史,幸运的是我们后来有了多种渠道可以还原历史,还原人性,这些碎片化的历史和人物重构成一个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想可能也是不完整的,但至少从蒙昧的状态中脱离了出来。我觉得我们从学校培育起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后天经过重组的,我们的小说也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里面包含了我们的精神诉求,有对精神自由的积极追寻,对复杂人性的挖掘和捍卫,还有对既定历史的个人化重构。当小说在形式变革上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我想挖掘和拓展复杂人性是一条可以一直走下去的路。

猜你喜欢
村姑语境人性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插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林巧清:从村姑到女企业家的美丽蜕变
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