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细桑叶全程消毒和规范化贮桑管理*

2016-11-29 05:58
蚕学通讯 2016年3期
关键词:蚕儿微粒子有效氯

白 云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 四川 南充 637000)



浅谈精细桑叶全程消毒和规范化贮桑管理*

白 云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 四川 南充 637000)

本文重点介绍了针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途径,细化桑叶全程消毒办法,结合桑叶的采、运、贮,浅析蚕种场的贮桑管理办法,有效防微。

蚕种场;贮桑;规范;防微

桑叶质量的优劣,不仅对桑蚕的体质、茧质、卵量、卵质、化性、眠性等有直接关系,而且对次代蚕的饲育成绩也有重要影响。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桑园害虫世代日益增多,危害桑叶时间越来越长,环境微粒子孢子污染致病野外昆虫,通过其尸体、粪便、脱皮物等污染桑叶,造成蚕儿食下传染,成为我省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途径[1]。通过南充蚕种场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用含有效氯0.34%-0.39%的漂白粉澄清液对桑叶进行全程浸渍消毒,能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防治效果显著。如何系统的加强贮桑室的管理,让桑叶在贮藏过程中保质保量,预防“病”从口入,细化桑叶消毒措施,减轻有效氯对叶质营养成分的影响,成为每个蚕种场必须重视的问题。

1 影响桑叶叶质的主要因素

桑叶是蚕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桑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灰分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在桑叶中常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在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桑叶成分有相当程度的变化[2]。下面以蚕室管理的角度来谈谈桑叶的保质。

1.1 做好桑叶计划,加强部门沟通协调

1.1.1 桑叶计划具有超前性

桑叶计划是提前一天发到桑园管理部门,桑园根据各蚕室的计划总量安排人员以及采叶地块,采叶后送达贮桑室。蚕房的当班技术员要对各组的蚕儿发育情况了如指掌,准确预计第二日蚕儿的发育情况、每次的给桑量、贮桑室的余叶情况、当天桑叶的采叶量情况第二日的天气情况综合做好各龄叶的计划工作。桑叶的计划采摘量要比实际用叶多半次到一次给桑的量,如果第二日天气预报中雨以上,则计划应偏多15%-20%;要防止计划过量特别是小蚕用叶,导致桑叶水分散失、凋萎,叶质恶化;春季桑叶长势快,计划时叶龄要适熟偏老,秋季桑叶硬化快,要适熟偏嫩。

1.1.2 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及时矫正桑叶计划

桑叶的计划往往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不多则少。深夜班技术员要根据采叶当日早上的消叶量及时的矫正桑叶计划。比如余叶多,当日计划量偏足,及时联系桑园管理人员计划适当减量;没有余叶甚至早上第一次给桑量不够的情况下,桑叶计划适当加量。

1.1.3 桑叶采摘要松装、快运,防止蒸热及过度挤压导致蒸发、凋萎,小蚕叶要用每日消过毒的湿布袋装运。

1.2 桑叶的贮藏环境

经过采摘下的桑叶因其脱离了树体,水分及肥料的吸收已停止,光合作用也因光照不足而基本停止,但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和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的转化等过程却还在继续进行。水分通过桑叶下表皮的气孔散失到周围的环境中,在贮藏期间常因叶片含水量下降而影响叶质。特别是小蚕用叶,桑叶角质层少,蒸发量大。因此贮桑室要保湿降温。如果湿度过大,则易滋生病菌。桑叶堆积过实,不仅消耗贮藏养料,引起桑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醛和乙醇等,会使叶质产生不良气味,叶质显著变劣[4]。西南地区蚕室都是朝南向,南面由于白天阳光直射温度升高,加之楼道中间的蚕沙通道在贮桑室的窗外,所以南面的窗户一般不宜打开,贮桑室内晚上要换气,最好在消毒桑叶区、新鲜桑叶区的背面窗户上各加一把换气扇。

总之,贮桑室保持低温适湿,桑叶抖散保存,白天密闭门窗,晚上开门换气。

1.2.1 贮桑室的卫生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贮桑室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各种奖惩措施到位,和经济利益挂钩。其次贮桑室内环境、贮桑用具、周边环境要在蚕前2日洗消完毕,镜检抽样完全无毒;进出贮桑区域必须换鞋,拖鞋每日夜班消洗;装未消毒叶和消毒叶的,蚕室内装蚕网以及薄膜的背篓要分开使用,最好用红漆打上记号,严禁混用;每日要对室内外地面以及背篓等装桑用具消毒,每3d进行一次抽样镜检,发现问题,立马用含有效氯1.2%的漂白粉澄清液消毒。蚕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严禁进入贮桑室。

1.2.2 桑叶到贮桑室后的操作办法

运送桑叶的车辆经过场区的漂白粉液池到达后,贮桑人员迅速卸载桑叶,放到指定区域,运叶背篓放回车辆,把桑叶仔细抖散,采用箱式贮桑法,箱的高度40cm左右,充分散热。待桑叶回浆后,再用背式喷雾器薄薄打适量的水,切忌用瓢直接泼水,水量过多,趟到地面,桑叶叶柄容易腐烂,滋生细菌,蚕儿食下后易病。每24h翻造桑叶至少三次,防止桑叶产生蒸热而发酵。小蚕用叶还需用干净湿润的白布遮盖。贮桑室的用叶原则是先采先吃,先到先用。

2 细化桑叶消毒措施,是有效防微的基础,提高蚕种质量的必然措施

2.1 贮桑室桑叶消毒的流程

养蚕生产中桑叶消毒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

2.2 桑叶消毒技术标准

2.2.1 滴定分析药液的配置及漂白粉液测定方法

首先标定碳碘滴定液。分别精确配置500ml吐酒石滴定液及碳碘淀粉滴定液,做好滴定试纸黑暗保存(配置详情见四川省蚕业制种公司《家蚕良种繁育技术要点》P12-13,1992年8月);消毒原液、补偿液配兑时,采用吐酒石测定法进行浓度测定,消毒液浓度采用碘碳淀粉测定法进行测定。每次吐酒石、碘化钾试剂配好之后要进行校对,要求两者测定误差控制在0. 01%范围内;超过以上规定范围的,应查找原因,重新配兑[3]。

为在桑叶浸渍消毒的时候快速、准确测定浓度,采用碳碘淀粉滴定液(简称速测液)测定法。分别用1mL医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mL速测液在50ml烧杯里来滴定1mL的漂白粉子液,取液时,用右手食指弹掉注射器内的起泡到针栓处,排空,再精确取液1mL;先把1mL漂粉子液(医用注射器上0-1mL区间)推入烧杯,滴定时缓慢推动速测液的针管活塞,一边滴定一边匀速摇动烧杯,使其反应均匀迅速,当烧杯内的混合液接近无色时,快接近滴定终点,应小半滴的速测液抖进烧杯,继续摇动,缓慢滴定,约5s后,混合液变为浅蓝色(变色时间和漂白粉生厂家和试剂药品的厂家有关),即为滴定终点,读取消耗的速测液毫升数即为漂白粉子液的浓度,如滴定用去速测液0.38mL,则子液有效氯浓度为0.38%。

2.2.2 浸渍浓度标准、技术要领

消毒补偿液配兑有效氯浓度为1.5%左右,子液按照蚕儿发育龄期配兑。桑叶消毒时漂白粉有效氯浓度标准:1-3龄0.34%-0.37%,浸渍 10-15min,大蚕0.37-0.39%,浸渍 5-10min,计时从桑叶全部浸渍在消毒液面下开始,中途排气泡 2次,浸渍5min内检测有效氯浓度。消毒液的有效氯浓度在消叶过程中有0.1%-0.3%的降低,注意下缸浓度和每缸消叶量的调控,要保持中间浓度不得低于0.32%。一人从装叶筐内抱桑叶抖散到消毒池,另一人使其浸渍到液面下,使叶面充分接触消毒液,并排气泡,禁止整筐桑叶一起倒入消叶池,防止桑叶由于表面张力粘在一起导致的消毒不彻底,使叶面叶背能充分接触到消毒液。要进行多轮次的桑叶消毒时候,在第一轮桑叶下池后,留一名消叶员排起泡,其他人再接着装第二轮消的桑叶,以此类推。严禁一次性装完多轮次消毒的桑叶,因为桑叶堆积在筐内,等待消毒的过程中要产生蒸热、发酵。桑叶消毒浸泡完毕后,捞入桑叶筐或脱水机内,保持湿润状态30min,脱氯( 减少蚕体有效氯的摄入,降低其对蚕体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提高蚕种质量) 、甩干[3]。消桑叶用筐进出严格分开,运桑叶出来用没有打记号的筐,运桑叶进去用印有红漆的筐。计划好每次消桑叶的数量,避免消后桑叶贮藏超过6h。

我场蚕改室消毒池容积为1.925m3(长×宽×高 =2.5m×1.1m×0.7m) ,下池消叶时,液面高度在0.5-0.6m,每轮次消叶量控制在80-100kg,完全浸渍后,为防止桑叶由于浮力没有完全浸渍,在桑叶上加盖3个蚕箔,再放上一片蚕架,通过人的重力来排除气泡,使液面高于桑叶5-10cm。第二轮桑叶消毒时,要加入补偿液,调节消毒子液浓度到标准范围内,每浸消 5 次桑叶更换消毒液 1 次。

2.3 消后桑叶的管理

消毒后的桑叶摊入贮桑室消毒桑叶专用区域,抖散,保持疏松,尽可能保持叶面伸展,收箱放置待用。消后的桑叶紧紧存放在背篓里更容易蒸热、发酵,蚕儿食下后容易发生细菌病,严禁消后桑叶一直装在背篓里,等到用叶时,直接给桑。

2.4 桑叶消毒的督察和溯源制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次桑叶消毒过程中的失误足以影响整个防微的成败。桑叶消毒时,由蚕房的当班技术员亲力亲为测定好浓度;生产主管部门要制定详细的桑叶消毒措施以及奖惩制度,主管科级干部全程抽查浓度的准确度,以及监督整个消叶操作过程,发现问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在消叶记录本上做好下缸时间、捞叶时间、脱水时间、每池消叶量、下缸浓度、中途浓度等的如实记载,消叶员、当班技术干部、科级检查干部都要在相应的地方签字确认。

2.5 调查虫口叶密度,春季2%以内,秋季3%

4龄及5龄盛食期,在贮桑室内随机抽取一百片桑叶,重复三次,调查虫口叶密度,春季2%以内,秋季3%,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以人工选出虫叶,并且每池消叶量控制在80kg以内,通知桑园管理部门专门摘除虫叶,如果虫口叶密度超过5%,桑园还有机动的地块,则该批次桑叶淘汰。

3 结论

通过的标准化、流程化桑叶消毒,我场2011-2013年原种的“带毒率”保持在0.002%-0.008%,带毒率极大降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显著。通过规范化的贮桑管理,低温适湿、偏暗的贮藏环境,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抖散桑叶箱式贮桑,每天三次翻造桑叶,防止堆积过实产生蒸热、发酵,精细桑叶全程消毒,给蚕儿提供优质健康的饲料,是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基础,提高蚕种质量的必然手段。

[1] 马露芸,吴钢,张学清,等.四川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调查[J].四川蚕业,2012,40(2):40-43.

[2] 浙江省嘉兴地区农业学校.栽桑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46.

[3] 袁桂阳,岳小凡,龚大刚,等.细化桑叶全程消毒 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效果[J].中国蚕业,2014,35(4):84-86.

[4] 四川省蚕业制种公司.蚕种繁育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8-189.

* 资助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

白 云(1986-),本科,从事蚕种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蚕儿微粒子有效氯
漂白粉有效氯测定方法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难题
难题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常见有效氯试剂代替氯胺T在氰化物测定中的应用及探讨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耐次氯酸盐漂白试验中工作液的配制方法
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调查*
可爱的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