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媒引用新华社报道管窥其国际传播能力——以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2014年报道为样本

2016-12-05 05:59郭光华潘婷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电讯报新华社

郭光华 潘婷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新闻与传播学院 2. 高级翻译学院, 广州 510420)



由外媒引用新华社报道管窥其国际传播能力
——以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2014年报道为样本

郭光华1潘婷远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新闻与传播学院 2. 高级翻译学院, 广州 510420)

中国媒体的报道为他国媒体所采用或引用,表现的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传播信誉和公信力。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2014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较多地引用了中国新华社的报道。第一,它的引用大多是认同性的。这表明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新华社在国际舆论场有一定的话语优势。第二,在政治或经济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上,它也是认同新华社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的,可见新华社有较好国际公信力的。第三,从总体上看,《电讯报》偏重选择消极事实报道,但基本上是在专业操守范围层面上的操作。以上说明新华社的对外传播力已获得了很大的改观。

新华社; 《每日电讯报》; 引用; 报道; 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媒体“走出去”,争取在世界舆论平台发声,是中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力点。近年来,中国媒体主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努力建立对外发声平台,如开办外语版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二是“借船出海”,投资或直接收购一些海外媒体,使其成为中国对外传播平台。这两种模式虽然或多或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显然远远不如他国媒体主动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效果好(史安斌,2014:52-57)。争取让更多的外国媒体报道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以扩大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这或许是我们应当努力的第三条途径。

传播学理论认为,一个信源能被具有传播能力的接受者接受并引用再传播,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它表明接受者对这一信源的权威性是认可的,对这一信源发布者的传播信誉是一种肯定。从信源发送者的角度来说,其信息的传播面再次获得倍增效应,因而其传播能力也自然得以放大。这一点,在国际传播中尤其重要。几年前,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就说,“近年来,包括电视在内的中国新闻媒体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逐渐建立了传播信誉,国外媒体开始转载、转播中国媒体的信息。不过从整体上看,这种情况还不多见。我们经常面对的情形是,即便信息源在中国,许多国外媒体宁可引用西方大媒体的报道,而不相信我们的报道。”(程曼丽,2011)可见,提高中国媒体的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被引率,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最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近些年来中国媒体作了努力改善。情况是否有所改观?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新华社的报道为例来分析。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不仅是中国国内媒体新闻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同时也承担着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重任。我们认为,新华社的对外报道多大程度为国际新闻媒体采用,代表着中国新闻媒体的传播信誉和国际影响力。鉴于此,我们试以英国媒体为检测样本,分析新华社的报道为国际同行引用的情况,以管窥当下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情况。

一、样本选取

英国媒体引用中国新华社报道时的标识性词语是“Xinhua”(新华)。本文以此作为搜索的关键词,通过LexisNexis Academic数据库进行检索, 选取英国主要纸媒2013至2014两年间的全部报道为分析对象,检索其对新华社报道的采用情况。

第一步,先较全面检索英国主要纸媒引用新华社报道的情况,从中确定分析样本。具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两年间有多少篇报道引用了新华社的报道;二是媒体的引用频次。其结果如表1。

表1 英国纸媒2013—2014年引用情况

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每日电讯报》在2013和2014两年里,无论是从涉及引用的文章总数还是从引用的总次数来看,都在其他报纸之上。资料表明,英国《每日电讯报》(以下简称《电讯报》)创刊于1855年,是英国四家全国性“高级”日报中销量最大的一家,被誉为“英伦报坛常青树”,目前覆盖读者220多万人,在英国有质量的严肃大报中稳居翘楚(叶晶,2005)。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将《电讯报》作为分析对象,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英国媒体对新华社报道的认可程度。

二、引用分析

对《电讯报》引用新华社报道的情况分析,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它引用的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引用新华社的报道?

1. 《电讯报》引用了新华社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通过内容整理发现,在2013和2014两年间,《电讯报》引用新华社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分别是: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其中社会领域的报道占主体,文章总数占据45.4%,总引用次数占据45.9%(见表2)。

第一,我们来看政治领域方面所引用的情况。它包括政党建设、外国政见和恐怖袭击三方面的内容。

政党建设的三篇报道为:(1)2013年6月18日报道中共“整风清党运动”,《电讯报》引用了新华社对此次运动的描述;(2)2013年7月23日报道引用了新华社提供的关于中国党政机关不得新盖办公大楼的规定等内容;(3)2013年12月23日是关于“习近平主席新书情况”的报道,其描述也是引用新华社的说法。

表2 《电讯报》2013至2014年引用内容统计

外国政见主要是指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意见。引用报道有两篇:(1)2013年6月2日针对“天安门事件”的报道,《电讯报》引用新华社信息,即中国指责美国对中国存在“政治偏见”;(2)2013年10月6日针对香港占领中环事件的报道,新华社引用了撒切尔夫人前秘书鲍威尔勋爵的话语,《电讯报》对此进行了再引用。

涉及恐怖袭击的报道为2014年3月2日昆明火车站砍杀袭击事件。《电讯报》具体引用了追捕细节等信息。

第二,经济领域方面涉及引用的报道有三方面:非法商业行为、富商遇刺以及基础建设。

有关非法商业行为的报道为:(1)2013年7月29日报道了“外国豪车在中国牟取暴利”的情况。《电讯报》引用了新华社的报道:“一些进口车辆在中国的售价是在海外的两倍”。(2)涉及贿赂调查的报道有两篇,即GSK公司(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贿赂案(2013年9月3日);中国移动原副总经理鲁向东受贿事件(2013年12月22日)。《电讯报》这两篇都引用了新华社关于事件定性的内容。(3)涉及信息买卖引用的新闻为2014年7月14日的报道,引用的内容有:上海检察官控诉两名与GSK公司有联系的外籍夫妇涉嫌非法获取中国公民的个人信息并进行买卖交易等内容。

涉及富商遇刺引用的为2013年9月18日的报道,《电讯报》引用了新华社报道中“宗庆后是在其住宅区遇刺”、“袭击者杨某称自己要求宗庆后给予工作后被拒而进行的打击报复”等内容。

基础建设的报道分别是:(1)2013年8月5日报道的世界海拔第一高的机场(稻城亚丁机场)建设情况;(2)2013年12月27日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3)2014年12月11日报道了中国利用残币发电的事件。三篇报道的信息来源都援引新华社报道。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新华社报道了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所言:“中国将在周五继续自由贸易谈判和为外国投资者继续开放服务业市场”,《电讯报》也引用了这个内容。

第三,军事领域方面的报道有四方面:部队建设、军事联演、弹库爆炸和国防信息。(1)2013年3月25日报道称,部队禁止士兵浪费食物,剩菜剩饭可以重新制作成炸馒头片、蛋炒饭、大烩菜等。这是引用了新华社的报道。(2)2013年7月5日报道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事件。新华社引用少将杨俊飞的话称“这是我们联合海军演习中最强大的阵容,中国派出了7艘军舰,3架直升飞机和1个特战分队”。《电讯报》也对此进行了再次引用。(3)2014年6月18日报道的是湖南衡阳某兵械库爆炸事件。《电讯报》采用了新华社提供的关于事故的信息。(4)2014年8月5日报道的是加拿大夫妻涉嫌窃取中国军事和国防机密事件。引用的内容有:两名加拿大籍公民因涉嫌窃取中国军事和国防科研秘密被中国安全机关依法审查等。

第四,社会领域方面涉及引用的报道有两大方面:灾难新闻和社会生活。

关于灾难报道是:(1)云南山体滑坡事件(2013年1月11日);(2)西藏山体滑坡事件(2013年3月29日);(3)厦门公交车起火事件(2013年6月8日);(4)西北洪灾事件(2013年8月18日);(5)东南台风(2013年10月7日);(6)校车翻入水库事件(2014年7月11日);(7)云南地震(2014年8月4日);(8)西南地震(2014年10月8日);(9)医护人员遭袭击事件(2014年11月20日)。在这九篇新闻中,《电讯报》都引用了新华社对事件的描述。

涉及社会生活的报道有6篇:(1)昆明市民反对建立化工厂的抗议活动(2013年5月4日);(2)武汉小贩装死示威城管事件(2013年8月6日);(3)婴儿贩卖事件(2014年2月28日);(4)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2014年4月11日);(5)公民护照遭破坏,乘客滞留韩国机场事件(2014年6月2日);(6)普京放生之虎袭击中国鸡舍(2014年10月15日)。这六篇新闻的内容主要引自新华社的报道。

2.什么情况下《电讯报》会引用新华社的报道?

《电讯报》的报道为什么要引用新华社的报道?或者说,它一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新华社的报道?通读《电讯报》2013年至2014年两年的报道,我们发现,《电讯报》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引用新华社的报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电讯报》大致有以下三种引用情况。

第一,将新华社关于中国的报道作为新闻源。当内容涉及中国(事件发生在中国或事件与中国有关)时,《电讯报》就会选择参考新华社的报道。我们可以从《电讯报》的报道标题来得出这一点,几乎所有报道的标题都会出现“China”或“Chinese”的字样。如:《电讯报》2013年12月27日的报道标题:“China trade growth to slow in 2014”(2014年中国贸易发展增速放缓);2014年6月18日:“Seventeen dead after explosion at Chinese arsenal”(中国兵火库爆炸 17人死亡)。只有2013年2月25日的报道没有明确提出是中国,但其标题“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rdered to eat fried rice”中的关键词“People’s Liberation Army”(人民解放军)显然是关于中国的内容。可见,在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时,《电讯报》是乐意采用新华社的报道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一般来说,西方对媒体的官方背景是比较排斥的,在它们看来,官方背景意味着缺乏客观公正。新华社是中国的官方媒体,但《电讯报》是认同新华社所提供的信息的权威性。

第二,引用新华社报道中的事实细节,作为其报道内容的补充。分析《电讯报》的具体引用内容来看,大部分都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具体细节、数据或事实,比如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信息。如:中国厦门公交起火案中,《电讯报》的引用为:“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said on Saturday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47 dead, 34 people remained hospitalised.”(官方媒体新华社在周六称在事件中有47人遇难,34人仍留院治疗。)再如中国西北洪灾中,引用的内容为:“The Xinhua News Agency said 12 deaths were reported Sunday in Liaoning province.”(新华社称在周日,辽宁省已有12人遇难。)

第三,引用各方观点,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在报道时,新华社会选择性地引用事件当事人的观点,如当地居民、受害者、官员、政府发言人等等,这些都被《电讯报》选择引用,充实其报道内容的饱满度和真实性。如:2014年10月6日,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中,《电讯报》引用了新华社对鲍威尔勋爵的话的报道:新华社报道称鲍威尔认为香港的抗议者不切实际(“Lord Powell said they were ‘unrealistic’, according to the Xinhua report.”)。2013年6月18日的报道的中共“整风清党运动”中引用习主席的话语:“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Xi,... said: “The main task of the campaign focuses on building work styles,” according to Xinhua.)2013年6月2日关于中国指责美国对中国存在“政治偏见”的报道中,《电讯报》引用了新华社报道中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话:“中国强烈要求美国抛弃政治偏见,正确对待中国的发展”、“关于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政治动乱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Hong Lei said that China urges the U.S. “to discard political prejudice and correctly treat China’s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Xinhua News Agency...)

三、三点判断

本文研究的是《电讯报》在报道中对新华社报道的引用情况,虽然所有涉及引用的报道都与中国有关,但并不是想去研究《电讯报》报道里的中国形象。我们是想通过新华社的报道的外引情况,研究一下这一中国代表性的媒体在国外同行眼中的份量,以进一步考察中国媒体的报道具有的国际传播力,它的报道有多大的公信力。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A国媒体关于A国的报道,被B国媒体转引为关于A国报道的内容,这已经属于多级传播了。从传播效果来看,首先是其传播面大大扩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如果B国的媒体在B国享有很高的公信力,那么它对A国媒体的认同,使得A国这一媒体的公信力同样获得倍增效果。从这一点来说,引用率越高,表明其认同度也就越高,获得的传播效果自然相应增高。

当然,引用率只是一个方面,一国媒体对他国媒体报道的引用还有个引用态度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多次强调的。简单地说,引用态度就是引用者对原报道的忠诚度。展开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是批判性的引用,篡改性的引用,还是认同性的引用(郭光华,2015)。

我们以此为视角,先对《电讯报》的引用态度作一个判断。引用态度中所谓“批判性的引用”,通常是指引用方将所引的内容作为批判嘲讽的对象。这样的引用,诋毁的不仅是报道本身,更是对所引媒体公信力的极大伤害。“篡改性的引用”的伤害性相对要小。它只是歪曲了报道本身的内容,它或是引用者对材料的“选择权”的滥用,或是引用者强扭原意的非专业规范式操作,但对所引媒体的公信力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害。对照《电讯报》对新华社报道的引用情况,我们发现几乎没有这两种引用态度。出现的大都是我们所说的第三种情况,即认同性引用。这是我们所作的第一个判断。它表明,经过一些年的努力,新华社在国际舆论场有一定的话语优势,对中国事务的报道有了相当的公信力。

第二个判断是,《电讯报》的认同态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发现,在“认同性引用”中,引用者通常是有相当的选择性的。展开来说,至少也存在三种情况:即引用者对被引者的报道立场观点的认同;引用者对被引者报道中事实的认同;引用者对被引者的报道中局部内容或细节方面的认同。

以此分析《电讯报》引用情况,我们发现它在引用新华社报道内容的报道中,前两种情况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有些报道就直接以新华社报道的叙事框架来叙述。如关于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新华社援引“鲍威尔对香港占中事件的看法”,指出“占中”不受国外政治家欢迎。这段话被《电讯报》原文引用:“Xinhua, China’s official news agency, quoted Lord Powell in an article...entitled: ‘Overseas politicians show disapproval of Hong Kong’s Occupy Central movement.’”(中国官方新闻机构引用鲍威尔勋爵的一篇文章标题“国外政治家反对香港占中运动”)。这对于不太了解“占中”事件背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英国受众来说,他们所熟知的鲍威尔勋爵的声音就是权威的判断。又如关于“习主席新书”的报道,该报引用的内容有两段:“A story by Xinhua, China’s official news agency, this week suggested British readers were queuing up to buy Xi’s latest book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本周说,英国读者排队购买习近平的新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Xinhua claimed in a story entitled: ‘Xi’s new book provides Chinese vision for British readers’.”(新华社在一篇题为《习近平新书为英国读者展示中国愿景》的报道中声称,英国读者正通过这本书来“探寻中国对未来的愿景”。)《电讯报》对新华社报道的引用,让英国受众了解到习近平著作在英国受欢迎这一事实,也对这本书的意义作出了准确的定位。再如关于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英国制药公司)行贿事件的报道,《电讯报》并没有因为该公司是本国企业,就有偏袒倾向,而是公正不倚地引用新华社的观点:“State news agency Xinhua has reported that the police investigation into GSK has claimed that managers higher-up in the company were complicit in the alleged bribery operations.”(葛兰素史克高层经理涉嫌行贿受贿。)“ ‘As the investigation is moving on, it is becoming clear that it is organised by GSK China rather than the drug salespeople’s individual behaviour,’ Xinhua, which is considered a mouthpiece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leged.”(新华社称“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行贿受贿行为是由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组织而不是销售人员的个人行为”。)《电讯报》主动引述新华社的观点,成了英国受众理解该事件的框架。

如此等等,充分看出新华社报道中的事实和观点获得了《电讯报》的相当认同。即使是在政治或经济比较敏感的话题上,新华社的声音也是很具公信力的。

第三个判断是,从总体上看,《电讯报》是否偏重选择消极事实报道?从表2可见,所有的引用性报道中,社会类的报道差不多占了一半的份量。而社会新闻报道中多为灾难新闻和消极性新闻。社会新闻引用报道总共15篇,灾难新闻就占了9篇。如婴儿贩卖、用水污染,甚至是抗议活动反映的都是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消极现象。此外,其他领域的报道,消极性题材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比方说经济领域方面的报道,行贿受贿事件就占一定比例。我们要不要批评《电讯报》这种选择表现出相当消极性,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展示?站在我们的角度,特别是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衡量,《电讯报》的选择倾向的确不能令人满意。但我们如果站在西方新闻价值观的语境下,了解到西方的新闻选择以偏重事故灾难为取向,我们或许容易理解《电讯报》的选择。如果联系到前面判断之二所分析到的,《电讯报》在有助于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报道中,对新华社的报道认同度较高。因此,我们可否作出这样的判断,《电讯报》的选择与引用,基本上在专业操守范围层面上的操作,并不含有恶意?

我们认为,敢于直面灾难与丑闻,表现的是大国的自信,敢于报道灾难与丑闻自然也应成为大国媒体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获得了媒体的公信力。也正是有了公信力,新华社的其他报道,特别是有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其叙事和观点才会被外媒接受。有业内人士曾提过,媒体对政府的“小骂”,有助于媒体话语权的形成,“小骂”变成了“大帮忙”。从公信力的角度视之,媒体能充满自信去公开透明报道事实,公正客观评价事实,它的公信力就会提升,它的话语权自然就会增强。

过去我们常抱怨中国媒体对外报道“说了没人听,听了没人信”。但从英国《电讯报》引用新华社报道的情况来看,这一情景已获得了很大的改观。中国有学者指出:“转载、转播中国媒体的信息、信号(二次传播),也是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媒体发出的信息和设置的‘议程’被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世界各国媒体所转载、转播……这使中国政府和媒体获得了一种可能: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借助西方媒体对我的转载、转播,增加信息的数量和频度,让西方民众了解中国,逐渐消除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程曼丽,2012:5-12)。我们的愿望是,中国媒体的报道被外媒认同性的引用越多越好。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信誉度直接关联其传播公信力。这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的核心性指标。

程曼丽.2011.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曼丽.2012.中国对外传播体系及其补充机制分析[C]∥姜加林,于运全.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 北京:外文出版社.

郭光华.2015.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路径探索[J].现代传播(5):24-28.

史安斌.2012.全球传播的新视域与中国对外传播的重新定向[C]∥姜加林,于运全.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 北京:外文出版社.

叶晶.2005.英伦报坛常青树——150岁的《每日电讯报》走访记[J].新闻记者(6):68-69.

[责任编辑:许莲华]

On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Xinhua News Agency: Take the News in The Daily Telegraph Quoted from Xinhua News Agency

GUO Guanghua1PAN Tingyuan2

(1.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2.SchoolofInterpreting&Translation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

The news citations made by foreign media from domestic counterparts are manifes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redibility in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edia. The majority of news reports about China inTheDailyTelegraphbetween 2013 and 2014 were largely quoted from Xinhua News Agenc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firstly, the news quotations reflect thatTheTelegraphis in favor of the reports and ideas of Xinhua mostly, which shows that after years’ endeavor, Xinhua has earned voices in international opinion filed; secondly, in some sensitive subjects like politics and economics,TheTelegraphshared most of Xinhua’s stories and viewpoints, which can be seen that Xinhua has enjoyed a better international credibility than before; thirdly, generally speaking, a great deal of news quotations inTheTelegraphconcentrated on negative incidents; nevertheless, they were quoted from professional needs. These analyses may reveal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oasted by Xinhua has been enhanced remarkably.

TheDailyTelegraph; news quotations; Xinhua News Agenc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2015-12-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及评价体系研究”(13BXW029)。

郭光华(1955-)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潘婷远(1992-),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媒翻译。

G209

A

1672-0962(2016)05-0092-07

猜你喜欢
电讯报新华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品牌的意义:内容永生——访英国《每日电讯报》有感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耐寒信使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