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效应研究综述

2016-12-05 05:58何传添廖欢林创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母国东道国逆向

何传添 廖欢 林创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 2.经济贸易学院 3.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效应研究综述

何传添1廖欢2林创伟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 2.经济贸易学院 3.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效应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依据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剖析,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就业效应、贸易效应、投资效应、产业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五个方面,探析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效应,评述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在这些研究领域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效应; 服务业

一、引 言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从资本流向的角度可以区分为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与外商直接投资(Inward FDI),相应地,资本流出国被称为母国,资本流入国被称为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国内众多学者的主攻方向,是国际贸易、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热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增幅相当惊人。如图1所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急速攀升,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曲线与实际利用外资流量曲线就已经近乎相交。随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备建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然还会有巨大的增长。可以预期,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投资金额都将超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国即将进入资本净输出的“新常态”。

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的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也有利于企业贴近市场,因应市场的需要,增强产品竞争力。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利于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及机器设备出口,为中国相关产业抢占国外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图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实际利用外资流量

图片来源: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8031.ht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15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申请说明》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诸多作用和意义,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尤其是对母国的就业、投资、贸易、产业结构调整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呢?这一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中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把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效应定义为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就业效应、贸易效应、投资效应、产业效应以及技术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此同时,分析这些研究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指导意义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可以分为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学者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根据职位差异(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或者东道国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有所不同。

替代效应是指对外投资会减少母国的国内投资和消费,从而增加了母国国内失业。Lipsey,et al(2000)研究了日本、美国和瑞典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的关系,发现美国本土的低就业与美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有关。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美国跨国公司更多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将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留在国内,这种转移生产会对美国国内的低技术工人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同样,Elia,et al(2009)研究了1996—2002年意大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他们的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低技术工人的需求有消极影响,不过,当东道国是高收入国家时,意大利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对本国高技术工人的就业产生消极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国内失业的主要原因,如Chen(2011)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台湾本土就业的减少,不过,这种影响只占台湾失业原因很小的一部分。总之,众多针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对母国的低技术工人的就业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互补效应是指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促进母国的出口或者消费,从而增加了母国的就业。互补效应有两种实现途径。第一种途径是指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国外子公司会对母国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产生需求,从而增加母国就业。第二种途径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会增加母国国内法律、公关、咨询、金融以及管理等非生产性服务的就业机会。Oscar,et al(2015)运用西班牙1995至2011年的工业数据研究西班牙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情况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大体上,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有较小但积极的影响。国内学者也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大都支持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之间存在互补效应。比如,罗良文(2007)对中国三大产业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过对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影响会导致总就业人数的增加。该研究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对就业效应的分析更加细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另外,也有学者从地区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如姜亚鹏和王飞(2012)对中国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长期来看,与就业为正相关关系;如果按发展程度,进一步区分不同的城市或者省份来看,“一线城市”及部分发达省份为微弱负相关关系,其余省份则为正相关关系。

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猛,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Sakura,et al(2014)使用2000—2011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日本服务业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增长有积极影响。具体而言,零售业、建筑业以及个人和商业服务行业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批发以及运输行业也有积极影响;相反,信息以及通信技术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造成了本国就业的减少。这篇文章首次对服务业进行分行业研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不过相较于制造业,服务业相关数据不完整,给学者们的研究造成一定困难。整体来看,针对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效应的研究还很少,相关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可见: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效应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而言,互补效应则更为明显。还需注意的是,中国的一线城市及部分发达省份已经表现出微弱负相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中西部城市必然会迎来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它们中会不会有更多的城市由“互补效应”转为“替代效应”?这些都有待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贸易

传统对外投资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对外直接投资带动跨国公司向东道国出口生产设备和中间产品,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生产出产品后又返销母国。但是,随着东道国技术进步和进口成本的上升,中间产品越来越多地在东道国生产而减少了东道国与母国的贸易。同时,因已投资产业的需求与生产之比逐渐小于1,跨国公司又向东道国的新产业投资,带动下一轮贸易增加,如此反复循环。

由于出口能够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国内外学者更加关注的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对进口研究较少。一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进行生产,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出口之间究竟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到底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还是减少了母国出口呢?

Blomstrom,et al(1987)认为美国企业的海外生产很少会替代母国的出口,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无影响或者倾向于增加母国的出口。Head,et al(2001)研究了日本制造业932个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呈互补关系。他们还发现行业领导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替代本企业的出口,但是促进了追随企业的出口。Chen,et al(2012)的研究也得出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互补效应的结论。

上述这些研究分析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情况。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也有较大增长,相应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Dong,et al(2013)指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日益增多,就中国而言,主要是由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他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的国有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能够促进母国的私人企业向东道国出口,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效应。张纪凤和黄萍(2013)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他们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东道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促进效应都存在,即无论是逆向上行投资还是顺向下行投资都具有贸易互补效应。相应地,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对具有贸易互补效应的海外投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而有效促进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持相同观点还有Sun(1999)、张如庆(2005)等。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研究对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主要表现为互补效应,也就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母国出口。

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例。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正在迅猛发展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本土投资

发达国家是对外直接投资中主要的资本来源国,国外学者们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本土投资的影响。Stevens,et al(1992)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本土投资的两种机制:第一种是通过金融市场,即企业在向国外投资时会从母国转移出一部分资本,而这部分资本原本应投资于国内;第二种是通过转移生产线,即企业为了拓展国外产品市场而在东道国设立工厂。这两种对外投资机制共同影响母国的本土投资。

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寻求效率、寻求市场以及寻求资源。在此基础上,Hajazi,et al(2003)认为不同动机所产生的母国投资效应也会有所区别。寻求效率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会将生产部门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引起母国本土对相应中间产品生产的投资增加,而对最终产品生产的投资减少。寻求市场的企业会在东道国提供服务和商品。这种动机下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会刺激母国的本土投资;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会减少一部分母国的本土投资。寻求资源的企业会将资源转移至母国,从而增加母国的生产,促进母国的本土投资。

以上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本土投资可能产生的影响,亦有不少学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如Desai,et al(2005)在研究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投资的关系时发现,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与高水平的本国投资有正相关关系,这与“对外投资以牺牲本国投资为代价”的传统观念相左。同样,Herzer,et al(2008)在美国和德国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进行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长期中对母国本土投资有积极影响;对德国来说,这种互补关系只在短期中存在,长期来说,对外直接投资会替代母国本土投资。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学者们更加倾向于认为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增加母国的本土投资,这就推翻了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母国本土投资的直观看法。那么,相似的结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吗?

另外一些学者分别从宏观层面和企业层面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投资之间的关系。Al-Sadig(2013)使用121个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1990—2010年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投资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这些国家中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投资率有消极影响。该研究首次着眼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尽管结果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资本缺乏或者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影响,但是研究结果仍然值得重视。另外,You,et al(2015)则首次从企业层面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投资的影响,并且根据中国经济特征加入了政府支持的因素。他们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投资有积极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也有差别,这取决于特定产业所受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同。国有企业所受的积极影响比非国有企业更强。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研究进展而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总的来说,学者们大多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增加母国的本土投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情况则刚好相反,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减少了母国的本土投资。但是,中国却是其中的特例。中国虽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本土投资之间的关系却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情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促进了本土投资。

(四)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

在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研究中,日本学者重点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钟小平,2007)。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Theory of Marginal Industry Expanding)认为,对境外的直接投资,应该从边际产业开始,即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将要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本国出口,引导本国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还对东道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到推动作用,对本国和东道国都有利。

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理论提出之后,其他日本学者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雁行模式理论(Flying Geese Model)。他们认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居于“领头雁”的地位,日本应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至“亚洲四小龙”,本国则保留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产业。“亚洲四小龙”在产业发展成熟之后继续把这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南亚等国家。于是,整个东亚地区便实现了阶梯式的产业分工体系。

以上理论表明,日本学者赞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而学者们对日本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Blomstrom,et al(2000)研究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他们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投资有助于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

那么,类似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李逢春(2012)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升级有促进作用。汤婧和于立新(2012)则从行业的角度,实证证明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必将进入大规模对外投资的新阶段,那么,进入新阶段后的对外投资对本国的产业升级有何影响?是否还是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呢?这一问题值得学者后续跟踪研究。

(五)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

一般而言,技术溢出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有助于东道国(即资本输入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东道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一直都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不过,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学者们首先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究竟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这种逆向技术溢出。郭娟(2013)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逆向技术溢出有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是指母国企业向东道国直接投资时,能够接近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者,通过与这些技术领先者建立紧密联系来获得正向的外溢效应。间接途径指母国企业进行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海外子公司的生产会影响母公司的生产。即使没有技术直接从子公司流入母公司,但是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替代关系会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技术密集度。围绕这两种途径,学者们也分析了获取东道国技术的具体措施,例如设立海外研究机构、兼并收购海外企业等等。

那么,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究竟显不显著,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一些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全要素生产力、产出以及经济增长之间有正向联系,如Lipsey(1994)、Herzer(2010)、 Herzer(2012)等。

不过更多的学者持相反的观点。如Lee(2006)对16个OECD国家的实证检验表明,对外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邹玉娟和陈漓高(2008),他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关系做了初步的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类似的,Hsu,et al(2011)对台湾制造业1991至2007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生产力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另外,也有学者专门针对服务业进行了研究。如董菁(2013)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并不会引起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究其原因,她认为可能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无法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限制;企业的吸收能力不强等。

从以上的分析中看出: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中国企业或许不应该将这种途径视为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最好方法。

三、对中国的启示及研究展望

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可能产生何种影响的角度,梳理了近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评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总结出如下几点对中国的启示:

就业方面,尽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对中国就业有积极作用,但是国内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所受到的影响根据行业和东道国的不同也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中国在对外投资、转移低端产业时,需要注意对国内低技术工人的影响。

贸易方面,学者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主要表现为互补效应,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母国出口。可见,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消化中国过剩产能,改善相关产业的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土投资方面,学者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本土投资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情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土投资。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消除对对外投资是否会挤出本土投资的担忧,也为如何促进中国本土投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产业结构方面,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外投资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内的一部分已经发展成熟并逐渐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以逐步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

技术获取方面,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中国企业不应该将之视为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最好方法。

现阶段,系统总结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效应的文献比较少,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学者进一步不断完善。我们认为国内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后续研究:

第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的分城市、分行业检验。对于中国的一线城市,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已经表现出微弱负相关关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其他城市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的变化值得关注。另外,不同行业之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可能有所差异,相关研究有待完善。

第二,虽然大部分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促进作用,但就中国而言,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出口总量的增加,还是其中伴随着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样非常令人期待。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本土投资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否出现过度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受到消极影响呢?如果对外投资减少了国内投资,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呢?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学者关注。

第四,中国的服务业正在迅猛发展,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服务业之间在就业、贸易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同样非常值得学者重视。

董菁. 2013. 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郭娟. 2013. 对外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文献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3):170-174.

姜亚鹏,王飞. 20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7):43-53,119.

李逢春.:2012.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来自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6):124-134.

罗良文. 2007. 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理论及中国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5):87-91.

汤婧,于立新. 20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1):33-42.

张纪凤,黄萍. 2013. 替代出口还是促进出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3):95-103.

邹玉娟,陈漓高. 200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提升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5):70-89.

AL-SADIG A. 2013.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The 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R]. IMF Working Paper.

BLOMSTROM M,KONAN D,LIPSEY R E. 2000. FDI in the Restrueturing of the Japanese Economy[R]. NBER Working Paper.BLOMSTROM M,LIPSEY R E,KULCHYCKY K. 1987. U.S. and Swedish Direct Investment and Exports[R]. NBER Working Paper.CHEN KUNMING. 2011.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age Rigidity and Unemployment: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20(4):569-583.

DESAI M A,FOLEY C F,HINES J R. 2005.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Domestic Capital Stock[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2):33-38.

DONG BAOMIN,GUO GUIXIA. 2013. A Model of China’s Export Strengthening Outward FDI[J]. China Economic Review(27):208-226.

ELIA S,MARIOTTI I,PISCITELLO L. 2009. The Impact of Outward FDI on the Home Country’s Labour Demand and Skill Composition[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8):357-372.

HEJAZI W,PAULY P. 2003. Motivations for FDI and Domestic Capital Form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4):282-289.

HERZER D,SCHROOTEN M. 2008. 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in Two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Economics Letters,99(1):139-143.

HEAD K,RIES J. 2001.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Firm Export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9(1):108-122.

HSU WENCHUNG,GAO XINGBA,ZHANG JIANHUA et al. 2011. The Effects of Outward FDI on Home-Country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Foreign Trade Studies,4(2):99-116.

LEE GWANGHOON. 2006.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Channel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50(8):2075-2088.

LIPSEY R E,RAMSTETTER E D,BLOMSTROM M. 2000. Outward FDI and Apparent Exports and Employment: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R]. NBER Working Paper.

OSCAR B R,CARMEN D M. 2015. On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Outward FDI: the Case of Spain, 1995-2011[J]. Applied Economics,47(21):2127-2141.

SAKURA K,KONDO T. 2014. 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Job Cre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R]. 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STEVENS G,LIPSEY R E. 1992. Interaction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1(1):40-62.

YOU KEFEI,SOLOMON O H. 2015.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An Industrial Level Analysis[J]. China Economic Review(34):249-260.

[责任编辑:萧怡钦]

A Review of the Reverse Effe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E Chuantian1LIAO Huan2LIN Chuangwei3

(1 & 2.SchoolofEconomics&Trade, 3.ResearchCenterforInternationalTradeandEconomic,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006,China)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ereinafter shortened as OFDI), the reverse effects of OFDI attract more attention of scholars. We analyze the reverse effect of OFDI on the home country in terms of employment effect, trade effect, investment effect, industrial effect and technology effect. In order to grasp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verse effect of OFDI,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 related,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with the aim to comb th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everse effect; service industry

2016-06-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模式和路径研究”(14JZD02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基于国际经验和广东例证”(GD13XYJ28)。

何传添(1966-),男,广东梅县人,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三产业(服务)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发展经济学。廖欢(1992-),男,湖北黄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林创伟(1979-),男,广东惠来人,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与投资。

F830.59

A

1672-0962(2016)05-0016-07

猜你喜欢
母国东道国逆向
逆向而行
母国环境规制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
逆向思维天地宽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私营军事安保公司人员责任追究之困境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分析与评价
当前非洲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耕地投资潜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