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议题的媒体建构与解构
——以西安为例

2016-12-06 05:19黄建友李建飞
关键词:大都市议题西安

黄建友,李建飞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3.中国改革报陕西记者站,陕西 西安 710065)



【新闻传播学研究】

城市国际化议题的媒体建构与解构
——以西安为例

黄建友1,李建飞2,3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3.中国改革报陕西记者站,陕西 西安 710065)

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议题中,新旧媒体发挥着不同作用。传统媒体以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方法和策略作为议题的主导框架,弱化对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讨论,通过报道官方活动、系列策划等方式罗织话语秩序,实现议题建构;而民众则通过互联网采取戏谑的态度,质疑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构传统媒体建构的议题框架。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除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外,还在于人员和信息的跨境流动,观察角度的增加,权利意识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赋权,使话语主体权力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城市国际化;议题建构;议题解构;西安国际化

国际化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迷思”。据媒体报道,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1]。西安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内陆城市,近些年来也致力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2004年初,西安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目标,2005年2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发布《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正式提出将国际化作为西安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将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那么,西安究竟具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在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列出的200多个世界级别城市排名中,西安位居倒数第15名,即使与国内城市比,也落后于天津、成都、青岛、杭州、南京、重庆、大连、厦门、武汉等[2]。一般来说,城市国际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从GDP来看,西安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一直处在第30位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会如何通过媒体建构自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合法性?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合法性又会如何被某种程度的解构?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助于理解城市国际化议题建构的一般进程与策略,有助于思考互联网时代一项公共政策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推行。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多是从西安国际化路径与策略角度展开的对策性研究[3][4][5](P1-5)[6],而深度解释性的研究明显不足。

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单元主要包括框架、主题、结构、风格、修辞、话语秩序等。文本选取西安市委机关报《西安日报》及其子报《西安晚报》,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1日(西安市正式提出国际化战略目标)至2013年12月31日,共筛选出关于西安城市国际化主题文章197篇。同时检索了陕西地区曾很有人气的网络社区“华商论坛”上有关此主题的帖子,共筛选出相关文本91篇(不含跟帖)。

一、方略主导:城市国际化议题建构中的框架策略

在西安国际化媒体构建中,有两次明显的热点时刻。一次是在2004年初,当西安市提出城市国际化、人文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后,曾掀起报道热潮;第二次是在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西安定位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之后。在这两个热点时刻,《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刊登了大量相关文本。

笔者分析文本发现,大概存在六种框架*框架是行动者观察世界的视角,思维推理的前提,裁选现实素材的模式以及传播行动中的组织话语单元的核心思想。详见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年第1期。,如表1所示。

表1 《西安日报》《西安晚报》西安国际化报道的知识构型

统计结果表明,方略框架(40%)是议题的主导框架,动员框架(23.9%)和信心框架(23.4%)为辅助框架,而描绘框架(6.6%)和行动框架(5.6%)较少采用,基本不采用问题框架(0.5%)。

两家报纸在西安城市国际化议题的文本结构、风格、修辞方面,不同框架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如结构方面,大多框架都会采用倒金字塔式、并列式的组织形式。当采用描述框架时会采用相关式结构组织;当使用信心框架时会采用论辩式结构;当使用方略框架时则会采用逻辑推演式的结构。

风格是说话人的社会特征和在说话场合中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的显现形式或标志[7](P74)。简单来说,风格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义。从这一概念来看,由于本研究的文本来源于具有官方背景的党报及其所属的晚报,且议题又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新闻,因此,话语总体表现出积极、正面、严肃的风格。具体来说,描绘框架是官方理性论述、民间感性描绘的畅想式风格;信心框架采取的是非个人化但又欣喜式,既有论辩色彩又有历史感的风格;方略框架采取的是学术理性的口吻,通过观点罗列与对比的阐述风格;动员框架采取激情化的、振奋人心的话语风格;行动框架的风格则是宣言式。

话语修辞的效用在于劝服,新闻话语有许多增加其判断劝服效果的有效策略[8]。如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消息来源和引述、数字,等等。通过对国际化议题的文本分析发现有多种修辞手法被用在知识构型之中。比如,描述框架中除直接叙述之外,还借市民之口、借外媒之口来描述等假借手法;信心框架除以数据说话外,还采取以古论今、排比等策略;方略框架主要采取了权威消息来源的策略,除此之外,也采用借助专家、企业家之口的策略;动员框架采取的是尽量和国际化关联的乐队花车法;行动框架则采取了淡化事实、强化意义的策略。

二、报道官方:城市国际化议题的话语秩序罗织

话语秩序(orders of discourse)来自于福柯(Michel Foucault)理论,指的是一个机构或一个社会内的话语实践整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9](P29)。话语秩序的表达对于任何一个话语结构的建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10](P41)。通过分析发现,有关西安城市国际化议题的话语布局大致分七个方面。第一类是报道官方活动(49.8%),包括报道官方涉及国际化的会议、领导人活动等,特别集中在重大会议如“两会”“国际会议”等;第二类是发表本报评论(13.2%),集中在建言献策、动员、树立信心方面;第三类话语设置为邀请官员、官方学者撰写理论宣传类文章(10.2%);第四类是专访权威(9.6%),包括访问市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第五类是开展会议研讨(9.1%),集中探讨国际化议题;第六类是外埠反应(5.6%),如外媒报道、城市排名、外商论说等;第七类是市民反应(2.5%),即通过公众调查、网友言论等有选择性地呈现(见表2)。

《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有关西安城市国际化议题,采取以报道官方活动为主导,以本报评论、理论专论、权威访谈和专题研讨等系列策划为辅助,同时借用外埠反应来实现。如果把报道官方活动、邀请官方撰写理论文章、专访权威都视为官方消息源的话,官方占据了话语秩序的绝对主导(78.7%),而市民的反应基本被忽视。

综合来看,《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在构建西安城市国际化这一知识时,采取了淡化国际大都市“是什么”(描绘)、“做了什么”(行动)、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内容,而强调“如何实现”(方略),并附之以“有信心”“赶紧干”的路径。简单来说,在此议题建构中,国际化大都市是什么、具体做了什么被忽略,而“应该怎么干”成为核心议题,从中可以看出话语的巧妙转换,即将西安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前提问题,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转换为西安应该如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问题。然后通过大量的话语罗织,既包括对官方活动本身的报道,也包括理论专论、本刊评论、权威访谈等等,以求最终使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一议题为人们普遍接受,客观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符号/象征意义共同体。

表2 《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关于西安国际化报道的话语秩序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官方试图通过传统媒体建构的议题内容是否会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在民众那里,这一知识会被如何对待?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兵源技术含量高,但优势发挥不充分。经济功能区是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员工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各型技术装备充足,特别是一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军事专业对口人才和相关装备器材更多,为民兵专业力量编组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从统计了解情况看,当前各经济功能区编组民兵专业和特殊力量较少,有的编建了专业力量,却没有依托相关行业企业编组,民兵专业岗位需求与企业人才潜力优势对接不够,专业技术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戏谑与质疑:城市国际化议题的解构与重构

知识一旦进入公共生活,便具有公共性。新闻就是一种公共物品[11]。公共物品意味着消费中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城市国际化议题的报道成为公共物品后,不仅可以被其创制者驾驭和使用,而且也会被社会中的其他主体包括知识的接收者借用和改写。也就是说,看似体系化的西安城市国际化的知识传播到受众那里时,知识构型会被打破甚至重构。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不妨对“华商论坛”中关于西安城市国际化议题的文本加以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大概存在三种话语框架,分别为问题框架、质疑框架和支持框架。问题框架指的是借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之名,反映城市问题;质疑框架指的是对西安应不应该或者能不能实现国际化产生质疑、进行否定;支持框架则是对西安国际化提供支持证据和表明支持态度。统计发现,所有文本中支持的数量最少,仅占13.2%,问题框架占主导地位(48.3%),而超过三分之一的文本质疑城市国际化(38.5%)(见表3)。

在问题框架中,这些文本主要将国际化与以下一些话题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交通、医疗、教育、食品安全、治安、物价、体育和行政效率等问题,其中交通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多和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多反映城市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在质疑框架中,话题多指向国际化本身展开批评,如批评官方玩概念、空喊口号、官员政绩需要、西安国际化不现实、纯属瞎折腾、是过去赶超英美的思路、西安缺乏国际化的软环境等等。无论问题框架还是质疑框架,其涉及的内容均为对城市建设的负面性评价。而且这两种框架下的文本在风格和修辞方面,大量采取了质问、责斥、抱怨、谴责、控诉、对比、嘲讽和反讽式口吻,文本多有情绪化、非理性色彩。如在谈到小偷时,会采取如下表述:

西安,你口口声声说建国际化大都市,可是连小偷都抓不住,你让怎么对你们有信心。[12]

在谈到西安的疯狂拉土车时,会采取如下表述:

为了西安早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为了西安早日摆脱落后,西安“拉土车”可谓一马当先奋勇向前[13]。

由此可见,官方文本所建构的一套有关西安国际化的话语体系,并没有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甚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抗与解构。

除了以网络论坛本身作为宣泄平台的特性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需要分析。

表3 “华商论坛”关于西安国际化议题的知识构型

四、城市国际化议题解构的动因与效果

首先,知识社会学认为,当人们接收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不一致时,知识的有效性就会被质疑。如前所述,民众所陈述的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他们并没有感觉到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提出对自身的实际体验带来什么变化时,便可能转而质疑城市国际化自身的合法性。

其次,信息的开放性流动,为网友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和观点。观察发现,论坛中不少文本来自于外埠,包括省外媒体的评论、学者们对国际化问题本身的反思,等等。这些文本既开拓了网友视野,又为网友提供了材料支持。

再次,人员的跨区域、跨国流动,也增加了民众的国际化经验认知。经济交往促进人员频繁流动,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外部世界的可能。在华商论坛网友帖子中,有大量的文本采用的是将西安和国内、国外国际化城市对比的方法进行陈述。这些作者或自己亲身到过一些城市,或通过媒体了解了其他城市的状况:

就跟我在日本一样,出门不必问路,自己抬头看看便知……如今西安的路牌混乱,很多还是中文和汉语拼音组合。[14]

总的来看,意识形态的消解有赖于观察角度的增多。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指出,意识形态化的影响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却可以通过尽可能多的不同社会角度的分析,使其得到减轻或缓和[15](P9)。正是由于人们对城市国际化议题观察角度的增多,才使得传统官方媒体构建的这一意识形态在今天难以持续产生控制力。

不过,仅靠概念的构建和推演难以看清意识形态背后的深层内涵,还需要探及话语实践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特定概念化机构的成功,与操作它们的那些人所拥有的权力相关[15](P90)。也就是说,对现实的定义权不是靠理论造诣或创造性,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合法化者背后的权力。

在福柯看来,话语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16](P26)。延续福柯的观点,费尔克拉夫(Fairchough)认为,话语实践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是建构性的:它既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也有助于改变社会[10](P59)。国际化议题的话语体系不仅重新建构了官方和公众的社会身份,而且也改变了社会本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城市国际化建设并非缺乏行动,它是一场话语实践,这场话语实践构筑了行动者的身份合法性,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资源和政治升迁的资本。并且可以看到的是,官方仍然具有强大的话语建构能力。官方通过不断的话语实践,仍然将西安城市国际化这一议题植入公共议程,成为意识形态。

无论支持还是质疑,作为一种合法化资源,国际化议题仍然被公众接受。不过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消解与权力关系的变化相关。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崛起,用观念史的方法来考察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主体觉醒和个人权利意识增长的一个过程[17]。而近十年来,互联网的崛起,产生了赋权作用[18](P15)。各个社会主体可以利用新技术强化自身的传播能力和利益诉求,使得官方依旧延用封闭时代的那种意识形态灌输式的宣传遭遇新的挑战。也就是说,话语的实践与竞争、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对抗背后真正的动因,在于话语主体权力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应对。

五、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今,建设国际化城市议题如果想得到公众的理解、认可、支持甚至参与仍像过去那样是行不通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一项议题或政策的推行,常常是通过官方媒体建构一套话语体系,将之客观化和意识形态化,然后持续不断地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以内化为公众的主观现实。如果说这套话语策略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信息十分封闭的环境中还能奏效的话,那么在今天信息多元开放的非整体性社会环境中,这套策略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挑战。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双向、多向交流的门槛,增强了公民全面参与的能力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沟通的可能性,使得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19]。因此,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政策要想得到公众认可与支持,必须建立一套公众参与、民主协商的机制,保证决策的公开、透明和可参与。事实上,公众参与的过程是一个说服、动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过程。

[1]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183城市欲建国际大都市 名人故里争夺成风[EB/OL].[2010-07-05/ 2014-05-16].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7-05/172320614737.shtml.

[2]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12[EB/OL].[2014-01-13/ 2014-05-16]. http://www.lboro.ac.uk/gawc/world2012t.html.

[3] 姚蓉.西安城市国际化条件评析[J].人文地理,2000,(1).

[4] 袁晓玲,杨敬舒.西安实现国际化城市差距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

[5] 康志祥.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定位的经济学考量及路径选择[M]∥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2011.

[6] 程丽辉,李晓刚,康俊香.西安建设世界性文物旅游名城的评价指标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

[7]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 TUCHMAN G.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s of Obje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2,(77).

[9] FAIRCH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 Longman,1989.

[10] 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1] 马锋.新闻即“公共物品”——一种经济视域的分析路径[J].国际新闻界,2006,(8).

[12] 网友“南宫寒星”.西安的小偷,你让想建国际化大城市的政府情何以堪?[EB/OL].[2012-01-17/ 2014-05-15].http://bbs.hsw.cn/read-htm-tid-3411070-fpage-314.html.

[13] 网友“说说看”. “拉土车”精神难道是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EB/OL].[2011-12-05/ 2014-05-15].http://bbs.hsw.cn/read-htm-tid-3311418-fpage-2244.html.

[14] 网友“严建设”.西安拟建国际化大都市,我支持此事[EB/OL].[2010-06-26/ 2014-05-15].http://bbs.hsw.cn/read-htm-tid-2211424-fpage-1126.html.

[15]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7] 赵修义.主体觉醒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长——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观念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8] 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邱道隆,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19] 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 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责任编辑 刘炜评]

Media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n the Issue of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Take the City of Xi′an for Example

HUANG Jian-you1, LI Jian-fei2,3

(1.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710128,China; 2.SchoolofMarxism,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 3.ShaanxiReporterStationofChinaReformDaily,Xi′an710065,China)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subject of constructing Xi′an into an international city. Taking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the dominant frame, traditional media weaken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e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by such strategies like reporting official activities and series of planning instead to achieve the order of discourse; while people, holding an attitude of joking and contempt, are deconstructing the constructed frame by question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city through Internet. Besides the tech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Internet, the reasons that caused this situation lie in the cross-border flow of people and information, which broadens people′s perspective of viewing. The awareness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empowerment by the Internet also bring new changes to the r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discourse subjects.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deconstruction of subject; Xi′an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2016-03-12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860008);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科专项研究计划项目(11JK0347)

黄建友,男,河南禹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从事信息公开与新闻生产研究。

G206.3

A

10.16152/j.cnki.xdxbsk.2016-06-023

猜你喜欢
大都市议题西安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西安2021
Oh 西安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大都市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