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肱指数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短期影响研究

2016-12-14 05:27李宝柱
河北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踝肱组间神经功能

李宝柱, 杨 敏, 刘 颖

(1.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东城区 100013

2.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和平里保健科, 北京 东城区 100013

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 北京 朝阳区 100102)

踝肱指数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短期影响研究

李宝柱1, 杨 敏2, 刘 颖3

(1.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东城区 100013

2.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和平里保健科, 北京 东城区 100013

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 北京 朝阳区 100102)

目的:探究踝肱指数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初次发病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END组(39例)与非END组(81例)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脑梗死患者END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结果: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END共计37例,发生率为30.83%。END组患者中,ABI≤0.9的共19人,占比51.35%,高于非END组的25.30%(21例),构成比高于非EN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ABI≤0.9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I不同指数组间END的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9<ABI≤1.0与患者发生END不具有相关性(P>0.05),而ABI≤0.9与患者发生END相关(P<0.05)。结论:低踝肱指数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具有相关性。

踝肱指数; 脑梗死; 神经功能; 短 期

本文通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法,采集入院脑梗死患者的ABI数据,进一步分析ABI与END之间的相关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初次发病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49~84岁,平均年龄(54. 1±2.9)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标准;②发病72h内入院,并经头颅CT或MRI检测确诊,美国NIHSS评分增加≥3分;③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配合研究,并签署纸质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难以配合研究进行的患者;②伴有其他严重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③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及神经功能评估的患者;④因各种原因踝肱指数无法测量,曾接受过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

1.2方 法

1.2.1临床资料统计方法:由责任护士负责,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基线血压、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心房颤动、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狭窄、TIA史、高血压病史;以及NIHSS评分、TOAST分型、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

1.2.2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患者发病入院的24h内进行心常规头颅MRI或CT检查,早期低密度灶为发病24h内头颅CT出现低密度改变;发病24h后行头颅MRI检查,包括T1WI,T2WI、弥散甲醛成像(DWI)。DWI使用Functool 2000软件进行处理,梗死容积等于DWI上各层面高信号区的面积与层厚的乘积。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计数资料对比n(%)

性别(男/女)23/1455/283.3690.498饮酒史19(51.35)39(46.99)0.9520.752吸烟史15(40.54)33(39.76)0.2080.835缺血性心脏病5(13.51)9(10.84)0.1810.670高血压27(62.79)49(59.04)0.5920.442糖尿病11(29.73)19(22.89)0.1180.170高血脂症6(16.22)12(14.46)1.9380.163冠心病18(48.65)39(46.99)0.5730.641 TIA史26(70.27)51(61.45)0.2510.936 TOAST分型病因明确性卒中7(18.92)15(18.07)1.4420.082病因不明性卒中8(21.62)15(18.07)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9(24.32)15(18.07)小动脉闭塞性卒中6(16.22)11(13.25)踝肱指数≤0.919(51.35)21(25.30)2.3650.020

两组患者的临床计量资料对比

1.2.3ABI测量与计算方法:对所有患者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测量仪(英国Vascular Assist System,型号ACC113)检测ABI值,ABI值=踝动脉收缩压值/肱动脉收缩压较大值,ABI取双侧较小值。选择环境适宜的房间,要求患者采取放松姿势呈仰卧位静息10~15min后,测量患者两侧前臂血压;取高值作为肱动脉压(两侧血压差值<10mmHg),取双侧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中较高值为踝动脉压。与测量肱动脉血压类似,在测量踝部血压时,袖带使用平行缠绕法包裹在踝部附近。袖带下缘在内踝上2cm左右,多普勒探头调整至8~10MHz,涂抹超声凝胶在探头表面,探测时探头应位于脉搏搏动明显区域,与皮肤表面约呈45度角,移动探头直到捕获最佳信号,袖带逐渐充气直到压力较血流信号消失时高出20mmHg,再缓慢放气,以检测血流信号重新出现时的血压水平。

1.3评价指标:ABI参考值指标[1]:采用国际通用的ABI统计指标①ABI结果显示大于1.3时,判定为高值异常,结果不可靠;②ABI在1.0~1.3时,判定数值正常;③ABI在0.9~1.0时,判定为临界值;④ABI小于0.9时,判定低值异常;ABI0.7~0.9时为轻度异常;ABI在0.4~0.7时为中度异常;ABI在小于0.4时为重度异常。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共计37例,发生率为30.83%。END组患者中,ABI≤0.9的共19人,占比51.35%,显著高于非END组的25.30%(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ABI与END发生的相关性:将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ABI当做自变量,以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当做因变量(发生=1,未发生=0),纳入标准=0.05,提出标准=0. 10,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ABI≤0.9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ABI分组表明,ABI不同指数组间END的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0.9<ABI≤1.0与患者发生END不具有相关性(P>0.05),而ABI≤0.9与患者发生END相关(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ABI与END发生的相关性n(%)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本身患有的基础疾病多,并伴有许多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导致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上升。据研究表明[2],约60%的脑梗死患者END在发病24h内显性为阶梯式或渐进式END。目前,在国外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概率为11%~43%,而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5%左右。因此,对脑梗死患者END的发病机制研究及预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脑梗死患者的END诊治经验总结,进一步探究ABI与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关系,揭示END的发病机制,以起到预防END、改善患者预后水平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共计37例,发生率为30. 83%。END组患者中,ABI≤0.9的共19人,占比51. 35%,高于非END组的25.30%(21例),构成比高于非EN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脑梗死患者ABI≤0.9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ABI分组表明[3],ABI不同指数组间END的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0.9<ABI≤1.0与患者发生END不具有相关性(P>0.05),而ABI≤0.9与患者发生END相关(P<0.05)。综上所述,低踝肱指数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具有相关性。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数不丰富,数据结论可能存在疏漏,临床医生在对脑梗死患者诊治时还需要全面谨慎的考核患者的各项指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评估病人,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以阻止脑梗死END的发生;帮助改善患者预后水平、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1] 周国强,曾进胜,黄宗青,等.脑卒中不同亚型踝肱指数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6): 614~620.

[2] 刘红.血清CRP、TNF-α含量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判断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 (11):1545~1547,1550.

[3] Korkmaz L,Adar A,Erkan H,et al.Ankle-brachial index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 complex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Angiology,2012,63:495~499.

1006-6233(2016)11-1866-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1.0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672238)

猜你喜欢
踝肱组间神经功能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踝肱指数与冠心病发病率研究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踝肱血压测量专用扇形双袖带的研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活血化瘀中药足浴对糖尿病踝肱指数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