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不同捐献周期储存铁变化观察

2016-12-14 05:27董志伟王翠珩姚俊金邹雪松
河北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捐献者承德市承德

董志伟, 温 艳, 王翠珩, 姚俊金, 邹雪松

黄冬梅4, 李 松2, 侯延新1, 刘彩侠2, 于海静2

(1.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市中心血站,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中医院检验科, 河北 保定 072550

4.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不同捐献周期储存铁变化观察

董志伟1, 温 艳1, 王翠珩2, 姚俊金3, 邹雪松4

黄冬梅4, 李 松2, 侯延新1, 刘彩侠2, 于海静2

(1.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市中心血站,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中医院检验科, 河北 保定 072550

4.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对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体内储存铁检测值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献血周期对捐献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各年龄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36名,其年龄、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均符合我国法规要求,对其外周血SI、SF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与首次献血组相比,平均献PLT间隔为2周组的SF和S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小板间隔3周组的SF值和S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0周岁以上的长期固定捐献者和生育期的女性捐献者,每隔2~3周捐献1次单采血小板可能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献血时应加强对MCV、RDW的关注,必要时测定SF含量,以排除隐性铁缺乏者,筛选出适合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多 次; 单采血小板; 捐献者; 储存铁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本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236例,其中首次献血者40例;平均献血间隔期分别为14~20d的献血者42例;21~27d的献血者67例;28~34d的献血者49例;≥35d的献血者38例,年龄19~59岁,中位年龄38.9岁,各组研究对象身体状况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为1年内捐献血小板5次以上,期间未捐献全血者[1]。

1.2主要仪器与试剂:血小板采集使用美国Amic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一次性耗材;340RT酶标仪购自奥地利;血清铁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邦奕生物;Ferene法血清铁检测使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血常规检测使用Penper60血细胞计数仪。

1.3方法: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于静脉采集5~6mL EDTA抗凝血,立即进行血细胞计数后分离血浆,置-30℃以下低温保存备检。检测前于室温(18~25℃)融化并充分摇匀,平衡至室温后,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检测SF和SI。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B组献血小板间隔两周所测得的SF值与A组首次献血者相比,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2),B组献血小板间隔两周所测得的SI值与A组首次献血者相比,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31),C组献血小板间隔两周所测得的SF值与A组首次献血者相比,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34),B组献血小板间隔两周所测得的SI值与A组首次献血者相比,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42),D组、E组的SF值和SI值与A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周期单采血小板捐献者SF SI检测情况

2.2铁缺乏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分布情况:6例铁缺乏捐献者的RBC、Hb及Hc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有MCV减小、RDW相对增大的趋势,其中有1例MCV<80fL。

3 讨 论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sn,SF)是去铁蛋白(apoferritin)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铁核心Fe3+具有强大的结合铁和贮备铁的能力,以维持体内铁的供应和血红蛋白相对稳定性,是判断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指标之一,男性<14μg/L(女性<12μg/L)即可诊断为贫血。SF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铁结合蛋白,由24个非共价键连接的亚单位组成,分子质量约为450KU,是铁储存形式之一,广泛分布于于机体组织细胞内,以肝、脾、骨髓中最多。SF是骨髓合成血红蛋白供铁,并按照机体需要向血清释放铁,此外铁离子还直接参与机体免疫调节[2]。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机体储存铁缺失,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过程中,由于采集检验标本、耗材管道残留红细胞以及约450~700mL的血浆损失,献血者捐献1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大约丢失80~ 100mL全血[3]。虽然此前国内已有研究表明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不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但这些数据目前大多建立在血小板捐献频次为≥28d的基础上。如献血者每2周捐献一次血小板,每年最多相当于捐献1900~2400mL全血,而我国献血者捐献全血要求每次200~400mL,每年最多不超过2次。因此,将血小板采集间隔缩短为2周是否会引起其体内贮存铁含量减少,是采供血机构需要重视的问题。亓法英等在研究献血者的血清铁含量时提出,献血可以减少体内铁贮存,降低铁蛋白含量,但是没有造成贫血。此研究观点与本文有所差异,本文观点献血个体有出现隐性贫血可能。原因可能是单采血小板周期不同,也可能采血人群差异所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每次间隔2~3周,献血者在定期多次连续捐献单采血小板后,SF水平明显低于首次献血者(P<0.05),提示每次间隔2~3周,长期捐献单采血小板可能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这与Page等报道的1名男性献血者因长期连续捐献单采血小板(每2周1次,捐献6年)导致铁乏相吻合。李雅静等在调查石家庄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中分析到结论,献血均以男性居多。18~35岁年龄段为主,职业以学生、工人、农民、职员为主。提出科学划分目标人群,设计单采血小板针对性招募策略。本文则从隐性铁缺乏者的性别、年龄、身体情况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的这一变化原因,对6名隐性铁缺乏者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其中2名男性年龄54~57岁,献血史长达7年以上,另2名女性献血者年龄同为43岁,献血史为9~10年,均属于长期固定多次捐献者,其余2名均为24~35岁女性,均处于生育期。其中1人为首次捐献者,另1人为第二次献血,献血前可能已处于隐性贫血状态。提示50周岁以上的长期固定捐献者,由于其各项生理机能均处于衰退状态,营养吸收相对缓慢,骨髓造血功能也相对退化,个别人献血后恢复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正处于生育期的女性捐献者,由于生育、节育、哺乳、节食减肥、工作压力大或情绪不稳定因素较多等原因,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隐性贫血,而常规的健康检查又难以发现,常常因为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造成忽视,由于这一年龄段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各项生理机能代偿快,一但影响因素消失后,往往可以自行矫正修复,不必太过紧张。

表2 铁缺乏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分布情况

女241007.84.711280.3788014.3女35122194.31300.3919113.8女43163109.64.471260.3918714.2女43273994.261180.3608514.4

[1] 马春会,郭如华,伍伟健,等.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状况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19 (2):508~510.

[2] Selim J,StoJceva O,Sikole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aemoglobin level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haemodialysis is patients:the link with inflammation and malnutrition[J]. Prilozi,2007,28(1):81~95.

[3] Page EA,Coppock JE,Harrison JF.Studay of iron stores in regular plateletpheresis donors[J].Transfusion Medicine,2010,20(1):22~29.

1006-6233(2016)11-1927-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1.076

猜你喜欢
捐献者承德市承德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
承德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承德市
轻轻松松聊汉语——夏季避暑胜地——承德市
首次春节诗词晚会由承德电视台播出
岳阳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PA1~17,HLA-A和B基因多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