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索

2016-12-16 15:29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资助育人

骆 娟

网络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索

骆 娟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应用渗透入高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针对网络时代高校贫困生的新特征,分析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要求,探讨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路径。

网络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教育问题,综合施策,多部门帮扶,不断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初步建成了高等教育减、偿助、奖、贷、补相结合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的实施,保证了大学生正常入学、学生和生活。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对贫困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影响,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合理的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贫困生的新特征

(一)高校贫困生在观念和行为上呈现新变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而且对生活生产方式、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前人们从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上鲜明地烙上了网络时代的印迹,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这一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一是贫困大学生深受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影响。这一因素是贫困大学生特点产生变化的主因,其对贫困大学生的情感目标、思维方式的影响较为突出,使之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的特征。[1]二是商品社会的价值理念深植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深处。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社会大量传播着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体系,经济价值尺度持续对贫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施加着影响,致使其把网络社会的价值尺度误判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从而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三是贫困大学生在其生活圈中价值认同趋向于群体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观呈现出特殊倾向,其中既有相互的融合,又有彼此之间的对抗,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当然,从整体的角度讲,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是较为正常、正确的,但同时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经受着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舆论的影响,少数人在这些因此影响下甚至出现思想行为极端化倾向。[2]

二、网络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要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资助育人也顺应时代发展,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当代贫困大学生使用网络已成为生活学习的普遍行为,因网络工具和资源的大众化、低廉化,大部分贫困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寻求所需资源和信息,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信息的高度发达为资助育人搭建了新的平台,开拓了新的思路。当代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更强,诉求更加多样,更注重自身隐私的保护,而网络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因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更愿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实现自身价值、抒发各种情感。[3]

三、网络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新路径

(一)建设网络平台,整合资助资源,完善资助体系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社会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的主体不仅是高校,还涉及到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同时与社会各方面的形态也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传统的资助育人模式下,有的以高校为资助主体,即高校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各类资助资金,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有的资助主体为社会,即慈善组织、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通过与高校、家庭取得联系,对特定类型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有的资助主体为政府,即由政府财政资金直接资助,或制定相关政策激发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资助。[4]不同类别的资助育人主体,虽然丰富了资助体系,增加了资助资源,拓宽了资助渠道。但是,不同的资助方式也存在各自缺陷,如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对称,资助方式不灵活等,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效果。对此,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多主体进行联合、整合与融合,形成信息共享、共融、互通的局面,对贫困大学生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使各类资助资源应运更加科学、合理,使其效应最大化、最优化。

在各类资助主体中,政府资助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政府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源、资金,还决定着资助的政策与环境。因此,高校资助育人网络平台要抓好自身资助体系的建设,使其与政府资助体系有效对接,为政府开展资助育人创造良好条件,更大程度上利用好政府资源。当前,社会性资助也在资助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校资助育人网络体系要加强与各类社会力量的合作,与社会主体建立良性互动与合作的关系,不断提高社会性主体参与资助的积极性,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项目和助学岗位,也推动资助资源与方式的多样化。

(二)加强资助与育人的结合

资助育人,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育人”,如果忽视了这一目标,资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高校要大力完善资助育工作体系,把育人的目标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始终,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努力提高其知识、技能、思想、人格等综合素养。这就需要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资金钱方面资助的同时,还要建立相贫困大学生特点相符合的服务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交往、心理、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困难与困惑,使其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与发展。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格完善、身心和谐、乐观向上的人才。通过问卷、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针对其经济和心理上存在的压力,及时进行心理引导,健全符合贫困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心理干预机制。如构建学生心理助理、院系辅导中心、学校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网络社团等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组织讲座、报告会、咨询、辅导、心理游戏和专题活动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疏解各种压力与情绪,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5]二是开展就业创业指导。首先是收集各类就业信息,通过网络等方式及时传递给贫困大学生,根据其特点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指导择业,并加强与社会团体、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其次是优化高校勤工俭学的岗位设置,除传统的清洁、劳力型岗位外,增设专业实践型、科研型岗位,使贫困大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中,既给予贫困大学生以就业实践的平台,又能缓解其经济方面的压力,还有利于锻炼其综合素质能力;再次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帮助贫困大学生设立职业发展档案,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专业特点,经常性、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使其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发展计划,逐步实现职业目标。三是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思想觉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意识,努力向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社团、俱乐部、开设兴趣课等方式开发资助对象的兴趣爱好,为其成长成才营造宽松、宽容、开放、自由的环境,使其得到全面发展。五是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来,通过了解社会、深入实践,开阔视野,提高其思想境界,培养人文情怀。六是加强感恩教育,科学消除其怨恨、嫉妒、仇视等不健康心理,充分感受到来自师生、政府、学校、社会和大众的关爱与温暖,鼓励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成长成才,报恩社会,报效国家。

(三)创新资助育人方式,提供多元化服务

在网络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多的选择,有利于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率。高校可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鼓励和引导贫困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利用网络公开课向贫困大学生推送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的信息资源,指导他们科学规划学习、生活,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当前,微信成为师生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信息工具,利用这一工具开展教学辅助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很多高校的选择。高校应将微信应用于资助育人活动中,通过创立资助育人、专题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等公众号,一方面为贫困大学生及时了解资助信息、准确对接资助资源提供方便,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微信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便于交流、方式灵活等优势,促进学生学习交流,使资助与育人工作相辅相成、互为助力。

结 语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贫困大学生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这对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使各类资助资源与渠道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并根据学生的新特征、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内容、理念进行改进,使资助育人工作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1]孙东硕,吴建利.人本理念与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85-87.

[2]李霞.基于发展理念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述评[J].价值工程,2015,(7):179-180,181.

[3]张亚萍.高校资助育人方式案例研究:以上海某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2015,(13):15-16.

[4]谢海霞.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大学生行为、意识培养研究[J].创新科技,2016,(2):51-53.

[5]王素萍.试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60):146-147.

[责任编辑:钟 晴]

G710

:A

:1008-7346(2016)06-0012-07

2016-08-20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育人成效角度的地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编号:2015SZY064)、韩山师范学院学院思政项目“基于德育功效角度的高校资助体系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编号:SZ201501)的阶段性成果。

骆娟,女,江西南昌人,韩山师范学院辅导员。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网络时代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