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983年、2008―2010年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比较

2016-12-17 08:27张邦杰莫介化黄林波张瑞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轮虫东江水系

张邦杰,莫介化,李 敏,陈 浩,黄林波,张瑞瑜

(1.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 东莞 523000;2.东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广东 东莞 523127;3.东莞市农业技术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3)

1982―1983年、2008―2010年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比较

张邦杰1,2,莫介化2,李 敏2,陈 浩1,黄林波1,张瑞瑜3

(1.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 东莞 523000;2.东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广东 东莞 523127;3.东莞市农业技术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3)

分两时段调查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982―1983年检出有61属109种,年际平均密度303.7 个/L,生物量0.070 8mg/L;2008―2010年检出有46属91种,年际平均密度1 350.4 个/L,生物量0.845 6mg/L。两时期的群落相似性指数为63%,纤毛虫最低仅26.3%,优势种相似性指数为50%;2008 -2010年有23个物种没检出,新检出有23种。群落构成从1982―1983年的自养、食藻的原生动物与喜贫营养的轮虫群落为主,演替为2008 –2010年以耐污食菌及碎屑的原生动物与喜富营养的轮虫群落为主,显现群落结构趋简单化,物种数减少,生物量增大,优势种的优势度非常明显,耐污(富营养)指示种大量出现。这与调查水质变化有关。

原生动物;轮虫;群落结构;历史变化;东江东莞段水系

东江是珠江流域3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岭,上游称浔乌水,流入广东省境内汇永定水后称之东江,经河源、惠州、东莞、广州等市,分南北支主干于东莞沙田镇泗盛、麻涌镇大盛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海,干流全长562 km。东江水系东莞段是深圳、香港饮用水调水处,域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全长1 123 km,其中东江干流77 km;域内江河水域面积138.7 km2,包括东江干流水域34 km2,石马河、寒溪水、东引河等二级支流水域46.7 km2和东江三角洲河网水域58 km2。随着东江流域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激增,东江的污染物及营养物质逐年累积增多,下游的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及内河渔业正经受着很大压力。

浮游动物是水域中饵料生物的重要组成和基础生产力,其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变化相关,其变动又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在渔业资源评价利用、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在浮游动物4大生态类群中,小型浮游动物、即原生动物和轮虫,由于其体型更微小,种类数量繁多,世代周期短,对环境变化响应更灵敏,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在开展水环境状况评估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6]。国内以往在这方面已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湖泊、水库等静水、缓流型水体以及城市河道[7-15]。有关大中河流的研究资料,尤其是小型浮游动物则相对较少[16-22]。笔者把1982–1983年、2008–2010年两次渔业资源调查期间,对东江水系(东莞段)的浮游动物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先对微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群落结构等进行报道,对相隔近30 a的两个时段资源变动作系统比较分析。旨在为该水域建立起环境生物的原始背景数据,为东江水系与东莞“三河”的环境生态、质量监测、生物资源评价、渔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与有效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时间、站位布设

第1时段采样于1982–1983年连续4个季度进行。第2时段采样先于2008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后于2009–2010年的连续4个季度进行。两时期采样均布设在12个相同站位(覆盖面东经113°31′至114°15′,北纬22°39′至23°09′,见图1)。每1站位设3~5个采样点,共采集水样第1时段48个、第2时段72个。

图1 采样站位分布Fig.1 Sampling sites

1.2 样品采集与鉴定计数

参照相关规范进行[23-27]。网采用25号浮游生物网(前称18号网),孔径64μm,网口在水下0.5 m处做“∞”字形拖拽,放入标本瓶,加体积分数5%的甲醛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用生物显微镜分类鉴定到种。用1 000mL容量玻璃瓶采水器,在各站位分3~5个点取样,混合后再取其1个水样1 000mL,加鲁哥氏液15mL固定,在室内静置24 h后,浓缩至30~60mL放入试剂瓶,摇匀取0.1mL置相应计数框内,在显微镜进行分类[28-31]计量,密度采用个体计数法,生物量采用湿重法。原生动物中只观察分类肉足虫、纤毛虫类。

水质测定照相关文献[23,26]进行。群落相似性指数按张镱锂推荐的索雷申(Sorensen)指数计算[28],即2c / (a + b),式中a和b分别为两次调查物种数,c是两次调查共有种数。优势种用Berger-parker物种优势度指数计算[32-33],即Pi=ni/ N,ni为第i种的个体数(生物量),N为群落总个体数(总生物量),统一将大于10%界定为优势种。

2 结 果

2.1 水质状况

东江东莞段水系两时期调查水质的变化情况见表1。

两时期东江东莞段水系的水质变化特征是2008–2010年溶氧量下降,有机物耗氧量、总N量上升,富营养化加剧,尤其是石马河等支流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超富营养化。两时期三氮占溶解性无机氮的高低依次为 NO3-N>NH4-N>NO2-N,以NO3-N为主,表明水体中的氮仍然较为稳定。

表 1 东江东莞段水系各类型水域水质变化状况Table 1 The tendency of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waters i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r

2.2 种群组成

两时期12个站位采集的120个样品,共分类检出小型浮游动物136种。其中原生动物(肉足虫类和纤毛虫类)37属76种,后生动物轮虫类12科32属60种。详见表2。

1982―1983年12个站位48次采样共检出小型浮游动物109种。其中:原生动物30属51种(含肉足虫类12属27种、纤毛虫类18属24种),占检出物种总数的46.8%;轮虫类31属58种,占53.2%。出现频次较多的种类有普通表壳虫 Arcella vulgaris、圆钵砂壳虫Difflugia urcealata、梨形砂壳虫D.puriformis、球形砂壳虫D.globulosa、针棘匣壳虫 Centropyxis aculeata、湖沼拟铃壳虫Tintinnopsis lacustris、淡水筒壳虫 Tintinnidium fluviatile、树状聚缩虫 Zoothamnium arbuscu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螺形龟甲轮虫K.cochlearis、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和月形腔轮虫Lecane luna。优势种为圆钵砂壳虫、球形砂壳虫、针棘匣壳虫、湖沼拟铃壳虫(密度优势度分别为0.17、0.13、0.11和0.11)、萼花臂尾轮虫和螺形龟甲轮虫(生物量优势度分别为 0.18和0.13)等6种。

2008―2010年12个站位的72次采样检出小型浮游动物91种。其中:原生动物30属54种(含肉足虫类10属19种、纤毛虫类20属35种),占该时段检出物种总数的59.3%;轮虫类16属37种,占40.7%。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多种钟虫Vorticella sp.、褶累枝虫Epistylis plicatilis、螅状单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尾草履虫Paramcium cautatum、龙骨漫游虫 Litonotus carinatus、阔口游仆虫 Euplotes eurystomus、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圆钵砂壳虫、片口砂壳虫D.lobostoma、针棘匣壳虫、萼花臂尾轮虫、花筐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psul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螺形龟甲轮虫、曲腿龟甲轮虫、长三肢轮虫、广布多肢轮虫、针簇多肢轮

虫 Polyarthra trigla、长圆疣毛轮虫 Synchaeta

oblonga和长足轮虫Rotaria neptunia。优势种为钟形钟虫 Vorticella campanula、小口钟虫 V.microstoma、褶累枝虫Epistylis plicatilis、圆钵砂壳虫(密度优势度分别为0.20、0.18、0.13和0.11)、萼花臂尾轮虫和螺形龟甲轮虫(生物量优势度分别为0.28和0.23)等6种。

表 2 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种类名录与分布Table 2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micro-zooplankton i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r

续表2(Continued)

两时期原生动物的共有种29种、轮虫34种,群落相似性指数分别为原生动物 55.2%、轮虫71.6%。原生动物中肉足虫类共有种13种,群落相似性指数53.5%;纤毛虫类共有种16种,群落相似性指数54.3%。

2.3 群落特征与分布

水域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的出现受水域类型、水域生态环境所影响。1982–1983年东江东莞段水系原生动物中喜清洁水体的有壳肉足虫种类数较多,东江主干(S4-S7),尤其是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上游水域(S11-S12),自养或食藻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占较大比例。常见种有辐射变形虫Amoeba racliosa、针棘匣壳虫、圆钵砂壳虫、长圆砂壳虫 D.oblonga、有棘鳞壳虫 Euglypha acanthophora、普通表壳虫和湖沼拟铃壳虫等。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下游(S8-S10),原生动物种类减少,特别是对污染反应敏感种类。常见种有普通表壳虫、圆钵砂壳虫、球形砂壳虫、针棘匣壳虫、有棘鳞壳虫、湖沼拟铃壳虫和树状聚缩虫等。东江三角洲水网(S1-S3),特别是一些滞留河汊,则出现一些食菌及碎屑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常见种有普通表壳虫、圆钵砂壳虫、球形砂壳虫、针棘匣壳虫、有棘鳞壳虫、针棘刺胞虫Acanthocystis aculeata、巧刺日虫Raphidiophrys elegans、螅状单缩虫、褶累枝虫和钟形钟虫等。2008—2010年东江东莞段水系原生动物中多为耐污或食菌及碎屑种类。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S8-S12)及约占70%的东江三角洲水网(S1-S3)滞留水域,以耐污的食菌及碎屑原生动物种类群落为主。常见种有砂表壳虫、长圆砂壳虫、片口砂壳虫、针棘匣壳虫、矛状鳞壳虫 Euglypha laeris、后湖马氏虫Mayorella hohuensis、针棘刺胞虫、绿针足虫 Raphidiophrys viridis、单一膜袋虫Cyclidium singulare、尖毛虫Oxytricha fallax、大弹跳虫 Halteria grandinella、尾草履虫、带核喇叭虫Stentor roeselii、钟形钟虫、小口钟虫、褶累枝虫和螅状单缩虫等。石马河、寒溪水下游段(S8、S9)及约占30%的三角洲河汊,原生动物种类稀少,仅见多种生物数量大的重污染钟虫属种类。东江主干流与南支流等江河水域,自养及食藻原生动物种类稀少。

1982―1983年东江东莞段水系轮虫类多为广温、广布种类,广温性种类占总数90%以上,其他为温水性种类,如奇异巨腕轮虫Pedalia wira、睥状四肢轮虫Filinia opoliensis等,无冷水性种类。地理分布上,生活于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中上游(S10-S12)及东江主干水域(S4-S7)为喜贫营养清水型轮虫群落。常见种类有个体较小的螺形龟甲轮虫、彩胃轮虫 Chromogaster ovalis、多肢轮虫、剪形臂尾轮虫 Brachionus forficula、圆筒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ylindrica、蹄形腔轮虫L.ungulata,个体较大的前节晶囊轮虫 Asplanchna priodonta和郝氏皱甲轮虫Ploesoma hudsoni。支流下游(S8-S9)及东江三角洲水网(S1-S3)则生活着喜中度营养化的角突臂尾轮虫、镰状臂尾轮虫 Brachionus falcatus、剪形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冠饰异尾轮虫、广布多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组成喜中度营养化轮虫群落。2008–2010年东江(东莞段)轮虫增长迅速并趋小型化。东江主干流(S4-S7)及三角洲部分急缓流江河水域(S1-S3),轮虫群落以臂尾轮虫属种类组成为主。常见种类有角突臂尾轮虫、蒲达臂尾轮虫B.budapestiensis、花筐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镰状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广布多肢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曲腿龟甲轮虫、月形腔轮虫、冠饰异尾轮虫Trichocerca lophoessa、长圆疣毛轮虫和长三肢轮虫,组成富营养化轮虫群落。支流石马河、寒溪水(S8-S12)及部分三角洲河汊滞留水域(S2),轮虫种类大幅减少,群落结构趋简单。常见种类多为污染型,有萼花臂尾轮虫、广布多肢轮虫、长足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还有兼附生的月形单趾轮虫 Monostyla lunaris、尖趾单趾轮虫 M.closterocera及疑似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组成重污染、超富营养的轮虫群落。

两时期3类型水域小型浮游动物的分布见表3。

表 3 东江东莞段水系各类型水域检出的小型浮游动物种类数Table 3 The population competition in different waters of micro-zooplankton i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r

表3显示:1982―1983年、2008―2010年分布于三角洲水网的原生动物类分别为40种和43种,轮虫类分别为41种和26种;分布于东江主干的原生动物类分别为22种和10种,轮虫类分别为32种和17种;分布于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的原生动物类分别为37种和27种,轮虫类分别为40种和23种。两时期各类型水域原生动物、轮虫的群落相似性指数:东江三角洲水网分别为50.6%和74.6%;东江主干分别为 56.3%和65.3%;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分别为 34.4%和 60.3%,均属中等不相似至中等相似。两时期原生动物检出的物种数除三角洲水域增加7.5%外,东江主干减少54.5%,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减少 27.5%;轮虫检出的物种数依次减少36.6%、46.9%和42.5%。

2.4 密度和生物量

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见表4。

表 4 东江东莞段水系各类型水域小型浮游动物的年际平均数量Table 4 The average biomass of the micro-zooplankton in different waters i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

由表4可见,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的年际平均数量:1982 –1983年密度为303.7个/L,原生动物占78.55%,生物量为0.070 8mg/L,轮虫类占90.11%;2008 –2010年密度为1 350.43个/L,原生动物占86.14%,生物量为0.845 6mg/L,轮虫类占92.93%。相比,近30年间小型浮游动物的年际平均密度增加 3.45倍,其中原生动物增加 3.88倍;年际平均生物量增加10.94倍,其中轮虫类增加11.32倍。两时期东江主干流的轮虫数量均比支流、三角洲水网低。2008 –2010年轮虫数量占比例大的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花筐臂尾轮虫和裂足臂尾轮虫,其次是冠饰异尾轮虫、长圆疣毛轮虫、长三肢轮虫、前节晶囊轮虫、广布多肢轮虫和螺形龟甲轮虫;原生动物数量大的有钟虫属、累枝虫属,其次是表壳虫属种类,这些物种均被认为是富营养水体指示种。2008 –2010年,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水域超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反而减少。

2.5 数量季节变化

小型浮游动物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江河水域温度、流速、流量、营养盐、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浮游动物出现的种类、大小等有关,两时期的变化情况见表5。

1982 –1983年观察,东江水系(东莞段)小型浮游动物数量都是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秋末最高,春初最低。在东江三角洲水网(S1-S3)是枯水期多于丰水期,春冬季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在东江主干流(S4-S7)是丰水期比枯水期显得多,密度上秋季最多、春季最少,生物量的高值则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原生动物;在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S8-S12)则不论是丰水期或枯水期均高于同一时期的东江主干流。

表 5 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Table 5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micro-zooplankton in different waters i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

2009–2010年观察,东江东莞段水系各类型水域小型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化总体上不甚明显,均是丰水期比枯水期略显多。夏秋季的洪汛期,陆源大量的有机腐植物及相当于东莞全境自然水域面积50%的养殖水域(包括池塘、山塘和水库)不时排水、泄洪,大量的腐植质和浮游生物进入江河、河汊水网,形成浮游动物数量的高峰,并持续保持到冬春。

3 讨 论

两时期对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1982 –1983年检出61属109种,包括原生动物类30属51种,轮虫类31属58种;2008 –2010年检出46属91种,包括原生动物30属54种,轮虫类16属37种。两时期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属级为69.2%,种级为63%,优势种共有种3种,相似性指数50%,都偏低;后时段没检到有23属46种,新检出有8属28种,表明两时期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动较大,两时期纤毛虫类共有种5种,群落相似性指数仅26.3%; 2008 –2010年纤毛虫种数增加45.8%,肉足虫减少29.6%,耐污的纤毛虫类增加明显。纤毛虫类中的尖毛虫Oxytricha fallax、大弹跳虫、尾草履虫、带核喇叭虫Stentor roeselii、游仆虫以及轮虫类中的长足轮虫、长圆疣毛轮虫和多种臂尾轮虫等成污染指示种。2008 –2010年石马河、寒溪水、东引河等支流水域超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小型浮游动物种类数和生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趋简单化,优势种的优势度非常明显,一些站位的钟虫类优势度高达0.83;与福州内河[11]、苏州河[12]、晋江南北干流[20]以及珠江段[7]等污染水域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相类似,都是以食菌及碎屑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及耐污、富营养或超富营养轮虫群落结构为主。与福州、苏州等城市内河一样,重有机污染的石马河、寒溪水等支流,原生动物的螅状单缩虫、尾草履虫、大弹跳虫和多种钟虫,轮虫类的针簇多肢轮虫、长三肢轮虫、广布多肢轮虫、长足轮虫和多种臂尾轮虫成这些河道的共有优势种。两时期东江水系(东莞段)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陆奎贤等[6]报道的1982 –1983年东江水系有原生动物(包括肉足虫和纤毛虫)16种、轮虫28种,彭秋志等[22]2010年报道的夏季东江支流有原生动物23属,轮虫13属,其属类数和物种数均差别很大。1990年陆奎贤[16]主编《珠江水系渔业资源》一书中,记述1981 –1983年开展的调查包括了东江段和珠江三角洲,其采样点均布设在东江主干和一级支流,东莞境内采样点仅设石龙、太平2处。笔者于1982 –1983年采用了相同的调查规范,采样则覆盖东莞境内的东江水系主干道、支流和三角洲河网共12个采样点。认为大江主干道、河水流速较大,含泥沙量最高,不是浮游动物,特别是无壳肉足虫类和轮虫类的理想栖息处,而较静缓的水体更适宜其生活。彭秋志等2010年7月对东江及一、二级支流进行一次性调查,共布设79个采样点,覆盖东江全流域,包括东莞境内9个。笔者则于2008 –2010年沿用原有的调查规范和采样点,进行周年际分四季度调查。认为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最少应进行丰水期、枯水期两期的采样分析。笔者调查水域为东江水系下游段,仅作相同两时段东江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种群组成的补偿。

与1982 –1983年比较,2008 –2010年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中,寡污、寡污—β-中污型种类减少,β-中污,α-中污及多污型种类明显增加,总体上是物种数减少,生物数量增大,季节数量变化不明显,浮游动物更趋小型化。参照Sladecek、邵国生、李明德[1,15,34]等对轮虫污染等级的划分,在1982-1983年东江东莞段水系58种轮虫中,可确定污染等级的有36种,其中寡污、寡污至β-中污种类占72.2%,而β-中污、α-中污占27.8%;12个站位点轮虫的E/O(富营养型指示种/贫营养型指示种)值变幅在0.24~0.60间,平均0.38,QB/R(臂尾轮虫属种数/异尾轮虫属种数)值变幅在0.15~1.25间,平均0.63,总体属寡污、寡污至β-中污(贫、中营养型)水体。按相同划分,在2008–2010年东江东莞段水系37种轮虫中,污染指示种有31种,其中寡污—β -中污种类占45.2%,而β-中污—α-中污占54.8%;12个站位点轮虫的E/O值变幅在0.68~1.22间,平均0.86,QB/R值变幅在1.85~4.72间,平均2.32,总体属β-中污、α-中污(中富营养型)水体。

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数量变化与水质密切相关。1982–1983年东江沿岸市、县尚处在农业社会发展时期,东江是珠江3大水系中水质最好水系[17]。东江下游东莞段水质的检测结果,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和渔用水质Ⅰ类标准。到2008—2010年,东江中下游沿岸市县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激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加处理大量排放进入东江。2010年是东江水系东莞段历史上有机污染最严重年份,年际DO平均5.07mg/L,COD平均5.58mg/L,比1982 –1983年分别降低39.2%和上升89.8%,特别是TN增加2.37倍,TP增加62.5%,N/P从19变化为37.2。一般认为水体受有机污染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是与富营养程度呈正相关[14],也就是有机污染情况下,富营养化程度也比较高[15]。受有机污染较严重水体,浮游动物的物种数(原生动物除外)相对减少,耐污染类形成优势种群而具很高的生物数量;富营养化导致水体DO降低,厌氧细菌大量产生,为厌氧的食菌原生动物生长提供条件,也促进以厌氧细菌和原生动物为食的轮虫数量大增,这在石马河、寒溪水和三角洲水网尤为明显。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少,数量低,说明重污染河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总量受浮游植物的数量影响较小,没有线性相关性,与万蕾[12]所述“重污染的城市河道中轮虫类受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小“观点相类似。”

[1]SLADECEK Ⅴ.Rotifers as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J].Hydrobiologia,1982,100(1):169-201.

[2]宗志祥,许祟任.洋河水库轮虫群落用于水质评价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3,13(1):101-106.

[3]JOHN CAⅠRNS J,PAUL Ⅴ,MCCORMⅠCK,et al.Prospects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 mentally-realistic toxicity test susing microorganis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3,5(3):253-268.

[4]JOHN CAⅠRNS J,MCCORMⅠCK P Ⅴ.Protists as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in marine environments[J].Handbook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3:627-638.

[5]JOHN CAⅠRNS J,MCCORMⅠCK P Ⅴ,NⅠEDERLEHNER B R.Estimating ecotoxicological risk and impact using indigenous aqua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J].Hydrobiologia,1992,237(3):131-145.

[6]徐润林,白庆笙,谢瑞文.珠江广州市段PFU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质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2,22(4):479-485.

[7]许木名,朱江,曹宏.白洋淀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水质关系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7):1 114-1120.

[8]李共国,虞左明.千岛湖轮虫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学评价[J].湖泊科学,2003,15(2):169-176.

[9]孙胜利,冯琳,杜彩,等.黄河兰州段浮游动物种类构成及水质评价[J].甘肃科学学报,2000,12(1):80-83.

[10]赵帅营,韩博平.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新丰江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分析[J].湖泊科学,2007,19(3):305-314.

[11]饶小珍,许友勤,陈寅山.福州内河的轮虫与水质污染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1):71-75.

[12]万蕾,朱伟.重污染河道浮游动物种群的特点[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869-873.

[13]彭刚,边文冀,陈校辉.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J].水利渔业,2008,28(4):109-111,120.

[14]张琦,陈菊芳,杞桑,等.广东肇庆星湖浮游轮虫的调查及其与水质关系的研究[J].生态科学,1997,16(2):27-31.

[15]邵国生.洞庭湖轮虫生态分布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2,(4):41-49.

[16]陆奎贤.珠江水系渔业资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

[17]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长江水系渔业资源[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8]洪松,陈静生.中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3):295-305.

[19]冯伟松,范小鹏,沈韫芬.武夷山九曲溪水体营养水平与原生动物群落变化相互关系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3,27(6):580-583.

[20]谢进金,许友勤,陈寅山,等.晋江流域水质污染与浮游动物四季群落结构的关系[J].动物学杂志,2005,40(5):8-13.

[21]吴利,冯伟松,陈小娟,等.新疆伊犁地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63-172.

[22]彭秋志,廖创宇,伍凯,等.东江支流夏季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3):481-487.

[23]全国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淡水专业组.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试行规范[M].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编印(内部资料),1980.

[24]何志辉.淡水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改进浮游生物定量工作的当务之急[J].动物学杂志,1979(4):53-56.

[25]张觉民,何志辉.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6]章宗涉,黄祥飞.淡水浮游生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7]国家环保局《水生生物监测手册》编委会.水生生物监测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28]沈韫芬主编.原生动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9]王家楫.中国淡水轮虫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30]韩茂森,束蕴芳.中国淡水生物图谱[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31]张镱锂.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J].地理研究,1998,17(4):429-434.

[32]郁尧山,张庆生,陈卫民.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优势种及其种间关系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1986,10(2):137-140.

[33]孙军,刘东艳.多样性指数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学报,2004,26(1):62-75.

[34]李明德.天津轮虫出现时期和水质评价[C]//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论文集.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1:168-177.

(责任编辑:任万森)

Comparison of Community Structures of the Micro-Zooplankton in Dongjiang River System between Two Periods(1982―1983 & 2008―2010)

ZHANG Bang-jie1,2,MO Jie-hua2,LⅠ Min2,CHEN Hao1,HUANG Lin-bo1,ZHANG Rui-yu3
(1.Dongguan Fishery and Ocean Bureau,Dongguan 523008,China; 2.Dongguan Aquatic Ani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Dongguan 523127,China; 3.Dongguan Agricultural and Technical School,Dongguan 523003,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s of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micro-zooplankton i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 Jiang River from 1982 to 198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09 species under 61 genera,with average abundance 303.7 ind/L and biomass 0.0708mg/L.According to the second investigation from 2008 to 2010,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91 species from 46 genera,with average abundance 1 350.4 ind/L and biomass 0.8 456mg/L,a community similarity of 63%,a dominant species similarity of 50% and a plankton ciliate similarity of 26.3%.The micro-zooplankton community presented some differenc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attern in the 1980s.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species number of the micro-zooplankton was reduced,the biomass was increased,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was more obvious and the eutrophic species were discovered from 1982 to 2010.

Protozoan; rotifer; community structure; tendency of variatio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r

Q958.8

A

1673-9159(2016)06-0065-09

10.3969/j.issn.1673-9159.2016.06.011

2016-04-28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A20105001)

张邦杰(1939—),男,研究员,从事渔业资源与水产增养殖研究。

莫介化(1975—),男,高级工程师。E-mail:dgmjh@126.com

猜你喜欢
轮虫东江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资兴市东江库区李树新品种引种栽培试验
原因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