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2016-12-27 21:02陶应虎
市场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张江东湖中关村

陶应虎

国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陶应虎

国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自获批以来,实施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聚集高端人才等措施,激发了创新动力,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做法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借鉴意义。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借鉴

国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自获批以来,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各项优惠政策先行先试,集聚国家资源,激发创新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做法如下: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激发了创新动力

2010年底国务院批复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是指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指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税收、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0月国务院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由原来的10个扩编为16个,中关村示范区面积从233平方公里调整为488平方公里,调整后,北京的16个区县都将各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约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示范区的相关政策支持。

高层推进机制在聚集科技资源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2010 年12月底中关村成立创新平台,19个国家部委及北京市相关部门参与平台工作,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集中统筹工作机制和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使得国家支持政策与国家战略、区域特色结合紧密。

(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改革、股权激励等创新试点工作

制订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政策,将东湖高新区30年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家赋予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赋予法律保障,保护改革者和创新者;全面清理高新区产业政策,形成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知识产权、对外开放等六大类产业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制定实施“光谷创业十条”等系列政策,支持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推进,华中科技大学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等一大批单项价值过千万的科技成果得到产业化。股权激励方面,在2015年,推动10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为4家企业提供6336.4万元股权代持资金支持,示范区已有70多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科技管理改革方面,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在2015年,新增风险、股权投资类机构233家,总数达529家(资本总量达373亿元);新增1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总数达到75家);新增四板市场挂牌企业292家(总数达到615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750亿元。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在2015年成立政务服务局,负责全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管委会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优化政府服务环境。

(三)张江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与突破

2011年8月,浦东新区政府根据国务院和上海市对建设张江示范区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核心园区)的建设,在汲取北京中关村和武汉东湖创新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张江示范区的特点,制定了《关于推进张江核心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张江创新十条”)。“张江创新十条”是对上海市示范区政策的有效叠加和补充,也是张江核心园区政策创新的亮点和突破口。围绕“张江创新十条”,张江核心园区在股权激励机制、人才建设、科技金融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先行先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

二、大力聚集高端人才

(一)张江示范区推动“聚才计划”,建设人才高地

1.实施“双1000”工程

2011年12月,张江示范式地启功了“张江聚才计划”,实施“双1000”工程,并通过“张江人才公寓”和“张江创业工坊”,为示范区内员工及创业人才提供月租1000元的人才公寓(每间30 ~35平方米)和月租1000元的创业工坊(每间50~75平方米),降低人才的生活成本和创业成本,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2.以市场为导向公开评选人才

出台《张江核心园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奖励试行办法》,设立“张江创新人才奖励资金”(1500万元)。不但是园区企业直接参与的评选活动,而且在评选方式、评选标准和激励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不再仅仅以学历、论文、资历、海外经历等作为评选方式上的标准,强调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励办法,在购房、购车、医疗、子女入学、户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照顾政策。通过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骨干人才。

3.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认同感

现行的户籍制度仍制约着人才“落户”问题。但张江示范区在“引才”方面有新的突破,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优先照顾子女入园、入学等。同时,为增强园区企业人才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民主评议园区优秀人才、企业,举办各种文化类、专业性活动等。

(二)东湖示范区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在激励政策上有新突破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试点方面,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力争在激励政策上有新突破。全方位拓宽引才渠道,组团到美国等地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开展“海外学人光谷行”等活动,建立完善了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东湖示范区加快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加速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人才特区”效能正在加速呈现。2015年,东湖示范区设立11亿元规模的光谷人才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才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启动“3551”青年创业大赛,面向全球招募“城市合伙人”。目前,示范区聚集了3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高端人才的“洼地”。

(三)中关村基本建成人才特区

中关村建立并完善人才机制和环境,其高端人才集聚5万名左右,同时也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三、大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东湖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2015年,东湖示范区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生物、光电、地质资源环境等8个工研院建设,逐步完善了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服务功能,正在显现培育新兴产业和孵化的作用。

东湖示范区获批以来,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36%以上增速,2015年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58万件,占武汉市的50%。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在光通信、生物质能源、3D打印、激光、数控、地球空间信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互联网内容识别和业务感知首个国际标准、国内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数字PET)、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国际领先的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装备等在东湖示范区诞生或研制成功。

(二)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中关村示范区条例》为示范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登记办法》推动工商管理改革试点;《中关村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商标工作实施意见》推动实施商标战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推动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试点。

为加快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孵化和成长的创业环境,中关村搭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立了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小微企业创业服务楼、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组成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为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活动,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数十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

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东湖示范区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

东湖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基地等建设,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新芯3D NAND Flash芯片项目、武汉华星光电和武汉天马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三川德青环保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奇宏光电(武汉)凤凰山产业基地等5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加快推动信息安全、光电子信息、汽车电子、地球空间信息、激光等16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实施领先战略,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示范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激光、光纤光缆、光器件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二。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二)张江示范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张江示范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继续领先;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位于全国先进行列。张江示范区获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经济总量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张江示范区支持企业或相关单位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功能总部;支持以龙头企业和骨干创新型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符合张江示范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健全产业链的需要,为引进重要企业或机构实施开展配套服务;支持针对企业承担专项工程和重大平台建设任务的需求开展的特色服务;资助产学研部门共建产业创新研究机构、联合实施技术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等协同创新项目;资助新兴产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团体为产业建设提供专业服务。

五、积极采用“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扩大经济带动与辐射范围,高新区必然走上扩张发展的道路,而“一区多园”运行模式是最佳形式。

2012年底北京中关村创新示范区从“一区十园”调整到“一区十六园”,全市约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中关村示范区的相关政策。在“一区多园”模式下,实行“双重领导、以区为主”的领导体制。

上海张江通过“聚焦张江”战略,形成了“一区多园”模式,2011年初扩至“一区十二园”。张江创造性地打造了“区镇联动”管理模式,实行“一个品牌、统一招商、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

[1]李福.“一区多园”模式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J].科技法制与政策,2014,(01).

[2]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都做了哪些工作?[EB/0 L].http: //www.vccoo.com/v/a4b8af.

[3]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它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EB/0 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b90530102v7oy.htm l. [4]http://www.zgc.gov.cn/.

[5]http://www.zjsfq.gov.cn/.

陶应虎,男,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河海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F290

A

1008-4428(2016)09-03-03

江苏省软科学基金项目(BR 2016003);南京市江宁区软科学基金项目(2016E13)。

猜你喜欢
张江东湖中关村
我的梦
我爱东湖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图数解说中关村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