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路径探索

2016-12-27 21:02王宇杰
市场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王宇杰

治国理政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路径探索

王宇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对社会的价值准则、价值规定和价值取向有着主导性作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内核,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进而探索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建设;个人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败。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审时夺势、反复验证所得出的必然要求,为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增强全民族对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需要,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不断变迁,价值观内涵也会有所适应而改变。每个社会在不同时期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发挥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范式,这种范式称之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核心价值观是每个社会文明的灵魂,是社会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在社会主义这一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范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浓缩。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厘清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认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必要性,是进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现阶段包括指导理论、传统文化、时代观念和道德准则在内的集合体,有着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和升华,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核,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互为一体,两个观念系统有着内在的交融性和互动性,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更广阔的外延,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形成起着指导作用,是核心价值观的土壤;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和进一步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结了近现代中华民族革命与发展的智慧,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其背后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基础,核心价值观包含着道德、信仰、法制、爱国精神等观念上层建筑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在关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设计上,核心价值观的指向性十分明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来源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总目标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和“强国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物质文明的价值化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土壤,辩证吸收了外来政治文化先进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制度文明的价值化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规定,提炼于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表述,是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集中表达,展现了社会个体道德的应然取向,体现了精神文明的价值化内涵。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所在,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方向。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思想保证,是全党全社会的灵魂工程,它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心骨作用,在当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具有迫切性和必然性。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社会思想文化中固有的价值取向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划分不同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志,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又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中国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共性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资本主义进行辩证批判,不断向共产主义靠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具有中国特色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指引中国的革命、改革与发展。作为“价值之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征和兑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承诺”,渗透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建设当中,内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统率作用。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回应了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与较量,坚实地确立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支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要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内在诉求

在中国,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新儒学主义等文化思潮涌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视野、思想视域和学术创造力,同时,文化思潮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形成也有所差异。文化内容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变化决定着社会观念上层建筑必须要有始终坚持的精神文化引领,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必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统领着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植根于多元文化思潮交织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迸发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不同的影响。某些处于社会主义对立面的文化思潮对人们正确价值体认知的形成带来阻碍,甚至妨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扎根中国国情的伟大事业,有利于消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价值抉择困顿,满足了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渴望,是整合社会文化思潮,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多元价值合力的内在诉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就是“传统—现代”式的发展模式变换,实现旧社会体制的解构和新社会的建构。传统的消解必然给社会带来多层次、多方面的冲击,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容易被新事物所取代。因此,社会文化和个人道德亟需新的价值规范,主导社会转型状态下人们急剧变化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丰富和创新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为应对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流砥柱,以道德文化为例,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源远流长的“德”文化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社会都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构建起个人道义培养的框架,这在社会转型中不可改弦易调。可见,涵容着主流价值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内在地肩负起对时代号召的重任。特别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原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要义,是对社会发展最高目标的聚焦,是社会转型的必然需要。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和方向指引,起着内核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导向作用,因此探索培育和践行方式对统率社会主流文化意识有着决定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现实意义,对其深刻内涵进行解读,也要结合时代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巩固思想基础。

(一)提高内化机制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科学化和理论化的成果,同样,也需要以科学理论武装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机制。“三个倡导”是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精准化”“表达大众化”和“实践自主化”的统一,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准备了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内化过程是个体吸收道德准则、价值规范的必经阶段,刘新庚认为内化教育包含五个阶段,即“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通过内化系统,社会个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调节自身有意识行为的评价标尺和内在准则,达到内化于心;再进一步实现价值观的外化,“使社会个体自觉依据核心价值观对现实事物进行评判,并采取某种行为以符合核心价值观,实现外化于行”。以个人需求为依据,通过内化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个人价值素养,以期符合自身和社会发展,实现文化认同向价值自觉的转变,实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二)深度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党和政府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奠定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基调。以人为本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人的价值系统的表征。一方面,人的价值具有个人性,体现为社会对个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人的价值具有社会性,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贡献。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其个人价值只有体现在对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作出贡献,才能被承认为社会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人本理念的视角建立一个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外部环境,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创造个人价值,积极引导向社会价值转化,这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包容性和时代性,引领核心价值观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革新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实践丰富理论认知,以极强的包容性和时代性实现对科学理论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同时也有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批判、借鉴和吸收。在全球化环境中,不同的文化背景跨越了时空而有所交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使中华文化超越固有的民族性,走向世界性。要从文化融合入手,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类共有的价值体认知,提高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认可,实现文化的合理输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变成全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价值追求。

(四)结合“中国梦”的价值向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自2012年提出“中国梦”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和采访中提及“中国梦”次数达200多次,并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了不同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有着同样的价值向度,整合了我国多元思想意识,激励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实践中,凝聚了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只局限于价值追求,还凸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具象化面貌,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的结合要以中国特色为现实基础,以精神文明为立足点,向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新常态领域辐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证和支撑作用。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起着价值规定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思想保证,深刻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个人发展符合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把人的价值和国家发展建设结合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23): 32-35.

[3]中共党史出版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7.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5]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03):31-39.

[6]周薇.“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N].南方日报,2012-11-22.

[7]潘陆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要求和内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18-20.

[8]刘新庚,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6-9.

[9]严明强.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以阳光心态为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J].党政论坛,2012,(12):36-38.

[10]范鹏.以人为本共享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可能表述[J].甘肃社会科学,2012,(05):33-35.

[11]王树荫,石亚玲.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南[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7-10.

王宇杰,男,广东惠州人,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641

A

1008-4428(2016)09-83-0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