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6-12-28 13:30姚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0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效果

姚宁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中给予心理失衡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失衡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判定为重度抑郁0例, 中度抑郁2例, 轻度抑郁13例, 无抑郁18例。对照组患者判定为重度抑郁5例, 中度抑郁8例, 轻度抑郁13例, 无抑郁7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肝区疼痛改善率60.00%、纳差改善率83.33%、乏力改善率90.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18%、27.27%、54.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中给予心理失衡护理可有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缓解, 同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护理效果确切, 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心理失衡护理;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80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疾病, 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 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传染性强、病程长等, 同时伴随病程的延长, 会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退, 甚至是肝癌,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极大的影响, 使患者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下, 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 给予患者心理失衡护理干预极为重要,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效果。本文分组研究本院收拾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3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5例, 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为(35.16±8.28)岁, 平均病程为(11.25±3.15)年, 3例为重度, 25例为中度, 5例为轻度。实验组中男20例, 女13例, 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为(36.06±8.78)岁, 平均病程为(11.88±2.86)年, 4例为重度, 24例为中度, 5例为轻度。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护理对对照组进行护理干预, 护理内容主要为常规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干预、饮食指导、药物指导等[2]。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失衡护理干预, 护理具体方法包括:①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进行调查, 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总结原因为家庭、社会和自身压力[3]。② 以调查结果作为依据, 对护理方案进行制定, 给予针对性心理失衡护理干预, 针对家庭压力方面, 主要护理干预内容为:将患者家属组织起来, 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知识进行学习, 使其了解其传播途径, 消除对此病的恐惧感, 并告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对患者疾病治疗发挥的重要作用, 使其多对患者进行鼓励, 使其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治疗, 让患者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针对自身压力方面, 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积极主动将慢性乙型肝炎的知识向患者进行讲解, 让其对病情演变、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掌握, 将其疾病知识水平提升, 同时护理人员可利用成功案例分析法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也可增强患者与病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使其互相鼓励, 分析治疗的经验和心得, 将不良情绪消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尤其是卫生习惯, 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针对社会压力方面, 医院要加强社区健康宣传, 将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向广大群众进行宣讲, 促进宣传形式多样化, 如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咨询会、健康讲座等, 将教育力度有效提升, 提升乙型肝炎的认识程度, 消除人们对乙型肝炎恐惧感[4]。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护理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即肝区疼痛改善情况、纳差改善情况、乏力改善情况;同时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价, 自评量表包括项目20个, 每项有等级4个, 评价心理状态, 标准N=项目积分×1.25, N≥72分为重度抑郁;N=62~71分为中度抑郁, N=52~61分为轻度抑郁;N<52分为无抑郁。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后抑郁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判定为重度抑郁例数为0例, 重度抑郁率为0;判定为中度抑郁的例数为2例, 中度抑郁率为6.06%;判定为轻度抑郁的例数为13例, 轻度抑郁率为39.39%;无抑郁的例数为18例, 无抑郁率为54.55%。对照组患者判定为重度抑郁例数为5例, 重度抑郁率为15.15%;判定为中度抑郁的例数为8例, 中度抑郁率为24.24%;判定为轻度抑郁的例数为13例, 轻度抑郁率为39.39%, 无抑郁的例数为7例, 无抑郁率为21.21%;经心理失衡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抑郁情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心理失衡护理的实验组患者肝区疼痛改善率、纳差改善率、乏力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需要较长的根治时间, 很容易反复发作, 同时治疗进程也缓慢, 具有不理想的预后效果, 面对此种情况, 患者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 对治疗失去信心, 产生心理失衡状态, 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可知, 导致心理失衡状态的因素为家庭、自身及社会因素, 在三个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心理失衡, 不同年龄的患者担忧也不同, 未婚患者会担忧婚育, 学生会担心就业, 已婚患者会担心对家人造成传染, 因此各种负面情绪产生, 甚至会抑郁心理, 甚至会出现厌世心理;很多人因为知识水平, 对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畏惧, 常常会表现为疏远, 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 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另外, 患者本身没有充分认识乙型肝炎, 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以此将自身压力增加。本研究针对这三个因素给予患者心理失衡护理, 对患者心理压力进行缓解, 以此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相较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实验组心理失衡护理后重度抑郁率较低、无抑郁率较高, 同时肝区疼痛改善率、纳差改善率、乏力改善率均明显更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心理失衡护理具有理想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心理失衡护理效果明显, 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淑莉.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3(32):126.

[2] 罗关华.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探析.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4(8):388.

[3] 张燕华. 心理失衡护理在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17):118.

[4] 白玉花.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98):269-270.

[收稿日期:2016-10-14]

猜你喜欢
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临床观察
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