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调查研究

2017-01-03 10:16包艳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学习倦怠

【摘要】通过对随机选取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学习倦怠处于平均水平之下。(2)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在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差异。(3)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学习适应负向的预测学习倦怠,且学习动机对学习倦怠起到了主导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学习适应 学习倦怠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648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79-02

一、问题的提出

“倦怠”被学者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最早定义为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意,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对工作和他人逐渐冷漠,无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负面症状。随着关于倦怠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日渐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国内学者关于学习倦怠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为: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倦怠心理,表现出厌烦、情绪低落、迟到、早退、旷课、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机下降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特征,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和效果[1,2]。有关研究指出大学生专业适应性也是其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Dyrbye, L)。 大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成熟的认识,导致专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学习倦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 一些大学生由于未能及时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而引发学习困难与学习倦怠。

在心理学上,“适应”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冯廷勇等(2002,2006)学习适应是指个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 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3]。

国内外研究者发现学习适应性好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会较轻,反之, 学习适应性差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会更明显一些。学习倦怠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情趣以及消极的对待学习环境 (Moneta, 2011)[4]。Kuittinen等人(2011)通过研究商学院学生得出教学环境与学习倦怠之间有相关,不同维度之间分别存在正负相关,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5]。隋丽丽(2011)对山东工商学院的大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适应性越好, 出现学习行为不当、 情绪低落的可能越小[6]。李仲平(2013)对于大一新生的研究指出大一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影响其学习倦怠水平,提高大一学生适应性有利于改善学习倦怠[7]。罗杰(2013)通过对贵阳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调查,得出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和学习态度对身心耗竭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8]。

纵览关于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研究虽然较多,可是针对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研究甚少,由于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普遍存在枯燥复杂性,从而理工科大学生更易于其他专业学生产生学习不适应与学习倦怠。因此,研究以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关系,以期为培养合格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采用冯廷勇等编制的由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等五个因子组成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连榕等编制的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等三个因子组成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和学习倦怠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为84%,其中男生296名,女生126名,大一学生131名,大二学生106名,大三学生88名,大四学生97名。将采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三、结论与分析

1.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总体状况

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较好,其个值均大于中值3,学习倦怠总体水平虽然低平均值3,但其行为不当水平较高,这说明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主要体现在行为不当,如出现早退,迟到,课堂不注意听讲等等。

2.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差异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差异性分析可知:(1)不同性别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的学习适应水平要好于男生。男女大学生在教学模式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水平好于男生。不同性别在学习态度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女生的学习态度要优于男生。在其他三个因子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与环境因素上不存在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男女大学生在情绪低落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比女生更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情绪低落。在其他两个因子即行为不当及成就低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2)独生子女与否变量上学习适应及其因子、学习倦怠及其因子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不同年级之间学习适应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经LSD比较分析得到大一年级学习适应水平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同时也发现在其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经LSD比较分析得出:1)大一年级对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高于其他年级。2)大三年级的学习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3)大一年级的学习态度要好于其他年级。在学习动机与环境因素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对于理工科院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LSD比较分析得出大一年级的学习倦怠显著好于大三、大四年级。在其情绪低落与行为不当因子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经LSD比较分析得出:1)情绪低落因子大一年级显著好于其他三个年级。2)在行为不当因子上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LSD比较分析显示大一年级行为不当显著好于大二、大三年级。

3.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数据进行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其两者的因子上,学习适应各因子除了环境因素以外都与学习倦怠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环境因素与成就感低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则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4.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以学习适应为自变量,学习倦怠为因变量回归分析可知,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学习适应可解释学习倦怠总变异的33%(R2=0.330,F=206.847,P<0.001)。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越好,学习倦怠产生的可能性越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学习适应中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环境因素与学习能力等四个因子对学习倦怠起到联合作用,其中学习动机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分析可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缓解学生学习倦怠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结论

1.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水平较好,学习倦怠水平虽然低于平均水平。

2.不同性别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

3.独生子女与否在学习适应及其因子和学习倦怠及其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年级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存在显著差异。

5.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6.在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发现,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学习适应越好的学生越不容易发生学习倦怠。

五、建议

1.学校要为大学生积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可以通过建立校实训实习基地和引进企业工厂等外在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机会,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寻找不足,激发自足学习能力。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学校应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观察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反应,采用引导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结合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愿学习,从而降低学习倦怠的产生。

4.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在不影响日常学习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倦怠的产生。

5.大学生要制定自己的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目标,通过每阶段目标的完成都会起到对自我的鼓舞和激励,并对学习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8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5, 37(5) :632-636

[3]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 心理学报,2006,38(5):762-76

[4]G.B. Moneta.“Need for achievement, burnout, and intention to leave: testing an occupational model in educational setting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 ,50(2): 274-278

[5]M. Kuittinen, M. Merilainen. “The effect of study-related burnout on student perceptions”[J].Journal of Intenationl Education in Business,2011, 1(41):42-62

[6]隋丽丽,杨秀文.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学习适应性对其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72-173

[7]李仲平,张海霞,张霞.大一学生学习倦怠与学校适应不良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418-1419

[8]罗杰,周瑗,潘运等.性别在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6):69-73

作者简介:

包艳丽(1980-),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管理学、组织与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理工科院校学习倦怠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广州市从化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情况研究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