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文衔接处寻找答案

2017-01-03 19:07梁园园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空格乘车理由

梁园园

【201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7题】

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字)(5分)

取消句子独立性

“名+形”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主谓短句,在加入了“之”后,句子就不再独立完整,或成为其他句子的一部分,或需要后面的语句补足成分。“之”的这个功能往往体现在两种情况中。

一是当“名+之+形”结构在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表明内心活动的内容。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译: 哀叹我的生命如此短暂,羡慕长江那么无穷无尽

解说: “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因为“之”的加入失去了作为主谓结构句子的独立性,它们处在心理动词“哀”和“羡”之后,就成了心理活动的内容。

又如:

①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②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惟”“恐”“患”“求”“欲”“思”等都是心理动词。

二是“名+之+形”结构前没有动词或介词,这时候一般它是作为句子的主语,表示某种状态、情形。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译: 老臣壮年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

解说: “臣壮也”是完整的主谓句子,加入“之”后,完整性消失,变成了短语作主语,需要“犹不如人”这个谓语补充成分。

又如:

①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②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五人墓碑记》)

③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秋水》)

④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伶官传序》)

以上各例均作主语,表示某种状态。

总而言之,通过具体分析“名+之+形”结构在句中与其他词语的关系,可以确定“之”的结构功能。不同功能下,结构内部形容词的成分和作用也会有所变化。

根据讲解,同学们可以尝试分析以下句子中,“之”在“名+之+形”的结构里具有什么功能。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病梅馆记》)

②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勾践灭吴》)

③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

④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参考答案: ①③的“之”为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④的“之”为结构助词“的”,⑤为定语后置标志】

看上去这是一道考查倡议书文体的题目,实际上是句子填空题,考查内容的衔接,根据上下文推导需要填写的内容就可以。

开头和结尾点明了倡议的内容与文明乘坐公交车有关。第一处空格前后的词语分别为“众所周知”和“可是”,这就意味着,空格里的内容应该是正面的,和“可是”所列举的不文明现象相对。第二处空格前接“倡议”,后接“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这样的口号,提示我们空格里填的倡议内容应该是一系列具体行为,不能重复喊口号。

第一处空格看起来填写文明乘车的具体行为或理由都可以,但因为第二处空格要求填具体的行为建议,所以第一处应该填倡议文明乘车的理由,既避免重复,又为建议具体行为作铺垫。诸如“文明乘车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文明出行一小步,和谐家园一大步”等都是可以的。

题目的分值为5分,每处填空应该占2—3分,所以理由和具体行动各写两条或以上,就有较大把握不失分。

参考答案: 文明乘车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有益于社会和谐

自觉排队,有序上车;尊老爱幼,主动让座;举止文明,谈吐有礼

评分标准: 写出倡议理由(至少两点)各给1分,写出具体倡议内容(至少三点)各给1分。符合一点即给分,不倒扣分。

猜你喜欢
空格乘车理由
趣填成语
空格填数
绝对理由
这一次优步乘车,让我感动了
你来补缺的数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乘车
迟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