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陈寔传》断句错解例谈

2017-01-03 19:07朱晓燕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曲直断句公正

朱晓燕

文言文阅读题《陈寔传》出自2016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高三月考试卷,其中断句部分为3分。根据错断多断少断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的评分标准,平均得分为1.89分。同学们的得分率不太理想。

陈寔传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刺史佐。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伦谓众人言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旬月,以期丧去官。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

寔在乡间,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①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①稽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节,此处表示请罪时极为惶然。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陈寔传》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减。文中讲了陈寔的几件事。

陈寔被同县杨姓小吏怀疑为杀人者,经拷问得不到证据而被释放,但陈寔当了督邮后,却以礼召见杨吏。

太守高伦受中常侍侯览所托录用一人为文学掾。陈寔知道此人不行,不希望玷污高伦的清誉,坚持用自己的名义从外面按通常办法推荐这个人。陈寔因此受到众人指责,而他始终不辩白。之后高伦被任命为尚书,向大家解释了个中原委,大家都佩服陈寔。

陈寔调任太丘县令,邻县有要来投奔的人,陈寔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员,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居地。县里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寔要禁止。陈寔说:“打官司是为了求得公正,(如果)禁止它,道理将如何表明?希望你不要限制他们。”

陈寔能以平心接人待物,修德清静不扰民,百姓得以安居。当发现有贼藏于梁上伺机偷盗时,他把子孙们都叫来严肃地训话:“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听了大惊,立刻自投下地,磕头请罪。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句子翻译为:

要是有争讼,他总是公正判断,向当事人剖析利害曲直,事后没有人埋怨他。以至有人慨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先生批评。”

错 解 ①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②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③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错因分析 以上几个错解的共同问题是没有掌握重点实词“争讼”“晓譬”的含义。①错将“争”与“讼”、“晓”与“譬”断开了,②和③则误将动词“晓譬”当成是名词作“正”的宾语。

《陈寔传》通过一些事例,展现了陈寔为人正直、为民着想、待人和善的品性。文章第三段中讲“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县里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寔要禁止。陈寔说:“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陈寔认为“讼”是为了求得公正,不该禁止。求公正自然要据理力争,《说文解字》说:“讼,争也,公言之也。”“争”与“讼”是并列的关系,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争”“讼”割裂开来。

明白了“争讼”是为了寻求公正、弄清是非曲直,就可以推断出“正”是“判”的宾语,而“曲直”是“晓譬”的宾语。“晓”“譬”同义,含有“晓谕,使明白”之意,如此,也就不会将“晓譬”割裂开来,更不会将它作为名词使用。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特别是对文段中相关关键词句的理解。对于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研究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错 解 ④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⑤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⑥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错因分析 以上几个断句中比较明显的失误在于没有关注到虚词“辄”“者”“至乃”在句读中的作用。

“辄”作为副词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动词前,表示通常情况下的动作或状况,有“总是”“往往”的意思;二是用于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间,表示后面的行为是紧接着前一行为发生的,根据文意可译为“马上”“于是”“就”等。由此可以看出,“辄”后面是不能随意断开的。这里的“辄”是连接“有争讼”和“求判正”这两件事情的,表示凡是有争讼,总是要求公正判决,借此推知断句应该断在“辄”之前。

“至乃”是个连词,也有两种用法:一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有“甚至、竟至”的意思;二表示另提一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至于”。作为固定的词语,也是不能断开的。在这个句子中“至乃”表示达到某种程度:陈寔办案是如此公正,以至所有人都不愿让他失望。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常用于句首的语气词,如“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词前可断句。

②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独立性很强,其前后都可断句。

③常用于句末的语气词有“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用来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吗、吧、呢、罢了”等,后面可断句。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表示假设的“苟、纵、向使”,表示让步的“纵使、然则”,表示结果的“是故、是以、于是”,表示转折的“然而”,表示另提一事的“至若”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⑤表示时间的词语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往往放在句首,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错 解 ⑥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⑦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⑧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⑨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错因分析 以上几个错解中除了之前提到的失误外,还有一个典型的问题,那就是忽视语法结构在断句中的作用而导致错误。

⑥⑦中,如果能把握句式“宁为……不为……”就可以正确断句。⑧中,根据语法判断,谓语动词“譬”带宾语“曲直”,动词“退”就不可能再跟“曲直”断在一起。⑨中同样可以根据语法,找到谓语动词“晓譬”和“退”,从而明确断句的位置。

同现代汉语一样,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动词,依据动词位置及其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猜你喜欢
曲直断句公正
曲直交汇
My Thank You Year
Here Are Some Popular Parenting Styles
迟到的公正
文言断句判断法
公正赔偿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妙用标点巧断句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