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2017-01-05 14:32魏娜高印平高虹
未来英才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保护污染

魏娜+高印平+高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为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我们要研究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本质和原因,并针对问题,结合地方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污染;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一、农村环境的瓶颈

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形势还很严峻,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随意堆放,每年畜禽粪便产生总量达25亿吨,全国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有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农村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不健全。

(1)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乏。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的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规模普遍较小、分布较为分散的乡镇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这些都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缺乏长远考虑。总体来看,农村地区规划工作的基础十分薄弱,环保工作缺乏全盘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考虑,各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对环境的考虑仍不够,而且越向村镇一级行政单元延伸,这种问题越为突出。通过对几百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表明,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99%,即时个别村庄已制定规划,通常也没有涉及到如引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居住区与养殖区分离等环境问题。

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条件的制约,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其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3、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1)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约为6.5亿吨,但其中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在污染排放强度上也逐渐加剧。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的粪便、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污水灌溉以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4、乡镇企业工业污染严重。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另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上产业梯度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也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建议

1、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的建设。

(1)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体系,当务之急是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督察范围。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度,真正做到县长、乡长等行政一把手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乡镇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

(2)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统计与预警体系。完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统计方法,建立新农村建设环境质量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农村环境应急预警制度。很多城市已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徐州市为加大农村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确保环境安全,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上下贯通”覆盖全市的环境监督、监察网络。

(3)完善环保的投融资机制。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既缺乏财政来源,也缺乏筹资对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自上而下”的筹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比方说徐州,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了“五个一点”的办法,即地方财政补一点、职能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农民出一点。

(4)强化环境宣传教育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环境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大部分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因此,要大力开展“环保下乡”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农村环保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便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监督,比方说农药的正确施用,废弃农膜的处理等等,以求缓和并减轻农业生产对于环境的危害。

(5)及时制定农村环境建设规划。各市、县、村镇应以国家制定的全国性的宏观战略规划为指导,以其分期目标、重点方向为牵引,根据自身地方特点,确定并拥有一套能够将生态、生产和生活统筹协调起来的乡村建设思路,并制定不同级别的相应规划与实施方案,将任务层层分解,逐步落实推进,引导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应建立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供排分离,确保农村环境安全。水网发达的地区,要适当疏通水网,引入合格的源头水;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要建立专门的供水体系。水源地应设立明显的标志,严格各项水源保护措施,禁止各种养殖、种植、旅游等开发活动。具体措施还包括:对人口较多的重点乡镇,应建立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防止污水流入水源地;科学施用化肥及农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利用生物治虫害消减农药、化肥的危害,采用高效长效低毒性新型农药,改进耕作制度;完善农家厕所,有条件的地方应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兴建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发展农家沼气池处理粪便,回收沼气。建立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的监测、管理防范机制。

(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力争实现垃圾集中倾倒、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应建设必要的垃圾收集设施,采取堆肥或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简便易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的有效经济目标。在不同的区域,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特点,采取不同的污染防治措施。比方说在农村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可采取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的办法,建立垃圾清运系统。以村为单位建立统一的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引导村民将废玻璃、废金属、废家电、废电池等定期送往固定的收集点。

(3)加强发展循环畜禽养殖业。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发展循环畜禽养殖业。减量化模式是指在畜禽生产的输入端,通过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饲料和兽药地使用,尤其是要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的氮污染。再利用模式是指在畜禽生产环节中追求要素和生产资料的重复使用。比如,对残余的畜用草料做饲料化处理,对冲洗畜舍后的污水做净化处理后用于灌溉和鱼塘养鱼。再循环模式是指对畜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比如,把畜禽粪便作有机肥料直接使用,或用作沼气原料。同时,要合理布局养殖场,居民集中的上风向和生产生活水源上游不得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建成的必须限期搬迁。

(4)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要做好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严重的地方,要加强土壤修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群众的身体健康;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农业灌溉区要实行环保备案制度,并定期对污灌水、土壤和农产品进行监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鼓励施用有机肥,减少污染。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农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药、化肥的使用效率,减少肥料流失。同时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生物防治法,减少农药污染。

3、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

(1)坚持工业企业适当集中原则,优化农村工业布局。在有条件的区域可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对已建成的工业企业,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调整,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一律转产或关闭;对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应列入搬迁或转产计划。所有企业的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并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否则,限期整改或责令停止生产。

(2)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为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禁止。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三、结语

新农村应该有新环境,新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标志的新环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进村容整洁,是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但要注意的是,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在落实上有所创新,各地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因地制宜,创造千姿百态的田园化农村新风貌,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劳民伤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在具体建设实施中,一定要避免百分之百的政府行为,应强调政府引导,农民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农民的参与,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关注我国农村饮用水源安全.蓝楠环境保护

[2]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张陆彪,彭新宇环境保护.

[3] 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对策建议.张惠远等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新农村环境保护污染
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