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01-07 21:38王秀莉
考试周刊 2016年10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党员

王秀莉

摘 要: 大学生党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素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则对其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等方面,探究了增强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希望以此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员 积极心理品质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的逐渐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的心态,这表明高校教育教学已经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党员既有党员的先进性,又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在道德品质上追求高尚,在思想精神上追求先进,在学习和生活中争当模范人物。大学生党员的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构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整体上呈现出一些缺点和不足,因此,若要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当积极探究提升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一、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良好,尤其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现较好,大部分大学生党员都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受到年龄、性格、背景、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高校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党员干部或党建工作者积极帮助其他党员,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虽然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整体较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大学生党员缺乏感恩之心、集体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大学生党员甚至存在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随着大学生实践经验的增加和心理日趋成熟,许多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随之增加,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待人接物更加成熟,能够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提升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对策

1.提升大学生党员对党的认同感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主要受到生理状况、认知过程、环境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就必须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党史、国情,增强他们对党的情感体验。高校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党员宏观认识党的革命历程、建设历程和改革历程,并指引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我国在思想观念变化、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条件下的基本国情,进而促使他们自觉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要采用更具感染力、吸引力的方法,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积极体验。丰富多变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感官享受,从而自觉产生积极情感。比如高校可以安排大学生党员参观当地的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或参加红色之旅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对党的崇敬感;或组织大学生党员到新农村、工厂和企业进行参观调研,让他们切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进而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高校应当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情感管理,即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当积极发现和挖掘每个大学生党员的优点、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自信乐观的优秀品质。在具体工作和活动中,应当多肯定、鼓励和表扬大学生党员,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此外,还应当加强研究生党支部与大学生党支部、大学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的交流,促使他们在互相探讨中共同进步。同时,要丰富大学生党支部生活学习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其次,高校应当在党支部中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情绪。因此,高校应当在大学生党支部内建立合作互助、互信友爱的关系,从而让大学生党员在党支部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3.构建积极组织系统

首先,高校应当用共同愿景作为大学生党组织发展的目标。所谓共同愿景,主要是指大学生党员共同持有的景象或者意象。构建共同愿景对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取向、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激励功能。一方面,高校应当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年级特点、专业背景和党组织的要求,确定共同愿景,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管理,增强愿景的可行性。将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发展、行为规范、学习成绩和党组织的学风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将愿景细化,确保大学生党员在每个阶段、每个方面都具有计划与目标。其次,高校应当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效能感。即组织他们参加支部学习,进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营造充满自信的组织氛围。再次,高校应当采取措施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心理韧性与乐观心态,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事物,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既能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又能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息。此外,对自身的得失和成败也能够形成积极情绪与合理认知。

参考文献:

[1]陈磊,何云风,夏星星.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

[2]李睿淳,吴华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1.

[3]陈浩彬,苗元江.积极人格研究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李焰,杜洁.以共同愿景建设推进高校班级组织文化重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叶一舵.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