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心理学视角下城市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7-01-17 12:44王小凤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老年人社区

王小凤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可能心理学视角下城市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王小凤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能心理学;积极老龄化

社区养老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对老年人进行物质生活关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照,否则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命时间,却无法使他们渡过安宁舒适的晚年生活。哈佛大学可能性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指出“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1]。积极心理学也认为,老龄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变化现象,而是一个被社会和历史环境所建构的概念[2]。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激发老年群体潜能、吸引老年群体主动参与的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中国梦的实现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 开展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随着自身机体的衰老、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改变和一些负性事件等,老年人易出现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滥用药物及酗酒等各类心理问题[3]。韩布新等〔4〕发现,中国城市老年人抑郁情绪问题检出率为39.86%。此外,空巢老人约占我国老人家庭的25%,普遍存在“老年空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失落、孤独、痛苦、不适、焦虑和抑郁等[5]。因此,为了预防老年心理问题、促进老年心理健康、提高老年生活质量,需要大力开展老年心理服务。与传统心理服务相比,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其自身的优势:前者关注的是个体的问题或病态,而强化问题往往会导致个体对环境、对自身应付环境能力的失望和悲观预期,因此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6]。后者则以预防心理行为问题、促进个人的社会能力发展为宗旨,重视社会系统和社区情景对人们的影响,注重交流、理解和互助,关注点是个体的优势、兴趣、能力,而非诊断、缺陷和症状,因此服务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心理服务形式。

2 可能心理学视角下消除对老年群体的年龄偏见

一说到老人,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固执”、“与时代脱节”等字眼,浮现脑海的就是风烛残年、既废又病的形象。可能性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1979年进行了“倒时钟”实验,她将一个老修道院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要求16位七八十岁的老年被试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积极地生活1 w,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结果发现,这些老人从实验前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到1 w后视力、听力、记忆力、体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组的老人甚至还玩起了橄榄球。实验证明,老人们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便做出了相应的配合[1]。脑神经科学的证据也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的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他们在短期记忆、抽象推理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差于年轻人[7]。这些“年轻型”老人生活自如,反应敏捷,精神充沛,阅历深广,学识渊博,对社会仍能做出较大贡献。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也不乏92岁的老人练瑜伽,86岁的老人当模特,78岁的老人跳伞等等。因此,老年阶段仍然是心理持续发展的阶段,仍然是人生中的美好阶段。

3 可能心理学视域下城市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8]。可能性心理学的研究假设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变成什么,一切皆有可能。传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往往过度强调老人的衰弱和过去,强调老人对外界的依赖和支持,很少引导他们用新的视角思考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基于可能心理学视角,我们构建的体系不仅要能为老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还要能激发老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潜能。

3.1以“自助、 互助、 专业帮助”三助结合为指导原则 艾伦·朗格教授在一个养老院的实验中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韩皛剑〔9〕也发现,不少离退休老年人通常选择并相信自己能处理好自身的负面情绪。因此,提倡老人自助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此外,“老人互助” 可实现老人个人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离退休后的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助人而自助”。“邻里互助”则可以发挥近邻的作用,使每一单元变成一个小的养老服务点,将每一个点联系起来则可在社区形成一座“无围墙的养老院”[10]。当然,如果老人罹患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必须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及时转介到市级医院的心理咨询科或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

3.2通过“一心,两渗透,三合作,四平台”构建多功能的工作网络 以各级政府建立的“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核心,建设和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和行业准则,主要起协调、领导、控制作用(一心);通过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两渗透),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和优势;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点,成立个体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功能室,并负责对各街道的心理健康服务站进行组织安排、人员培训、监督考核,并加强与居委会、派出所、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的协作、配合(三合作),以有效应对突发的老人心理危机;创设心理宣传栏、心理健康报、心理网站和心理服务热线(四平台),并通过信箱、QQ邮箱和微信等通讯媒介全方位地为老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从而建立起集“宣传普及、心理发展、心理预警、心理干预”等职能于一体的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形成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合力。

3.3发掘老人自身优势,整合多种资源,开展社区心理服务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如前所述,年轻型老人思维敏捷,工作热情高,在互助中还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社区心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应充分调动这一部分老人的力量。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毕竟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化、规范化,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11]。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在高校开设老年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其次,抓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在职培训,并逐步实现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制度,使服务人员有能力、有资格为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此外,还应整合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等多种力量,吸引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特别是社会名流等的参与,扩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力[8]。

3.4服务形式多样化、丰富化,增强老人的社会参与性 目前很多老人对心理健康认识程度不深,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应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宣传单、网站等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宣传心理咨询与全面健康的关系,逐渐改变老人群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保守态度甚至认识误区。其次,寓社区心理服务于老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如每年定期举办“老年心理文化节”,开展心灵书画展,减压广场舞,家庭情景剧等活动,让老人们在这些活动体验中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提升心理素质。最后,将个案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小组辅导通过将有共同心理需求的老人结成小组,如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呵护小组、退休后社会生活适应训练小组等,强调通过小组动力去影响老人的态度和行为[12]。与个案辅导相比,其大大扩大了受益面,这种形式也易于被老人接受,但个体深层次心理结构的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依赖个案辅导。

3.5以心理健康档案库为依托,搭建老人心理危机预警平台 为老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既是社区老年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构建的重要一步,也是后续给有心理需求的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评估和服务的重要基础。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用《老年心理健康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工具对老人进行心理普查,为每个老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划分四级预警(红/黄/蓝/绿)进行管理;对心理健康理解程度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的老人,则需要和街道政工、卫生等部门配合,有针对性地锁定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离异老人、有重大/慢性疾病的老人、有精神病史的老人或者家庭矛盾突出的老人等群体,为他们建立重点老人心理健康档案,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进行持续追踪,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治疗,早转介”,从而有效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涉及老人心理障碍或疾病的信息,社区心理服务者建档时一定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6完善社会支持网络,落实“五个一”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应对大量压力的重要心理资源。这种资源的缺乏或丧失,会导致个体面对压力时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危机[13]。60~64岁老年人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在家休养,工作关系网、人际关系网突然断裂,使得许多老年人难以适应而出现失落、悲观、甚至绝望心理,在此阶段社会支持就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14]。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者可适时介入,引导家属为老人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与此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帮助老人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完善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危机一旦发生,要认真落实“一名老人,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重点是“一抓到底”,并做好危机后干预,帮助老人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危机干预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者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者并进行简单的心理抚慰,然后根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通知心理危机专业人员或者转介到精神病院等相应的机构[15]。

3.7建立、健全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全员参与“为老服务” 第一,建立评估机制,既可督促工作有效开展,又能为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事实依据。可通过向社区老人(尤其是接受过心理服务的老人)发放《心理健康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服务的效果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将群众监督考评与上级部门随机抽查相结合,对于考评优秀的社区,给予奖励。第二,建立、健全志愿者老年服务激励机制,降低老年服务的成本。如志愿者进行“储蓄式老龄服务”,根据其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等指标获得储蓄时间为其老后享用别人免费帮助;大学生志愿者的老年服务可算作社会实践,在公务员考录、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予以照顾;流动人口志愿者的老龄服务,政府可根据其数量和质量等给予培训、就业、救助、落户、购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优惠,把志愿服务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融合结合起来。年终可进行志愿者星级评定,通过多种形式向志愿者传递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使志愿者感觉到从事老龄服务所带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志愿者们为老服务的积极性。

1佚 名.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J〕.养生大世界,2015;(8):22-3.

2刘 文,焦 佩.国际视野中的积极老龄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1):167-79.

3邢学亮,汪 莹.老年心理问题与社区老年心理服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1):60-3.

4韩布新,李 娟.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与方法〔J〕.老龄科学研究,2013;4(1):8-17.

5傅 宏,陈庆荣.积极老龄化:全球视野下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探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5):713-20.

6位新建.浅析社区心理服务在应对老年心理危机中的作用〔J〕.法制与经济,2012;(7):19-20.

7陈 赛.专注力:一种与岁月对抗的力量〔J〕.三联生活周刊,2010;(16):148-51.

8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114-5.

9韩皛剑.关于老年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探讨——以北京市X 社区以及Y社区为例〔J〕.学理论,2012;(25):81-2.

10周 军.新时期高校社区老龄化问题的探究与思考〔J〕.今日湖北(中刊),2014;(6):156-7.

11潘孝富,潘伟刚.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建构〔J〕.求索,2012;(11):209-11.

12刘 寨.浅谈借鉴社会工作方法做好老年心理卫生服务〔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6):123-4.

13李建耀,赵 军.社会支持对理工科留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基于某大学的留级生样本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98-102.

14连 龙,郭 薇,田梦瑶,等.年龄对老年人心理资本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1735-8.

15王本法.社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理论构建——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域〔J〕.南京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6):110-6.

R395.6

A

1005-9202(2017)24-626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4.112

湖南省2015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2015zz156)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

王小凤(1982-),女,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研究。

〔2017-02-16修回〕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