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创新思维研究

2017-01-25 11:02姜华有
治理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

□ 姜华有

习近平创新思维研究

□ 姜华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创新思维的理论成果。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在习近平看来,创新思维具有系统动力:责任使命驱动;社会发展牵动;群众实践推动;体制机制促动。习近平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是:继承和创新相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解放思想和底线思维相统一。习近平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溯本思考创新法;前瞻思考创新法;立体思考创新法;结合思考创新法;开放思考创新法等,习近平创新思维方法及其运用具有辩证性、综合性和务实性特点。

习近平;创新思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创新思维的理论成果。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变化发展永不停息,呼唤人们顺应时代发展,促进思想变革,与时俱进,破旧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发展观是创新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版,第3页。学习掌握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推动工作上新台阶,开创事业新局面。

一、创新思维的系统动力

1.责任使命驱动

创新思维需要创新主体积极能动的心理状态,主体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内在驱动力。习近平创新思维的主体驱动力,就是习近平具有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和神圣使命感。2012年12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为总书记后第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重点强调:肩负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要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提出好干部的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敢于担当是对新时期好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在1978年再次复出工作时说:“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3页。新时期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任务复杂而繁重,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才会有坚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坚持不懈;才会激发巨大的工作热情,主动谋事,创新做事。习近平认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奋发进取的朝气,敢闯敢干的锐气。

2.社会发展牵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巨大动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习近平创新思维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召唤。从国际局势看,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维护世界和平力量在增长,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威胁世界和平;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但产生反全球化的逆流,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面对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习近平致力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构建抛弃对抗,相互尊重,互利互惠的新型大国关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倡导共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等举措,创立了具有科学性、战略性的外交方针政策,全面推进了我国对外交往事业的前进发展。国内局势的变化发展呼唤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司法不公,消极腐败等问题。要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思维,提出新战略新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是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变化,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进行创新思维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把握社会变化的趋势,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变革创新。

3.群众实践推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理源于实践。人民群众建设幸福家园,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是党员干部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邓小平说:“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在前人的书本中写就的,本质上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农村改革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善于把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加工概括、升华提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并在贯彻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

4.制度体制促动

习近平高度重视健全制度体制促进变革创新。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快出多出创新科技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必须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建立容错机制来助推改革创新。习近平强调,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形成敢改革、争创新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要敢为担当者担当,敢为创新者负责,要完善激励干部群众改革创新的制度保障。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

1.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25日。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继承前人优秀思想资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才能取得成功。习近平在谈及文化创新时特别强调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原则。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种认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观点是错误和有害的。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25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反对对待历史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25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决不能搞复古主义,坚决抵制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传播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错误倾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即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立足点和归宿点。三是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习近平创新思维的显著特征就是问题意识。*韩庆祥:《习近平理论创新六个重要特征》,《人民论坛》,2014第28期。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习近平在谈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时指出:必须研究实际问题、解决新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源头活水。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问题引领方向,目标制约路径。创新思维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习近平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目标,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思维要做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关键是做到问题顺推和目标倒推的结合。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指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光明日报》,2015年11月4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是创新思维破旧立新的本质要求。

3.解放思想和底线思维相统一

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条件和动力。习近平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2页。习近平要求必须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变革创新需要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绝不是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变革创新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习近平强调解放思想、变革创新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邓小平说:要冒很大风险。底线思维就是避免“很大风险”的需要。改革创新必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线,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

三、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

1.溯本思考创新法

溯本思考创新法,就是从追寻根本、探求本源视角,分析问题,从而得出对事物的新颖认识,以创新思路解决问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习近平重视和善于抓根本,固本强基,体现了创新思维智慧。第一,抓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第二,抓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第三,抓发展行动的根本: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第四,抓文化软实力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第五,抓政治规矩的根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指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目的,也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必须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维护中央权威,提高执行力,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第六,抓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的根本: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第七,抓国计民生的根本:“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溯本思考创新法体现在多方面,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解决就业根本要靠发展;精准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2.前瞻思考创新法

前瞻思考是根据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制定未来的目标和规划,超前布局,以指导当前实践活动的创新方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善于前瞻思考,超前谋划,是习近平鲜明的创新思维品格。习近平的前瞻思考,绝非是超越现实的盲目的、无根据的空想和臆测,而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对事物的变化发展、未来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预见,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进发展。中国梦是习近平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把握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瞻思考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习近平在指导军队改革时强调“下好先手棋”、“超前布局”。习近平指出: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推进自主创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他强调必须:“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习近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民日报》,2016年3月14日。习近平在谈到坚持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时要求:“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91页。只有这样,才能努力推进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3.立体思考创新法

立体思维是指对于事物多维的整体、系统思考,从多角度、多因素、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消除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简单化,得到对于事物的整体的、深刻的认识。习近平特别强调对于党员干部“严”和“实”的要求。对于“严”,从修身、用权、律己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实”从谋事、创业、做人视角进行剖析,从而深刻、全面阐释了新时期党员干部“三严三实”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从四个维度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对于当代和未来中国发展的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四个自信”是习近平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辉煌成就和伟大实践的理性升华,是习近平立体思考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主持起草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完整提出“四个自信”。这是习近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并非从单一视角,而是从四大维度,多视角的立体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课题,使人们对于这个问题认识更加系统、更加透彻。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方向。理论自信是指导。制度自信是桥梁,制度是使理论转化为现实道路的必经中介环节。文化自信是灵魂。正如习近平指出: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自信贯穿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始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是从四个维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伟大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伟大梦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斗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动力。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十九大报告认为,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之,习近平的立体思维注重“多”向析解问题,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4.结合思考创新法

结合思考创新法,就是通过寻找存在差异、对立的矛盾双方本质共同性和内在联系点,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融合,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的创新思维方法。其一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习近平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在习近平看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关键是在“结合”上下功夫。习近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中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强调搞好“结合”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照抄本本,无视社会发展,以理论来剪裁实践、否定实践。实用主义割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其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习近平明确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加强思想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一些党员干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错位,跌入罪恶泥潭。习近平在思想建党方面,高度重视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固本培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建党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思想建党要求加强党性锻炼,树牢宗旨意识,提升道德修养。在制度治党方面,习近平强调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加强监督,堵塞漏洞。他说:“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北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8日。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使两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近年来我们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制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制度治党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使“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结合。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其四,科学制定目标规划,要做到:“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光明日报》,2015年11月4日。既注重目标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指导性、超前性,又体现目标规划的可操作、可衡量、可检查、能监督,凸显虚实互补、虚实相资。其五,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习近平结合思考创新法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习近平要求高校党委要履行好治党治校的主体责任,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讲话》,《光明日报》,2017年5月4日。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

5.开放思考创新法

习近平胸襟博大,总是以世界眼光、开放视野思考问题推动工作。习近平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习近平:《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光明日报》,2012年12月6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提出开放发展的科学理念。开放发展理念,超越了对“开放”的一般性理解,内涵极为深刻。第一,开放发展理念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习近平强调:“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7日。习近平把开放视为发展的本质属性,视为改革的动力,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彰显了中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第二,开放发展理念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习近平指出:“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人民日报》,2014年12月7日。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要坚持双向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方面着力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效益。以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增强走出去的胆量和实力,为各类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必须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二要坚持平等开放。必须健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三要坚持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开放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内在要求。从开放的空间来说,全方位开放就是开放区域的全覆盖,东部、中西部地区、海陆全面开放。从开放的领域来说,不是仅停留于一般领域的对外开放,必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开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强调:推进重点领域开放,放宽外资准入,提高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四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上述习近平创新思维方法及其运用,具有三大特征。第一,辩证性。习近平是创新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大师,其创新思维方法彰显鲜明的辩证性特点。溯本思考创新法是唯物辩证法抓主要矛盾、抓根本、抓关键的重点论原理具体运用。立体思考创新法、前瞻思考创新法、开放思考创新法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结合思考创新法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同一性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内在要求。第二,综合性。从总体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创新思维多种方法综合、整体运用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从习近平某一个具体理论成果形成看,往往并非其单一创新思维方法运用,而是以某个具体创新方法为主,同时也综合运用创新思维的其他方法。第三,务实性。习近平创新思维方法根植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习近平创新思维方法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聚焦解决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实效性。□

(责任编辑:严国萍)

D61

A

1007-9092(2017)06-0015-007

2017-07-30

姜华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6BKS022)。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