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以甘州区为例

2017-02-04 18:24张南冰
甘肃农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甘州区加工业加工

张南冰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

河西走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以甘州区为例

张南冰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甘州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但目前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加工转化率水平仍然较低。通过调查,对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讨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农产品;加工业;研究

一、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甘州区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有力抓手,采取招商引资抓项目、完善机制建基地、强化管理挖潜力、政策扶持增后劲等多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稳步发展。据统计,至2015年,全区共有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140家,资产总额达68.02亿元,从业人员6100人。从调查情况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驱动下,农产品加工企业经历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发展过程,企业整体规模和个体规模都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68家增加到140家,企业总数增长了一倍,规模以上企业达40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6%。全区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的10家,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21家,1000万元以上的109家。

(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全区种子生产加工企业达43家;畜禽屠宰3家;乳制品销售企业5家;饲料加工企业15家;脱水蔬菜加工15家;蔬菜果品冷链物流企业23家;粮食加工企业达15家;食用菌生产、中药材种植销售、畜禽繁育购销、高原夏菜运销企业达21家。在昆仑生化、德农种业、有年马铃薯、沅博农牧、金鹰食品、甘绿脱水蔬菜、华瑞麦芽、奥林贝尔生物饲料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区形成了种子加工、畜禽屠宰、饲料生产、蔬菜加工、粮食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加工能力不断提升

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173万t,其中种子加工能力达50万t;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生猪12万口、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饲料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种饲料达50万t;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万t;小麦、玉米、马铃薯、番茄、大麦等轻工原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68.5万t。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加工能力107万t,农产品粗加工率达到43.2%,精深加工率达到18.46%,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62%。

(四)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企业加工设备更新、加工技术升级、加工规模扩大、产品结构调整和销售市场开拓,使加工企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迈进。玉米种子、番茄、马铃薯、小麦、玉米、脱水蔬菜、饲料加工等加工领域由初加工逐步转化为深加工,面粉分离提取谷朊粉、生产抗菌肽生物饲料研发、番茄废料提取番茄红素等高新、精深加工技术得到应用。沅博农牧公司清真排酸牛羊肉、有年马铃薯公司雪花全粉及颗粒全粉等产品的加工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五)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

甘绿集团“甘绿牌”脱水蔬菜、昆仑生化公司“昆仑雪牌”麦芽糊精、花寨小米合作社“金花寨牌”有机小米等7个产品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全区绿色食品蔬菜认证产品累计达56个,认证无公害农业产品23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产品6个。啤酒麦芽、牛羊肉、有机小米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脱水蔬菜、番茄酱和马铃薯颗粒粉已走向国际市场。

(六)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以原料供求为导向,企业、农户之间逐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合作或签订合同等方式,每年建立原料基地6万hm2,2015年全区建立55万头肉牛、2.2万头奶牛、185万只肉羊、84.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带动农户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26个,培育种养大户1723户,发展家庭农场330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8.8万户,占总农户的89.6%。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瓶颈制约

尽管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面、业态齐全,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和就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瓶颈。

一是业态结构“一头沉”,加工企业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态中,种子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呈“一业独大”之势。至2015年,已有44家种子企业入驻甘州区,占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近三分之一,全区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种子企业就占到23家。在种子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全区玉米制种面积保持稳定,多年来,种植面积均在3.3万hm2左右。受产业比较效益等因素驱动,全区商品玉米、脱水蔬菜、加工小麦、菊芋、啤酒大麦、小杂粮等农作物种植面积锐减,致使一些加工企业原料严重短缺,不能满负荷生产,个别企业因“无米下锅”,处于半停产状态。

二是设施服务不完善。近年来,在园区硬件设施配套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但是现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三是生产加工水平低。从调查的情况看,甘州区农产品加工业呈现“三多三少”特征,即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普遍表现为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在制种产业中,区内企业大多为代繁企业,参与制种的农民和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在小麦、番茄、马铃薯等轻工原料加工产业中,许多企业仍以初级加工为主。在果蔬制品加工产业中,鲜果加工除少量的葡萄酒、沙棘酒和果汁加工外,其他产品几近空白;蔬菜加工仍然停留在冷藏保鲜、储运和切片烘(冻)干阶段,生产工艺落后,销售渠道单一。在肉制品加工产业中,只有沅博农牧集团有分割肉、排酸肉等中高端产品,区内大批牛羊都以活畜或生鲜肉的形式流入外地市场。在乳制品加工产业中,甘州区鲜奶除部分本地消化外,大都外运销售,尚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乳制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产业中,大都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生产传统的饲料产品。中药材加工产业中,一些企业只是对中药材进行了切片处理,其他企业均以原药材销售给制药企业。

四是管理营销机制差。从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全过程来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发展策略、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定格在用传统的思维考虑问题,缺乏创新要素,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新形势。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均将张掖定位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其中,《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区域内马铃薯、玉米制种、酿造原料、果蔬、中药材等特色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这充分体现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甘州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会助力甘州区农副产品及其精深加工产品走向中西亚及欧洲市场,这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一)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突出技术创新和精深加工,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培育以优势产品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是加快种子加工业发展。依托中种、德农、东亚种业等龙头企业,提高种子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二是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依托金鹰食品、优冠食品、昆仑公司、有年马铃薯、奥林贝尔等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加工水平。三是加快肉食品、乳品加工业发展。依托沅博农牧、中天肉业等企业,着力打造集养殖、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的肉制品生产全产业链。四是加快果蔬加工业发展。依托甘绿脱水、永鲜食品、国风葡萄酒、润星生物等企业,开发脱水蔬菜系列、果蔬汁、速冻果菜、真空蔬菜多种蔬菜加工产品和葡萄酒、沙棘酒等系列保健产品。五是加快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依托云鹏公司、善之荣生物、花西供销等企业,大力开发菊芋粉、菊苣粉、精制糖等食品,扩大小米、黄米、荞麦面等小杂粮系列产品及胡麻油等地方特色食品,开展食用菌药用成分提取与利用研究,重点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和循环利用产品。

(二)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首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围绕制种、畜禽、果蔬和特色农产品产业,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为基础,以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为重点,认真实施国家和地方农业标准,对基地建设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规范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申请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一批省级名牌产品。其次,要改善利益联结关系。根据加工企业生产能力,科学合理确定原料基地规模,通过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收购原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措施,真正使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一车间”运行良好,为企业满负荷生产提供基本保障,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尤其是要支持和鼓励粮食、蔬菜等加工企业,运用市场化办法和价格杠杆,建立和巩固原料基地,解决加工原料短缺的矛盾。

(三)强化平台载体功能,提升加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一是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尽快配套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治污、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为入园企业正常运营和招商引资创造条件,真心实意为企业发展“筑巢”,力争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能成长。二是加快产业集聚。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规划要求,合理布局企业项目,引导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有序入园,促进要素集中、产业聚集,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集群效应,把园区打造成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高地”。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精心策划包装招商项目,通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平台,采取各种方式扩大招商引资,提高项目落地率和投资到位率,坚持发展本土企业与招商引资并重、内外兼修,实现“两条腿走路、双引擎驱动”。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协作等措施,加强创新能力,提升行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附加值。二是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建立质量安全体系,按照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要求,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大检验检测力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引导企业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推进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工程应用和项目建设,广泛运用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管理经营企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四是加快配套产业发展。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大力发展印刷包装、仓储、运输、技术服务、商贸等配套产业,形成“龙型”经济,瞄准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强化资源配置,落实扶持政策措施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放宽项目申报条件,帮助企业积极争取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资金;整合优化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原料基地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二是优化投融资环境。协调各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加大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授信额度和贷款额度,灵活发放长中短期贷款,加大对企业流动资金的支持,解决企业筹资难问题。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家队伍和工业技术人才培养,有计划地选派企业优秀人才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经济发达地区进修培训深造,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开展人才培训,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编辑:王骏杰)

张南冰,1965年生,男,甘肃张掖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甘州区加工业加工
张掖市甘州区奶业肉牛产业联盟成立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理运用监测结果推动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型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