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17-02-04 17:46王金鑫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8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风险内部控制

摘要:近年来,利用盈余管理进行舞弊的现象愈发严重,盈余管理不但损害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而且会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分析内部控制五要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分析基本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盈余管理 风险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概述

(一)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资产安全、经营效率效果以及实现发展战略提供合理保证。由于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相关性,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因此日益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2.内部控制的要素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科学、有效。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

(1)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内部环境,通常包括机构设置、企业文化、内部审计、职工的道德观、人力资源政策等。

(2)风险评估。系统完整的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方面,是指企业及时识别、分析与实现经营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为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为确保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及时、准确地收集与传递相关信息。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改进,从而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盈余管理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主观判断或者虚构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从而误导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潜在经营活动的理解,作出错误判断。

2.盈余管理的分类

根据改变财务报告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盈余管理可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1)应计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是指在实际的业务活动发生之后,按照会计准则所赋予的自由选择权对盈利进行调整,例如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等,这些会计处理不同方法的选择,虽然可以改变某一期的会计数据,但对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言,并没有作出任何改变。

(2)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则涉及对真实业务活动的操控。这类盈余管理不仅会对企业各期实际的经营成果产生影响,而且一般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危害。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是以稳健发展为出发点,而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掩饰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从而使所有者相信企业达到了特定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内部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建立、有效实施的前提,内部环境的优劣对内部控制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企业文化氛围不好,企业大部分员工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工作的动机,这样即使设计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削减盈余管理的必要保障。

(二)风险评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为有效防范风险,风险评估应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受社会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影响。当企业管理层因受各方面的影响压力增大时,便会滋生盈余管理。因此,如果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即使发现、减少管理层的压力,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

(三)控制活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经济活动复杂多样,因而在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上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一定的选择权,从而导致盈余管理的应运而生。为了减少盈余管理的产生,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控制活动,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预算控制等,对整个经营活动实行监督和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信息如果能够有效的沟通和传递,所有者能够获得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就会失去掩盖,盈余管理就不会滋生。有效的信息与沟通能够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有利于监事会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监督、检查,减少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

(五)内部监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执行都离不开内部监督。在建立内部控制阶段,由于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内部控制的设计很难考虑周全,通过内部监督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缺陷,从而减少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即使企业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其也只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作用,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人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结果纳入业绩考核,从而能够减少盈余管理的产生。

三、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表明,完善的内部控制不仅能有效防范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还能有效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抑制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改变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积极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减少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黄平,林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D].硕士论文.中山大学,2009.

[2]吴益兵.内部控制的盈余管理抑制效应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12(3):24-29.

[3]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23):112-119.

作者简介:王金鑫(1988-),女,黑龙江密山人,研究方向:会计学。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风险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