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感情 写动物

2017-02-22 06:02周启群
初中生 2017年5期
关键词:斑羚小猫老虎

文/周启群

注入感情 写动物

文/周启群

责任编辑:徐雪梅

我们常常在文章中看到:花会微笑,草会招手,山会唱歌,水会含情……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作者写作时注入了感情。这跟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同一道理。写动物也不例外。只要注入感情去描绘,文章就会生动,就会丰满,就会吸人眼球。

在描写中融入深情。写动物,少不了描写,或状其貌,或摹其态,或拟其声等。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客观地将动物的形貌生硬地写下来,这个动物不会有灵气,也不会生动传神。那么,在描写中怎样融入作者的深情呢?

一是选用有表现力的动词。一个动作是点,多个动作连在一起就构成了面。因此,在描写时,能选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常常是作者表现情感的关键。郑振铎的作品《猫》,对第一只、第二只猫的描写就很典型:“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立刻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飞过,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第一个片段,用“滚来滚去”“扑过来抢”“扑过去抢”几个动作,就将第一只猫的活泼劲儿刻画出来了,生动传神;第二个片段中,“乱跑”“爬树”“扑过去捉”“由树上跃到墙上”“晒太阳”等一连串动作,将第二只猫的有趣、活泼、任性劲儿都表现了出来。作者将对猫的喜爱之情融入动作描写中,所以文中的两只猫都那么富有活力。

二是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中有这样的描写:“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一片段恰当运用多个比喻,不仅写出了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更表现出作者对斑羚在面临种群灭亡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之情。

在叙述中渗透情感。好的叙述,看似平静,实则充满张力,给读者很大的情感体验空间。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叙述呢?除了文字描述准确外,情感渗透到位也是关键。因情感渗透其中,读者往往凭借叙述就能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例如牛汉的诗歌《华南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隔着两道铁栅栏/向笼里的老虎/张望了许久许久,/但一直没有瞧见/老虎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笼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有人用石块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它都一概不理!/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在这一段里,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在平静的叙述中渗透了对观众懦弱心理的鄙视,以及对华南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的精神的赞美。

在议论中饱含深情。当文章描写、叙述饱满后,适当的议论抒情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效果。在《斑羚飞渡》一文中,当斑羚用死亡做桥墩,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秩序井然地成功飞渡后,作者写道:“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这一处议论,用两个“没想到”,使意思层层递进,表达了“我”对斑羚绝境救生所表现出的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由衷敬佩。又如郑振铎的《猫》中,“我”发现因自己误判而冤死了第三只猫时,感慨道:“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地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这里的议论抒情,将“我”内疚、自责的心情表现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猜你喜欢
斑羚小猫老虎
躲描猫的大老虎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老虎不在家
小猫
老虎变成猫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