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评价发展探究

2017-02-24 01:44
关键词:微信评估时代

刘 莹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评价发展探究

刘 莹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随着数据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以“微”冠名的新兴事物不断涌入社会生活,微博、微信成为重要的社交工具,受到高校学生的热烈追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生活行为方式。“微时代”是即时记录和交流的时代,“微时代”开辟出一种新型高速交流渠道,建立了更加广泛和便捷的沟通平台,大大提升了信息交换速度。以“微时代”作为研究背景对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发展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微时代;高校教育评价;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西方世界国家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以来,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究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模式陈腐、评价机制不系统、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方法不合理等问题还没有解决。落实到评价的实践方面,大多流于概况。教育评价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近些年来,网络无线数据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将人们带入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主要社交工具的时代——“微时代”。它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着复杂的影响。作为教育三大研究领域之一的教育评价研究范畴在“微时代”下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存眷。“微技术”“微平台”关联性的思维模式和高速信息交换速度正契合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对充实原始数据和多元化主体的本真需求。因此,在“微时代”视域下,对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的发展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微时代的内涵及特性

1.微时代的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数据网的高度覆盖和高速传递,促使社会生活节奏也不知不觉地变快了起来,社会个体之间的传统交流模式逐步没落过时。更加快捷的交流模式在数据时代及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各种社交软件悄然兴起。从微博、微信,至其衍生的延续,例如: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微旅行、微生活等等。一种全新形式的社会“生活”形态体系逐步形成,它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趋势。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所谓的微时代(Micro Age)。百度百科上关于“微时代”的概念界定是这样的:“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微时代是以数据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以数据网络作为媒介,利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诸多形式,通过随身便捷的移动显示终端,进行以即时的高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以及新型社交沟通时代。[2]微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信息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得到的信息反馈也更加迅速,它是数字网络时代的延续与发展。它对社会各层级结构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都十分巨大。

2.微时代的特性

(1)信息互动性。信息数据网络未大面积覆盖之前,人们能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社会个体间的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内容高度统一,基本都是沿着主流媒体导向去传播。因此传统媒体媒介属于单向性的,互动性较差,大家对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没有选择权利。传统媒体传播内容不见得是大家所关心的。

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让“微时代”为所有人创造了互动的机会,所有人可以在自己的微信、微博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自由地对全部信息进行迅速反馈,信息的扩散也已脱离了原来自上而下逐级传递的传播方法,“微时代”的信息传递是几何裂变式的网状结构。[3]用户亦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特定的信息、好友和“圈”,逐步即可形成一个小群体。人们能够即时接受和传播消息,消息在“圈”内是共享资源。人们不再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和新鲜事,参与评论或转发与之互动和交流。人们逐渐成为话题的讨论者,这大大加强了主体之间信息交换交流的互动性。制造信息的主体数量不断增多,网上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并产生了许多独立媒体和自媒体。

(2)影响广泛性。2015年5月13日,腾讯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报告显示,微信APP已覆盖90%智能手机,200个国家,20个语种,品牌公众号800万以上;80%中国高资产净值人群(high-net worth)使用微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次数超过10次;5.49亿的每月活跃用户,62.7%的微信用户好友数在50以上,86.1%的用户称增加了与朋友互动频率。[4]据2015年微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48%,其中9月份移动MAU 在MAU 总量中的占比为85%;9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达到1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0%;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每月将近20亿的活跃用户以一己之力传播,叠加起来的裂变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已不言而喻。

(3)信息内容凝练性。微博的出现影响了公众的信息传播心理,人们对“快餐式”的信息内容更加愿意关注,对曾经的长篇大论的信息内容的耐心越来越低。每条微博140字的限定,促使信息内容更精炼。无论是个人的观点、看法或经历,都可作为微博的主要内容进行实时发布。微信朋友圈文字限制在650字,超过则无法发送,由于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局限,无法在有限的页面中展示较多的内容,促使人们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会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心情或者传输信息。

(4)主体大众性。在“微时代”中,每一个人都是其结构主体,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群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这就会大大地引发普通人发表看法的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社会精英和专家权威在信息扩散中的统领局势。对于微博、微信的用户来说,每个个体都是自媒体,都是接收、传播和制造者。另外,微公益活动在“微时代”下的衍生,让普通人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更加便捷。例如:微信的“腾讯公益”、微博的“微公益”等。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公益项目,发扬微文化,为社会尽其绵薄之力。“微尘”群体铸起一道爱心长城已经成为公益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势力。

(5)传播即时性。随着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发展,过去的网络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在数据网络参与中摆脱了电源线、网线等局限。移动设备拥有者可以在无线情况下参与各种信息平台。3G 和 4G 网络数据技术的兴起,更是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过程的时长。人们通过终端移动设备可以即时地查阅咨询、收发邮件、社交、办公、分享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消息扩散规模,使消息实现了越发快速的扩散,使得“微时代”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6)碎片性还原。当某一观点或事件引发民众的共鸣或者关注时,微“圈”马上就会将之传播出去,并迅速得到信息回应,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例如,一条新闻在微博上发布,网民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不同动机、不同视角,不同的眼界去分析和客观发表言论和图片。即便没有身临现场,也可在“圈”内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因此,主流言论不再统一、无差别地对事件进行概述,而是千人千言,观点各异,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修养和理智对事件发表言论。[5]事后的进展也会在网友的继续关注下逐步被更深地挖掘。这些碎片的汇合将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真相。

二、微时代对高校教育评价发展的影响

高校教育评价是对高校教育或者具体高校教育项目的价值判断,通过对原始数据统计和处理后得到的价值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客观分析以寻找教育系统内的矛盾与价值。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我国教育评价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并稳步发展。但不得不承认,我国高校教育评价还有很多瓶颈迟迟无法突破。综其“微时代”的内涵和特征,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平台”对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的发展势必产生巨大影响。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或者评价思维的调整对教育评价的发展影响是内核部分,那么“微时代”对教育评价的影响将是形化的、具体的。外在形式的发展促进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内部裂变。[6]

1.微时代对高校教育评估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教育评估的内涵说明教育评估不单单是对学生学业完成程度的简单丈量,教育评估是对整个教学的价值进行检测,它包含教育决策,教育机制、教育体制、教育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分配合理程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显然,传统的自上而下分层评估已不能满足教育评价时代内涵的要求。一方面,学生的自主评价、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评价以及教育客体对教育体系、机制、体制的评价虽然存在,但大多流于表面、形式感较强,并没有发挥其真正价值。究其原因,教育客体对教育客体评价可能存在不客观情况,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以及教育客体对教育体系的评价意见实用性不大。教育决策者对这部分评价的主观关注程度常常是不足的。那么我国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瓶颈就难以依靠内部力量去得到妥善解决。教育评估的主体多元化需要依靠社会各层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效果产生的滞后性使得阶段性教育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某些意识形态教育项目中的价值信息反馈并不全面。评价结果的有用性并不大。

微时代背景下移动终端使得社会各个层面的对接变得简洁。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庞杂的对接程序。人们在“微平台”的活跃性以及其巨大影响力对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发展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只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价微平台即可实现对社会各层级各部门的对接,实现以学校、家庭、政府机构、用人单位、社会组织为评价主体的高校教育评价,并可解决教育滞后性带给教育评价的困扰,实现持久性评估,对教育决策和教育价值的反映提供更科学、系统的信息反馈。同时,相关权威或者整个教育部门对教育评价机制体制的非正式意见也会受到更大的重视。以往教育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互相评价式的多元化或许会在“微时代”背景下得到改变和发展。但“微平台”上的主体的素质各异,可能会对数据收集的工作量产生影响。高校教育评估微平台可以在不影响多元化的条件下进行评价主体资格限制控制。在“微时代”背景下各种民间评价组织、政府评价组织和权威评价机构或许会日益发展壮大。

2.微时代对高校教育评价模式发展的影响

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的模式已不可以是主观臆断或者专家根据经验给出的评价结果,而是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对量化数据的客观处理来总结教育的规律,为教育决策和改革提供价值信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评价模式的“管理主义倾向”和忽视价值多元化的问题突出。首先,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管理倾向主义”使得我国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内部逐层结构化,评价模式不够灵活,对于评价主体的合理性与否是由内部完成,对评价机制体制的评价缺失严重。其次,我国传统高校教育评价情境下更加偏重于对学业和学力的考核,学科理论知识就是主要评价内容。输送具备综合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根本要求,传统评价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教学方面的优劣点经常性地被忽略。主要关注阶段性进修效果的评估通常忽略了过程性评估的重要性,而且缺乏对分析与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此外,基于传统教育评判思维基础上,高校教育评价理论不断创新,正努力推进着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估并重、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结合、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共生、元评估与再评估对接的高校教育评估模式的构建。

对微平台上收集的“微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可以实现对多维教育数据的深度分析,可以满足不同教育参与者的需要,为高校教育评价结果需求者提供大量价值数据回馈。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从社会上得到对高校教育评价体制机制乃至整个高校教育评价系统的评价数据。从传统评价模式向以基础数据的量化结果为根本依据的评价分析结果的评价模式过渡,进而提高高校教育综合素质。事实上,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的实施除理论发展之外更具体的原因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观测点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监测。微时代背景下的各种衍生平台恰好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对这方面进行有效弥补。此外,“微时代”的技术手段可以记录教育实施过程,可以提供过程性评价所需要的数据。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记录对本身的教育行为实行分析和总结。微平台上的数据不仅注重对结构化数据的收集,也重视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将碎片化评估数据整理为全面的评估,完善了评估的全局性,丰富了评估模式。基于微平台整理学生进修过程数据与进修成果数据,整合专家评估、学生自评、同窗互评、社会再评等各种评估数据,进而能够对学生进行多维、全面、深入而可靠的评价。

3.微时代对高校教育评价时效性发展的影响

我国高校传统教育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测量和谈话、座谈会、访谈等形式来完成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在这些形式中评价主体都是一个小范围,其他评价参与者很难知晓即时情况,很容易受专家意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没有参与到评价过程的其他主体在获得原始资料上也要费一番周折,大大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的时效。自评、他评,过程繁琐,需要发放调查表、回收调查表,再统计数据。在能力检测方面更是需要调配人力组织评价小组对被评对象进行逐个考察。此间需要浪费大量时间,时效性较差。

微时代资讯扩散的即时性使讯息传递内容的更新越发敏捷,在微博或是微信中,大学生常常能够积极参与互动,热切地表达最真实的看法。高校教育评价主体可以在微平台上第一时间了解到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大学生的变化进行即时记录。利用好微时代资讯扩散的即时性能够创建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讯息交换通道,进而进行即时性的教育评价。

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评价体系有望建立更加全面的数据基础,更多维化的评价性数据的补充将使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得到高速发展,不但可以让更多评价主体参与到我国高校教育评价,也可以更便捷地处理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过程性数据。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研究应高度重视和认识到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能将其拒之千里。要充分意识到微时代将会给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带来的影响,积极构建我国高校教育评价领域的新阵地。微博、微信等资讯共享平台的快速发展是时代的需求,牢牢地抓住微时代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分析探究它,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高校教育评价系统管理者要趋利避害,避免微时代对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消极影响。

[1]微时代(文化传播发展阶段)[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573191/10403652.htm.

[2]2015微信用户数量统计[EB/OL].http://www.didown.com/news/13944.html(2015-06-01).

[3]徐建军,王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N].光明日报,2009-03-02.

[4]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邱道勇.微信改变世界[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6]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 [J].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7]栾轶玫.新媒体 2009:微时代的价值发现[J].2009(54).

[8]Tyler, R. W. 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1986, 10(1).

Class No.:G640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blog Times

Liu Yi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blo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icro-era" is the era of real-time recording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is pursued and admired by college students ."Micro-era" has established a new high-spe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 more extensive and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it greatly enhance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W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 better external environment.

micro-blog times; univers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development

刘莹,在读硕士,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672-6758(2017)06-0009-5

G640

A

猜你喜欢
微信评估时代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微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微信
评估依据
微信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