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那些事

2017-02-28 17:24刘春雷
亲子 2017年1期
关键词:督脉误区保健

刘春雷

现在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疗法”易被宝宝接受,越来越受家长们的认可。小儿捏脊疗法更是作为一种常用的小儿保健推拿手法被家长们熟知。很多家长朋友非常热衷于给自己的宝宝做捏脊保健,殊不知这种手法的操作也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是小儿捏脊疗法呢?

这是在宝宝脊背正中使用捏提法操作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保健手法。目前这种手法在我国已应用了1600多年,最早记载于晋代的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用小儿捏脊来治疗儿童腹痛,后来被逐步发展并形成各种流派,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

我们先从中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小儿捏脊:脊背正中肌肤按经络学说划分,属督脉及两旁的膀胱经,以督脉为主。督脉气血是在脊背正中按从下向上的路线循行的,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运行的作用,所以小儿捏脊正是通过调节督脉气血运行来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家长一定听说过“补虚泻实”,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治疗原则,小儿捏脊法也不例外。

小儿捏脊的误区

误区1:不分病情,一律上捏脊

在以往形形色色的小儿推拿保健书籍或小儿保健专家指导中,都提及小儿捏脊具有升阳开胃、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但这些作用仅限于上捏脊,即从腰骶部的长强穴至颈部大椎穴方向操作。上面我们讲了督脉气血运行的方向,经络推拿中讲究“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上捏脊是顺着督脉循行的方向,所以具有上述补法的作用。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下捏脊,即与督脉循行相反的方向操作,这种方法有清热泻火通便的功效。所以在给宝宝捏脊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捏脊方法。

误区2:不辨虚实,不分补泻

既然小儿捏脊有上下操作之分,肯定在疗效上有虚实之别,并且要根据宝宝的不同体质来选择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证出现发热、口臭、便秘等表现时就只能用下捏脊法(從大椎至长强穴方向),这个时候如果继续上捏脊法只会加重病情。而虚寒证出现食积、腹泻或便秘的症状时就只能用上捏脊法了(长强穴至大椎方向)。此时如果辨证不明,只会耽搁或加重病情,出现中医所说的“坏病”,那时治疗难度就更大了。所以会出现,有的父母天天给宝宝做捏脊保健,身体反而越来越差。

误区3:捏脊次数越多越好

有些父母盲目相信小儿捏脊的疗效,认为次数越多越好,每次给宝宝捏上十几甚至几十次,每天做几次。此时更要顾及宝宝的耐受程度,根据体质适可而止,上捏脊每次捏5~7次即可,下捏脊至皮肤发红发热为度。值得注意的是上捏脊具有提升阳气的作用,长期应用会加重胃火,如果您的宝宝能吃而又容易食积,我们中医称之为“胃强脾弱”,捏脊时更要适度。

误区4:捏脊在任何时间操作都可以

中医中有“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也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早上正好是一身阳气生发之时,这个时候捏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晚上要养阴,这个时候去捏脊,过度生发阳气反而会耗阴致内热从生。所以有些父母不明就里,晚上正好有时间就在晚上捏脊,长期操作反而使宝宝出现睡眠变差、烦躁不安的症状。另外,不要在宝宝过饥、过饱或饭后马上捏脊。

小儿捏脊在操作时也要顾及宝宝的身体状态、基础疾病等诸多因素,如果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疖肿等皮肤病以及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要等疾病治愈后再捏脊。如果有急性屏气发作、先天性心脏病、出血性疾病等基础疾病时,禁用小儿捏脊法。此外,捏脊时家长指甲不宜过长,以免刮伤小儿;手法要轻柔,以免造成皮肤破损。

总之,“捏脊有风险,操作需谨慎”,家长朋友们在没有弄清楚宝宝的病情虚实的情况下,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操作。

猜你喜欢
督脉误区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