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热度”有原因 发现兴趣点是关键

2017-02-28 17:44徐舒婷
亲子 2017年1期
关键词:玩具事物宝宝

徐舒婷

假期去看望老朋友,一进屋就被满地散落的玩具惊呆了,数量之庞大,种类之丰富简直令我叹为观止。朋友一边不好意思地快速收拾着,一边无奈地向我诉苦。朋友家的宝宝3岁了,从出生起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各种玩具,但是每个玩具玩不了多久就被宝宝“打入冷宫”了,厌倦之后就丢在一边,吵着要新玩具,就这样,家里都快变成玩具店了。朋友为此特别焦虑,小小年纪就如此“三分钟热度”,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更大的问题。

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其实是缺乏耐性和坚持性的体现,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都比较常见,比如给孩子报了画画班,画不了几天就厌烦了,想学钢琴,钢琴练了几天又嫌太苦想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父母除了头疼和无奈似乎也无能为力。其实,缺乏耐性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

原因大探寻

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儿童的注意力都是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慢慢发展的。刚出生的小婴儿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无意注意是那种不自觉的注意,他们容易被那些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新奇多变的事物所吸引,但这种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持续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当许多目标(如玩具)同时呈现在宝宝面前时,“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就会格外明显。

家长目标定位过高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乐器、绘画等才艺,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同龄人更优秀。很多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往往会高估孩子的能力,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造成孩子的过度学习。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年龄小的孩子坚持性本来就不好,要求孩子放弃天性,长期学习枯燥的才艺技能,他们的身心负荷不了,自然就三分钟热度了。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能力评估应客观一些,要求放低一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

活动不符合儿童特性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运动智能较发达,有的孩子音乐智能较敏锐,有的孩子表达能力较强。也可以说,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是有天赋的,有些孩子则没有。如果一定要跟随大流,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潜能,那就很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另外,有些家长为了提前开发孩子的智力,在宝宝还处于对色彩、形状感兴趣的阶段时就给他们许多复杂的益智类玩具,宝宝接触后觉得没有乐趣自然就扔到一边了。

专家来支招

适时表扬孩子

有些宝宝做事情会半途而废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得到鼓励和表扬,所以干脆就不做了。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掉三分鐘热度的坏习惯,不妨多表扬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做事情做到一半或者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必要时还可以提供帮助,让孩子有动力继续下去。

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宝宝之所以会做事情没有长性,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感兴趣。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的自发行为中细心观察,发现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希望孩子接触某一事物之前,也应该适当地培养孩子对于该事物的兴趣,而不能一味强硬地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安排。

通过训练提升孩子专注力

宝宝在专注地做某一件事的时候,譬如画画、看书、玩水、玩积木、琢磨某一件器具时,任何人都不要去打断他。妈妈可以陪宝宝一起看书,做拼图游戏,培养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另外,可以多给一些指示清晰且要求明确的任务让宝宝去完成,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对孩子专注力的训练,要遵循“不命令,不要求”的原则,即不对孩子下死命令和强制要求,而应该针对孩子自身的状况来定。如果孩子不愿意玩某个游戏,就不应该勉强。最好是父母甚至全家人都参与到孩子的训练当中,让孩子为大家安排角色或制定比赛规则,让孩子感到被尊重,才能持续地激发孩子参与训练的动力。

当孩子呈现出对一件事物兴趣的时候,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并且遵循发展的自然法则来引导孩子,不能因为孩子有“三分钟热度”的“前科”而加以阻挠。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抱有期待,充满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时,他就能把一份兴趣长久地专注下去。

猜你喜欢
玩具事物宝宝
奇妙事物用心看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