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路径分析

2017-03-06 23:34剧宇宏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

剧宇宏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043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路径分析

剧宇宏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0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具有较好综合效益和成长潜力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已经在部分技术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产业层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瓶颈,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鉴于此,除要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指引、推进和强化产业管理方式创新、同步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搭建资源流通与共享机制外,还应搭建基于全球创新的产业发展网络、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要素供给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构建国际产业合作新平台,以完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供给;同步发展

一、前言

作为当今中国经济领域具有较高“热度”的新词和新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深入关注。上至国家高层下至地方政府,都对其发展态势和发展脉络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撬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而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态势,不但产业间核心技术与标准战略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国际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新技术和新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加之创新元素多样化和政策环境的动态化特征越来越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本土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市场准入、管理、创新、监管等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实际上,自2009年我国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之后,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实践部门,都对这一产业发展的研究给予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可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只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而在当前乃至以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入攻坚阶段,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这一产业国内国际的同步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全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这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出发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不断完善、修正和深化的产业经济概念,近年再度成为学术研究和经济实践的焦点。相关文献在研究内容和关注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主要侧重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比如如何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如何确定其发展和结构特征、与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借助政府定位的明晰提升产业的发展层次等;另一个层面着重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纵深发展问题,其内容涉及这一产业组织形态如何划分、产业的培育模式如何选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这一产业的成长机理等。在所有研究工作中,对内涵与本质属性的准确把握被视作所有理论研究的基础,缺少了这一支撑,所有研究结论无论是客观性还是实践性就会受到质疑,其指导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但是,需要正视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在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下出现的,其发展过程一定会受到技术和市场的冲击,遭受来自多个层面的风险,创新过程十分艰难。而为了规避风险、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制定部门准确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径,对产业的成长机制形成深刻理解,以便借助其演化机制与本质规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影响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因素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要在2020年占到GDP的15%,这对该产业的发展和供给侧优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未来几年中,还应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作为基础,对区域经济、社会全局及其长远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能够辐射到相关产业,起到带动和能量外溢的作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区域性、先导性、辐射性、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时,应从该产业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及形成路径出发,站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产业基础上,充分借助外界条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和市场供给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结构体系。尤其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力模型,以便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解决办法与思路。比如,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市场需求、科技创新能力、资源优势和产业政策——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借此制定出指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推动该产业的最终形成与健康进步。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为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都有诸多工作要尽快完善,以应对其中的发展困境。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化发展困境

1.产业间支撑不足,产业关联滞后

由于起步较晚和经验不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产业规模较小。近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3%。虽然这一成绩十分乐观,但是在同一时期,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却占到其制造业增加值的20%左右,而韩国、芬兰等国家这一比例远在20%之上。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15%,这一目标较之于上述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处于较低水平。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比如在吸收就业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就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这能够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没有很好地支撑其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并不平衡,无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还是节能环保产业抑或是生物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十分不均衡。而在飞机与航空航天制造业、精密仪器与光学器具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中,三者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出由高到低、急转直下的趋势,而这必将导致不同行业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让产业之间的高端合作无法开展,互补性资源无法共享。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历程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确定是自主发展还是引导发展的问题,针对产业发展来说是重要的抉择。而若想实现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势必要全面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提升产业的新兴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以此为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保障。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和事实能够表明,技术创新水平在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中需要占有较高比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可是,需要承认的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历程并没有较多地借助其技术创新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部分企业在较长时间内创新意识不足,所采用的技术均为常见工艺,产出的产品和服务也只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具备优势。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政府、依赖政策的倾斜,这些优惠甚至优厚的措施使之对原创性技术和创新性思维缺少了敏感度。实际上,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即便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政策的“庇护”,长此以往,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并最终被挤出市场。

3.缺乏核心技术突破,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困难重重

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土化发展来说,在构建核心技术方面显得缺乏底气和实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产业发展的产权模糊,在人才引入方面缺乏有效机制。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的缺位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机制的滞后,经常导致科技创新人才无法真正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之科研管理制度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以及知识性财产保护制度等都在创新方面乏力,使得高技术人才长期处于短缺的状况,而这会通过传导机制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意识更加淡薄,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无法得到提升。同时,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强度不够。与很多发达国家超过10%的比重相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不过3%左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创新意识的缺失,我国本土化的竞争环境亟待优化,否则由于有序、完全竞争的缺乏以及畅通协调机制的缺位,产学研政之间的合作常常搁浅,而这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4.缺失标准战略,无法促进产业发展和维护产业安全

从199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强化了对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保护力度和保护范围,并借助多种手段把此类做法推行到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标准战略。比如,发达国家可以借助专利制度对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进行约束,并通过标准进一步影响甚至左右某个产业。可以说,以美国、日本、德国等为主的西方国家通过率先推行国家标准、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将其企业和产业发展战略与需要遵守的规则置于其他国家的产业和企业之上,它们通过垄断方式把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借此很好地维护了自身权益。可是,通观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其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比重不足50%,在和发达国家标准化进行比较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势必会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核心知识产权。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足,忽视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造成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自我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等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困境

1.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受阻

近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泛滥态势,尤其对能够为国家和地区带来长久可观收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护力度更大。国家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调查资料显示,在2015年,美国、欧盟主要经济体借助贸易救济等措施,加强了对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贸易保护力度,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保护措施都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造成影响,由此而引发的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涉案产品大多与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例如,我国光伏企业近年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遭遇了多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威胁。这一不利趋势将对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干扰,对行业信心产生影响,也对产业整体形成致命打击。究其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国内市场需求有限,有超过九成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地区,同时其超过八成的原材料都从海外进口,由此形成了投入和产出对国际市场的双重依赖,其市场格局极为失衡。再如,在产品和资源的输入方面,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例如,集成电路芯片中的80%关键设备通过进口完成,汽车制造领域中70%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如此等等。在光伏产品方面,美国是我国的主要输出国和光伏资源的主要输入国,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其产业风险势必处于较高水平。

2.国际市场的集中性让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在其中占据主动位置

虽然从2010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交货值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连续多年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额都以近两位数的速率增长。可是,由于起步时间较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具有十分明显的集中特性。比如,仅在2016年1—10月间,我国高技术产品在欧盟、美国的出口就占到总出口额的50%以上,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产品仅在欧盟、美国和印度三个区域的出口额就占到总出口额50%左右,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有超过四成都销往了欧盟、美国。由此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进口与出口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很多跨国公司与国际资金垄断了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优势话语权。

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主动性有所欠缺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若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在本土化战略的基础上,争取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全面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并在构建与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将掌握的核心技术运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时,要根据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对知识产权加以界定与保护,以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比较优势。但是,需要承认的是,我国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没有及时进入国际市场,在抓住机会、延伸价值链的过程中错过了很多机会。比如,由我国主导的4G技术便是一个典型例证。在当时,支撑我国TD-LTE产业的4G技术为国际主流技术,这一产业的完整产业链都是通过中国企业主导构建的。可以说,TD-LTE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这一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国内,未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延伸到国外市场。而结果是,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演化速度极快,TD-LTE产业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渗透和冲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之一。为了吸取这一教训,2016年年底,我国华为公司主导的5G技术已经通过了国际认证,并为此制定了国际标准,在2020年之前,该技术就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商用,与之相关的海外市场将再次打开,华为公司也将引领中国通信产业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全面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

4.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国际市场开拓不足导致供给过剩

当一个行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时,这一行业也就出现了产能过剩与经济风险,唯有及时消化库存,才能盘活资金,为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近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相继出现了行业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恶化以及产业附加值逐渐萎缩的情况,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很好地借助国际市场和全球资源的作用,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的现象。以光伏产业为例,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而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不但涉及国内光伏企业的技术水平、政策的实行和制度因素,还涉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以及价格因素。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的光伏产业在出现之初一直到现在,都对几个发达国家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却较少进行开拓。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调查以后,这一产业顷刻之间就失去了它全面依赖的国际市场,陷入国际化发展的困境之中。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需要提及,那就是当我国政府提出重点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之后,大量资本进入这一领域,这种“一窝蜂”式的发展模式势必会造成竞争恶化或者同质化竞争,最终产生了“公地悲剧”。从这个角度讲,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需要借助领先的技术和产业化的成果经验,主动出击,迅速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

5.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社会存在冲突

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法律对外国政府行为约束和控制作用相当有限。我国现已出台的产业规划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产业振兴政策,其实践作用更多是在内容上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只是体现为“政府用以弥补或修正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所固有的局限性或缺陷的基本手段”,因为这些产业振兴政策并不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规范性和约束力,已然缺失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制调控力度。作为政策与法律交叉相融的产业调控法,应是制定和推进产业政策施行的法源和依据,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定需求,产业政策法理论研究和立法已明显滞后,须以现实立法判断来因应后危机时期我国产业政策法治化及其法律规制问题。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路径选择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必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和“十二五”时期相比,我国“十三五”期间的政策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精神,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借助供给侧改革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

(一)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指引

已有的大量实践经验已经表明,任何国家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存在、发展、壮大和进步,对于维护其产业安全、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都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和作用,需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指导,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指引,提升其本土化发展水平,在本国之内形成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与市场份额等进行重新研判和权衡,体现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和发展规模、速度的均衡化。具体做法涉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升、创新产品的开发、绿色理念的融入以及共享机制的构建等。

(二)推进和强化产业管理方式创新

经验表明,唯有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出发,才能处理好产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升其发展动力。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治理体系建设,以便能够在供给侧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等。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进规制和治理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进行主动监管,构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开展公开公平的竞争,借此促进创新,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此外,还应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和政企对话机制的构建,让更多的新技术企业能够参与其中。

(三)同步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单纯推进供给侧改革就能够实现既定目标,而是要通过与需求侧结构改革的协同,让供给侧改革处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并非要放弃需求侧改革,而是要将其视作经济工作的主要方向,借助改革的思路进行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消减无效供给与低端供给,提升有效供给与中高端供给的水平,强化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从而让低水平供需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向着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方向迈进,达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更好满足社会公众诉求的目的。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其本土化发展同样要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做到重点突出、利益兼顾。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出发,一方面注重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注重市场营销和产品的销售,继而形成从生产到销售再到使用的完整链条,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传统方式。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上游技术开发与生产制造环节,还是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与市场消费环节,都应给予同样的重视,防止其出现“产能过分扩张”“过度依赖出口”以及“国内市场严重滞后”等问题。

(四)搭建资源流通与共享机制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不但要集中在供给侧进行发力,在具体操作方面要与扩大需求的政策手段形成显著差异,以此搭建基于资源流通和共享的机制。为此,需要通过产业重组和企业边界重构的方式进一步化解过剩的产能,借助削减税费的方式降低企业生产、运营和营销成本,使之在税费负担方面降低压力;借助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提高财政对科技、教育与扶贫方面的支出,以此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有关资源要素可以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要求自由流动,在更多地区与相关行业中对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制度保障等形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区与行业之间的资源流动壁垒,消除利益分割的局面,并在这一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进行系统安排,构建基于人才、信息和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流通渠道。

(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积极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修订工作。跟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实用艺术品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新建一批快速维权中心。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侵权查处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加大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推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额度。此外,要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实施知识产权行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工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引导设立知识产权中心。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要素供给质量的提升

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引领下,全面系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除要在国内不断破解资源约束、消除发展瓶颈、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外,还应着眼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局,放远眼光让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以便能够抢占国际经济的制高点。

(一)搭建基于全球创新的产业发展网络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全球创新网络的形成,对其高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大有裨益。因此,有必要在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设立协调推进相关产业国际化运行的机构与服务机制,搭建与之相关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最大限度地借助现有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此外,可以引导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国投资基金,在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的双重作用下,让一批城市能够更好地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通过构建全球研发体系等方式,扶持其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中,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更多新的成绩,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二)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有必要在以下层面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首先,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别行动计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注重顶层设计与统筹考虑,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布局与产业链资源的重置与优化。其次,要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序竞争现状,让国内企业、海外企业同时发力,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共同开发国际市场,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再次,要推动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的国际化步伐,通过与国际大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在强化其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在产业链全球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实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共享。

(三)强化要素供给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是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体现普遍性的原则,也要体现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同时还要使之具备广泛的能够规范操作的现实性。具体来说,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视角与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产业的国际化运行提供普适性的指导思想,并在组织形式和政策保障等层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计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以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四)构建国际产业合作新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运行除要分析影响产业进步的整体和局部因素、对其中的每个“分产业”提出具体的“分战略”外,还应进一步构建基于国际合作的创新机制,通过国家层面提供的制度保障,借助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环境。此外,还应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范式的创新,可以借助“两国双园”等模式,基于自贸区等双边/区域合作框架建设国外产业园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水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等。

(五)构建基于全球视角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全球推进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部署知识产权服务链,建立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制度,推动形成一批海外知识产权优势集聚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及动向监测。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制度,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完善海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研究发布海外知识产权环境信息,跟踪研究重点产业领域国际知识产权动向,引导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案件信息提交机制,加强对重大知识产权案件的研究,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并购和维权行动。鼓励高端检索分析工具等开发应用,引导知识产权国际联盟建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综合运用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手段打造国际品牌,完善知识产权全球发展机制。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探索与起步阶段,深入发展这一产业,使之为我国经济社会贡献更多力量,成为相关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应该制定出一套科学、客观、完善、可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体系,以此保障其能够长期保持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和关键产业的地位,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让经济社会的发展范式出现转变的态势,并借此提升我国在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1]Giulian,i E.,Pietrobell,i C.&Rabellott,i R..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15,33(4):549—573.

[2]曾咏梅.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模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2,32(9):111—116.

[3]Chikashi Kishimoto.Clustering and Upgrading in GlobalValueChains:TheTaiwanese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M].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3.

[4]Fontana R.Nesta L.Product Innovation and Survival in A High-Tech Industry[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3,52(4):287—306.

[5]刘晖,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北京市生物医药行业的经验总结[J].管理评论,2014,38(12):20—28.

[6]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45(1):128—143.

[7]迟梦筠,龚勤林.基于创新驱动的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5,32(5):137—140.

编辑 凌 澜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Ju Yuho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efersto hasa good comprehensive benefitsand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knowledge,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y,the industry on the premise of great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significant social demand,through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change the way of economic growth,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long-term.In recent year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oth in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has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policy research report,seen as a boost national economy and realiz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the key propositions.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it has become a major strategicdecision forChinatodevelop 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Butthere isnodenyingthat,although has made a key breakthrough in some technical fields,but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ore technology,there are many bottlenecks key technology,the level of industry,industry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In addition to social overall benefit maximization as the guide,promote and strengthen industry management mode innovation,synchronization,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 reform,set up resource circula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should also be set up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and the depth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strengthening the validity factor supply theoretical depth and practice,build new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latform,to complete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upply-side Reform;Elements of Supply;Synchronous Development

F119

:A

:1007-905X(2017)07-0079-07

2017-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37)

剧宇宏,女,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