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杜尔伯特旗的私塾与学校

2017-03-07 23:21包玉林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子弟中华民国私塾

包玉林

(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黑龙江 杜尔伯特 166200)

中华民国时期杜尔伯特旗的私塾与学校

包玉林

(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黑龙江 杜尔伯特 166200)

随着封建帝制的崩塌,清朝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教育遏制政策也终结了。中华民国伊始,杜尔伯特旗迎来了新式教育的曙光。在中华民国初始的20年间,杜尔伯特旗兴办私塾和官办学校。

中华民国;杜尔伯特旗;私塾与学校

推翻封建王朝,实行共和后,新文化潮流逐渐涌入东北大地。蔡元培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力推新式教育,一改清政府对蒙古族200多年的教育遏制和文化愚蒙之情形,杜尔伯特旗的民族教育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1 以蒙古语文教学为主的私塾

杜尔伯特旗蒙古语文学堂教育的启端,其实出现在清末。光绪末年,清朝政府在内外交困中被迫宣布推行新政改革,以挽救危亡。与此同时,一部分开明的蒙古王公也认识到要振兴蒙古,首在开启民智,兴办教育。于是,黑龙江省的满蒙文中学堂、满蒙师范学堂建立,招收蒙古子弟入学。杜尔伯特旗努图克贵族和家业殷实人家的子弟中,有一些人可到省城学堂学习。从此时起,杜尔伯特旗的蒙古文教育终于走出了喇嘛寺院,也打破了千百年来父授子承、家庭教学的局限性。

中华民国政府一建立,即下令全国广兴教育,培养人才,以期“五族共和,助赞民国”。那时,虽有蒙古“独立、自治”引发的战乱,但战火并未烧到杜尔伯特旗,一些蒙古族有志之士还是勇敢开河,创办努图克私塾。乌尔图那苏图是杜尔伯特旗贵族台吉中的俊杰,接触过较多新鲜事物,思想比较开明,学成回家,先在旗扎萨克府任笔贴士。1912 年(中华民国元年),希拉布罗丕勒任命他为管旗章京。于是,怀有复兴蒙古雄心壮志的乌尔图那苏图首先在自己的家乡后新屯恢复家庭私塾,招收族亲子弟,聘请巴克什(教师)教授蒙古语文。而巴彦查干王府的私塾,早就开办着,是旗扎萨克希拉布罗丕勒的嗣子色旺多尔济的学堂,有专职巴克什教授蒙古文、满文和四书五经,并有努图克贵族子弟或扎萨克府官吏子弟陪读。后新屯的民间私塾一开办,带动了周围各努图克的教育发展。各努图克贵族纷纷效仿,筹集资金,聘请教师,成立私塾。东吐莫屯是色旺多尔济的家乡,又是旗扎萨克的古尔本(三)努图克分封地内比较大的村落,于是,古尔本努图克的贵族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自己努图克的私塾。布拉和屯是当年塔本(五)努图克的努图克达的驻地,也是塔本努图克的布拉和爱马克(部落)民众集聚地,当然也要办私塾。另外,道兰(七)努图克的努图克达驻地好尔陶屯,阿尔本讷根(十一)努图克的努图克达驻地哈布塔屯也办起了私塾。除此之外,一些较大的村屯也办私塾,如敖林西伯屯、布木格屯等。这样,1912年一年内,杜尔伯特旗就创办了7 所私塾,加上王府的私塾,计有8处私塾。后来三面井屯、官儿屯、小庙子的努图克贵族也创办了私塾。这样,全旗已有11处私塾,即王府私塾、后新屯私塾、东吐莫私塾、布拉和私塾、哈布塔私塾、敖林西伯私塾、好尔陶私塾、布木格私塾、三面井私塾、官儿屯私塾、小庙子私塾。其办学情况是:

巴彦查干王府私塾在清中后期就已开办,中有间断,1909年(宣统元年)为培养旗扎萨克的嗣子又恢复。辛亥革命战乱时曾暂停一段时间,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又重新恢复,仍由喀喇沁旗聘请来的冯桐樟先生任教,学生增加到10名,学习内容仍以蒙古语文为主,试教汉语文。汉文识字教材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庄农杂字》等,个别学业好一些的学生,也有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儒家著作。希拉布罗丕勒喇嘛王爷曾说:“学生汉语不通,汉字不识,一时亦难照学堂办理。惟先得私塾改良,暂招学生习学汉语,认识汉字”[1]。这是说清末的事情。中华民国后,私塾恢复,坚持办学,至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旗扎萨克府创办初、高等两级小学校后,私塾停办,学生转入官办小学校。

后新屯私塾又称贝子府私塾,因为该私塾创办人乌尔图那苏图于民国二年晋爵为贝子,固有此称。该私塾原为家庭私塾,是乌尔图那苏图的父亲道尔吉于1877年(光绪三年)办起来的,当时只有道尔吉的儿子、侄子在此读书,校址就在贝子府院内。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乌尔图那苏图把因战乱停办的家庭私塾又恢复起来。该私塾由桑吉任教,是乌尔图那苏图专门从北京请来的先生。学生都是贝子府内的族亲子弟,院外人的子弟一律不准入学。学习内容除蒙古语文外,还要教儒家经典书籍,汉语文教学已占有重要比重。

东吐莫私塾由玛希任教,校址在努图克达的大院内,有学生6人,都是古尔本努图克贵族子弟,主学蒙古语文。

布拉和私塾由何兴民任教,是从郭尔罗斯旗聘请来的先生。校址在努图克达的大院内,有学生10人,都是塔本努图克布拉和爱马克的贵族子弟,主学蒙古语文。

哈布塔私塾由拉布坦任教,校址在努图克达的大院内,学生13人,都是阿尔本讷根努图克贵族子弟。该私塾主学蒙古语文。

好尔陶私塾任教人佚名,校址在村内白塔下的砖平房,有学生10人,都是道兰努图克贵族子弟,主学蒙古语文。

敖林西伯私塾先由喀喇沁旗来的陈先生任教,后来(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由陈先生的嫡子乌云接任。校址在村内道兰努图克孛尔只斤氏牧主的大院内,有学生5人,后增至15人,全部是道兰努图克贵族子弟,主学蒙古语文。

布木格私塾由乌云高勒任教。校址在村内道兰努图克孛尔只斤氏牧主的大院内,有学生10人,也全部是道兰努图克贵族子弟,主学蒙古语文。

三面井私塾由乌云任教,有学生10人,以杜尔本(四)努图克贵族子弟为主,也有道兰努图克的贵族子弟,主学蒙古语文。

官儿屯私塾由白斯楞任教,有学生10人,都是阿尔本(十)努图克贵族子弟,主学蒙古语文。

小庙子私塾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创办,由塔本努图克新苏莫爱马克贵族主办,在包振兴家的大院里用几间土房做教室。当年有学生23人,由镇东元宝吐来的德楞阿与白先生任教。

从这些私塾的办学情况看,教师多是外地请来的,说明本地缺少师资人才;每个私塾学生不多,说明民智开发欠缺,教育意识淡薄,就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全是努图克贵族子弟,只有少量的扎萨克府官吏子弟,也多是努图克人,平民子弟难以就学;且都以教授蒙古语文为主,学习汉文的很少。由于清王朝被推翻,除巴彦查干王府的私塾有少量满文教学外,其他各私塾已不再教授满文。

几年间,先后有11 所私塾成立,招收蒙古族学生200 多人,杜尔伯特旗民族教育出现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大好局面。这种教育局面的形成,既有国家政治形势变化的原因,也有本地经济基础发展的原因。清末民初,杜尔伯特旗经济已经转型为半农半牧、农牧兼营,许多蒙民已经从事定居农业或定居牧业,形成了较大的艾勒(村屯),这也为私塾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尽管杜尔伯特旗地处偏僻,风气闭塞,清代对蒙古族教育遏制政策下又无本地学堂,尽管中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经济凋敝,匪患频生,有些私塾勉强维持或时断时续,然而,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随着受教育的蒙古族青年逐渐增多,蒙古族教育意识在逐步增强,虽步履维艰,但近代教育的曙光已经微露曦明。

在这里还需要补充叙述的是,虽然经历了中华民国初期的战乱与动荡,喇嘛寺院的蒙古语文教学还在正常进行。那时,杜尔伯特旗各寺庙中的喇嘛还有近500名,一些青年喇嘛继续在寺庙接受蒙古文教育。其中,旗庙富余正洁寺的教学最正规,其它10余座寺庙也有小喇嘛学习蒙古语文的。

2 新式教育的官办蒙古族学校

中华民国后,随着省、旗公立学校的设立,为杜尔伯特旗蒙古族子弟开辟了接受新式教育的新天地。

民族觉醒激发着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蒙古地区的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杜尔伯特、依克明安、扎赉特、郭尔罗斯后旗已经划归黑龙江省,四蒙旗扎萨克积极呼吁,于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3月,在省城齐齐哈尔成立了官办寄宿制的黑龙江省蒙旗初、高等小学校,招收省城和杜尔伯特、依克明安、扎赉特、郭尔罗斯后旗等4旗的蒙古子弟入学。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2月,又在齐齐哈尔创设黑龙江省立蒙旗中学校,该校经费由省方拨发,杜尔伯特、依克明安、扎赉特、郭尔罗斯后旗等4旗常年资助,主要招收省城和资助经费的四旗蒙古族学生。省立蒙旗中学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城南隅报馆西胡同,学制4年,学科设置有蒙古文、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16科。1924年8月(中华民国十三年),黑龙江省省长、督军吴俊升以经费不足、学额不满为由下令停办省立蒙旗中学。虽然该校只办了7年零6个月,但它是黑龙江省蒙古语文教育史上中学教育的首创,黑龙江省蒙古族中学新式教育就此开端。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国民党主政民国后,为了加强蒙古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和强化对蒙古族的统治,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对蒙古族教育也颇为重视,多次下令督促各盟旗迅速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并开办学校,按固定教材授课。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9月2日,黑龙江省成立了蒙旗教育委员会,专门司理本省蒙旗教育事宜。这是黑龙江省蒙古族教育史上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从此,黑龙江省蒙旗教育由分散经营,各自为政,逐步纳入集中管理、统一领导的轨道。该委员会由杜尔伯特、依克明安、扎赉特、郭尔罗斯后旗等4旗的扎萨克共同组成,杜尔伯特旗的代表是老协理章京达木林札布。“巴特玛拉布坦为委员长、达木林札布为副委员长。会址暂设于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北关一分局柴家胡同门牌一号为办公地点”[2]。为了领导方便、强化管理,还制定了《黑龙江蒙旗教育委员会章程》。这是近代蒙旗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章程,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蒙古民族教育打下了基础。

组建黑龙江省蒙旗教育委员会后,为了加强蒙古族教育事业的师资人才培养,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下,杜尔伯特旗、依克明安旗、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后旗与东布特哈旗、西布特哈旗又共同创建了黑龙江蒙旗师范学校。蒙旗师范学校建在今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址处,学校经费除黑龙江省政府补助大洋2000元外,其余全由蒙旗教育委员会负担,实际上是由创办该校的6个蒙旗共同负担。该校以启发蒙民知识、造就师资、推广教育为宗旨,学制6年,初级4年,高级2年,并暂设小学部以照顾某些蒙生之学业缺欠。学科包括蒙古语文、国文等共定为18科,可喜的是,其中设有教育学、教育史、教学法、管理法、心理学等。继黑龙江省蒙旗初高等小学校、黑龙江省立蒙旗中学校成立之后,该蒙旗师范学校的建立,表明黑龙江蒙古族近代基础教育模式之基本形成。

有的史料将黑龙江蒙旗师范学校记作“私立”学校,这是误记,该校实为省、旗联办。从办学经费来源看,有省政府补助,其余由黑龙江蒙旗教育委员会负担,常年经费由归属黑龙江省的6个蒙旗共同集资。从学校领导组成看,应该是各旗扎萨克轮流主持。学校开办初期设有校务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是扎赉特旗的扎萨克多罗郡王巴达玛拉布坦。第一任校长由杜尔伯特旗扎萨克多罗贝勒色旺多尔济担任,第二任校长由扎赉特旗扎萨克协理章京图门满都胡担任,第三任校长由哈斯巴特尔担任。其实,这所蒙古族学校是由黑龙江蒙旗教育委员会主持领导下官办的学校。

在此形势下,色旺多尔济为发展本旗民族教育,创办了杜尔伯特旗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在巴彦查干屯建立了旗扎萨克府初、高等两级小学校。初建时只有2名教师、18名蒙古族学生。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面向全旗招生,学制为初小4年、高小2年,教职员6名,学生超百名。首任校长贺孝环,教员有哈日巴喇、爱生阿、陈永胜、田配、新秀伦等。课程设置有蒙古语文、国语、修身、算术、自然等科。高年级学生全部寄宿制。可贵的是,扎萨克开通明智,特规定,凡是有条件读书的蒙古族子弟,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到此校读书。除努图克贵族子弟外,不仅杜尔伯特籍的平民子弟,就是外旗来的蒙古人家子弟,也可以就读,扎萨克府都给予学费资助。

以上这些官办学校,除学习蒙古语文外,其它教学科目及学时均按民国教育部规定标准办理。在杜尔伯特旗读私塾的蒙古子弟中,有许多人后来都到这些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3 驿站与泰康设治局的学校

驿站与泰康设治局的学校都是汉语文教学。驿站人比较重视教育,早有家庭私塾。光绪末年,杜尔伯特旗境内的他拉哈、多耐、温特河三个驿站就开始办学堂。中华民国初期,兴办学校之风愈甚。1914 年(中华民国三年)7 月,他拉哈站率先创办了女子国民学校1 所。至1916 年(中华民国五年)5 月,3 个驿站共有官办学校4 所,学生264 人,教工8 人。同年,多耐站又创办私立华英女子初等小学堂1 所,教师1 人,学生31 人。这一时期,驿站学堂外,另有驿站家庭私塾10个。

泰康设治局设立后的1928 年(中华民国十七年),小篙子街设立初级小学校1 所,校长1 人,教师4 人,学生71 人。

此时,驿站外的其它垦区,共有初、高两级小学校1 所,初级小学校6 所,共7 所,教师14 人,学生458 人。

这一时期,就学校数、教职工数和儿童入学率情况而言,驿站办学情况都好于全旗的各努图克,说明站丁们的文化意识与教育要求之强烈。

[1]内蒙古图书馆.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下册)[R].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396.

[2]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少数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研究所,1985:372.

[3]波·少布,何日莫奇.黑龙江蒙古部落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

[4]乌云达来,波·少布.黑龙江蒙文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4.

2017-09-28

包玉林(博彦贺喜格),1949-,男,蒙古族,黑龙江杜尔伯特人,黑龙江省蒙古学研究会理事长、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理事长、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杜尔伯特文化》主编,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宝玉]

猜你喜欢
子弟中华民国私塾
江东子弟多才俊
Class Action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探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