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两个关键维度

2017-03-09 00:56张燕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人文互联网+

张燕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互联网+”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两个关键维度

张燕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教学新秀与教学名师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能力上。在“互联网+”语境下,年轻教师可以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厘清,较快地提升教学目标(课文目标)的聚焦设计能力,并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或理想;可以通过新技术与方法的运用,提升微课与活动设计的能力,较好地突破学案设计的瓶颈,并形成稳定鲜明的风格。

互联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聚焦设计;微课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教师的遴选、培养及走进乡村教育的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新秀与教学名师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能力的差距上,二者相较,更为关键的能力差距体现在教学设计能力上。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及精力下,如何有效地提升广大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呢?在阅读学员(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习考察日记、教学设计案例与教学研究论文与观摩、点评同课异构课例、公开课及审阅微课、指导论文修改、作教研和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讲座等实践中,笔者发现年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一些核心概念把握不够清晰、对新技术与方法关注不够,使其设计欠缺坚定的教学理念、明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便捷活泼的学习过程、稳定鲜明的风格。在“互联网+”语境下,年轻教师应该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厘清,较快地提升教学目标(课文目标)的聚焦设计能力并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或理想;通过新技术与方法的运用,提升微课与活动设计的能力,较好地突破学案设计的瓶颈并形成稳定鲜明的风格。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有利突破教育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偏离学生学习为主的问题,以迅速提升设计的能力,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

一、借助网络厘清核心概念,提升目标聚焦设计的能力

关注、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聚焦点,可使教学设计在起点上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也有助逐渐形成并坚守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或理想。在“互联网+”语境下,教师的资料获取变得便捷,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当下常见的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为关注不够、随意罗列,主要体现为:教学目标罗列过多(往往在4条以上);教学重点、难点模糊,且与教学目标不相隶属;教学目标不具体。以上种种问题的产生,皆因在教学设计时,对目标设计的聚焦点关注不够或把握不准。在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中,目标是重中之重,具有导向、激励、标准的作用,是教师在研析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作出的核心设计,因而需反复推敲、提炼,做好目标聚焦设计。

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聚焦设计,关键是厘清核心概念的内涵,形成个人判断,并作出科学的选择。核心概念词或词组主要有“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几个词或词组。

借助百度百科,我们查阅语文素养的内涵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1]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那“语文能力”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检索“语文能力”百度百科无此词条,缩小范围检索“语文”一词:“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2]因“文化”一词的介入,其解释的逻辑开始混乱,不如用我们在教学中较普遍的理解来解释其内涵,语文即语言与文字或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在当下仍有不少教师把语文理解为语言与文学,这种理解不仅较为狭隘,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聚焦不当的原因之一。基于前一种理解,语文能力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那么在目标的聚焦设计中首要聚焦点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显然,“工具性”指的是语言的运用。教学目标设计聚焦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突显了其工具性的特点。那么“人文性”的内涵是什么呢?检索“人文性”,百度百科无此词条,缩小范围检索“人文”一词:“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4]人文性即对学生进行先进价值观及美好人格的养成教育,即我们注重的爱国情怀与真、善、美情怀的培育,更确当地通俗地称之为“人文情怀”的培育,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语文能力的训练又如何与人文情怀的培育统一呢?当下存在的对文本过度解读的设计现象,表面上看是因对人文情怀培育的过度关注造成的,其实是脱离语文能力训练的人文解读,也是将语文人文情怀培育的功能悬置了,成为低效课堂的典型模式。要矫正这一设计的模式,首先得明确“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点”[5];能明白“人人能凭文字吸收人家的思想感情,人人能用文字发表自己的经验思想感情。”[6]语文能力的训练与人文情怀的培育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有更形象与恰当的说法,即语文能力是肉,人文情怀是血,血与肉不可分离,彼此相互依存。其次,能把握输入与输出语言的标准与倾向。标准为“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倾向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这样语文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人文情怀培育”才能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再次,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别替换为“语文能力训练”与“人文情怀培育”,可能更有助于理解与落实语文课的基本特征——工具性(语文能力训练)与人文性(人文情怀培育)的统一。最后,教学目标聚焦语用能力训练设计,落实语用能力训练的项目、步骤与方法的设计,使人文情怀培育充分体现润“人”悄无声的特点。

伴随着语用能力训练设计的提升,教师往往会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或理想。比如浙江上虞华维文澜小学教学名师刘雅萍老师的“怀童心走近孩子,把童趣还给孩子,用童话快乐作文”的童话作文教学理念;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教学名师郝洁老师的“学习品味文字,体验阅读情趣,滋润个性生成,回归语文本位”的阅读教学理想;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天长新秀王瑾老师的“让儿童更亲近文学,在潜龙勿用之时埋下飞龙在天的种子”的文学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或理想无不激荡着人文情怀的精神之光。聚焦语用能力训练的目标设计只有拥有了理念或理想的滋润,才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厘清语文教育教学核心概念的内涵,聚焦语用能力训练,并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或理想,这既是名师必有的风范,也是教学新秀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微课与活动课设计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微课设计是当下的热点设计。设计微课时,第一步需厘清微课的内涵。“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7]这是百度百科的界定,这一界定明晰地标示了目前我国的微课的应用正处在教师应用的阶段,且已从教师教研走向教学应用。笔者在参加小学微课比赛评审和教学设计能力测评的实践中发现,给人带来最大惊喜的学科是数学,设计水平差异较小的是英语,语文学科的微课整体水平不高,不过提升较快。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聚焦不够,以至目标不明确。比如,不少阅读类的微课是整体感知一篇课文;二是可视性媒介使用不充分或质量不高。比如,有的微课自始至终都是呈现文字PPT与教师讲授的画外音,有的插入教学视屏,但画面模糊、杂音很多、欠缺必要的剪辑。

关于微课的界定,还有另一种声音:“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8]这一界定,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与传播的流媒体形式。“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9]在这一界说下,改变了设计服务的对象(由教师变为学生),还强调了网络传播的方式。当下,少数区域的教育管理或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正在推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的在线学习,比如微课掌上通或各种微课网站。尽管受技术支持和资源供给的限制,效果还不太理想,但已表明微课的应用已开始由教师应用走向学生应用,它将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的设计是21世纪教师不能回避的。

面对自主的在线学习语境,微课的设计从课名开始就要满足学习者的目标需求与在线体验愉悦的诉求。学习者学习的目标点与情景体验点是微课学习能否发生的关键,其设计从起点就颠覆了教案设计的“我教什么”及“我怎么教”的设计模式。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一方面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对其设计的羁绊远比成熟教师弱,另一方面自身就是自媒体活跃的编制者、发布者和体验者,技术与体验都优于年长的成熟教师。因而,微课设计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长足的空间。

在小学语文微课设计中,切忌以语言的间接性为由,抵制语言之外的媒介的使用,这种观点是狭隘的,也直接制约了语文微课的设计水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媒介)的开放性,所以设计符号除了语言外,也需吸纳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介,增强设计的传播效果。从传播效果来看视频优于图片、图片优于表格、表格优于文字,因此,哪怕是在语文微课设计的媒介选择中也需遵循视频—图片—表格—文字顺序,才能使语文的自主在线学习发生并产生效果。

微课设计满足的是自主的在线学习,那么线下的自主学习设计的难点在哪呢?难点在语文活动的设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3]由皮亚杰儿童发展四阶段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动作格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由于应试弊端的陈年累积,不少教师与学生都陷入了为教或学语文而教或学语文,使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课,变成了纸上谈兵的课,甚至沦为学生眼中无用、家长眼中无效的课程。在此,必须提一下广大教师熟知其名,而不太知其实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因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3]当下语文综合性学习大多以活动的方式开展,它只是作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补充类型提出的,并作为一种提倡性课型而单列,并没贯穿语文课的始终。作为实践性课程,语文活动设计应贯穿于语文的各类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只是语文活动设计的一种呈现形式。

要做好语文活动设计首先要借鉴这些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成果,设计体现“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多样性的特点。”[10]尤其是自主性,如语文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都是学生,教师退到幕后。其次,明确设计的预期目标层次。一般活动目标分为提取—领会—分析—运用四个层次。有的活动可能只涉及语料的提取,如组词的开火车游戏;有的达到领会,比如猜字谜;有的达到分析,如讲故事、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有的达到运用,如发现报刊、书籍的错别字,并写信给有关部门勘正。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最好能聚焦语言训练,并达到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再次,全员参与的形式与深度,是活动设计的难点。在当下大班制下,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全班同学有大致均等的参与机会,并能真正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与收获。四人小组制是比较流行的形式,但小组的分工与合作方法却有待探究。最后,关注活动成果的迁移影响。比如低年级关于识认常见的天气预报的图标与汉字的活动,学生认识了相关的图标与汉字,也回家向家长展示了识认成果,在天气预报时也会识认,仅仅这样就没有学会迁移。如学会活动成果迁移的话:可自主主动学习其他较常见的天气图标与汉字或看到下雨的预报,自己备伞并提醒家人备伞。活动成果的迁移需教师在设计中关注与落实,它使语言成果在生活中运用,提高学习者的生活能力与水准,从而更深层更持久地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

语文活动的设计全程融入语文课程学习,而不是像综合性学习一样,在语文常规课之外每学期一两次、即使是每周一次地嵌入语文课堂教学。它将有力改变语文课以讲授为主的主流教学模式,有利语文课实践性课程特点的回归。语文活动设计,是教师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无法绕过的难点问题。

无论是线上微课还是线下活动,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变革,代表着未来语文教育的方向。由于其设计都处于初始阶段,年轻教师如能凭借自身的优势,致力于这两种课的探究与实践,无论是引领语文课程设计的潮流,还是突破语文教学设计的难点,都会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成就名师风范。

[1]语文素养[DB/OL].[2016-04-12].http://baike.baidu. com/view/1538830.htm.

[2]语文[DB/OL].[2016-04-12].http://baike.baidu.com/ subview/2503/14672578.htm.

[3]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DB/OL].[2016-04-16]. https://wenku.baidu.com/view/f143ef4dcf84b9d528ea7a 64.html

[3]人文[DB/OL].[2016-04-12].http://baike.baidu.com/ view/649.htm.

[4]罗先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四个基本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8):69.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6.

[6]微课[DB/OL].[2016-04-16].http://baike.baidu.com/ view/5982553.htm.

[7]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0.

[8]流媒体[DB/OL].[2016-04-16].http://baike.baidu.com/ view/794.htm2016.4.16

[9]张云鹰.开放式活动课程:导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Two Key Dimensions to Enhance the Design Abi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Context of“Internet Plus”

ZHANG Yan

(School of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dong Teachers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Guangdong 510507)

The gap between young teachers and expert teacher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Internet plus”,young teachers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goalsby clarifying the core concept to establish concrete teaching ideal.They can also apply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 to make micro-lect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ability and establish steady style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learning plan design.

Internet plus;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teaching design;focuson design;micro-lecture

G622

A

1674-831X(2017)02-0019-04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7-02-23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小学微课应用瓶颈突破研究”(GDJY-2015-F-a007)

张燕(1967-),女,湖北仙桃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师项目语文导师组组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人文互联网+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人文绍兴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