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对休闲异化的强化及其解决之道

2017-03-09 23:57刚祥云甘国莹
关键词:异化媒介

刚祥云 甘国莹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论大众传媒对休闲异化的强化及其解决之道

刚祥云 甘国莹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休闲异化的毒素正在蔓延,大众传媒难辞其咎。媒介依存加速了休闲活动方式的单调,煽情浅薄影响了休闲情绪的高雅,机械复制导致了休闲语词的泛化,符号和物质性消费遮蔽了休闲的本义。解决之道是: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倡导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净化媒介内容,还原休闲本义;减少功利性消费,提倡审美化休闲。

休闲异化;大众传媒;媒介依存;机械复制;多元休闲;审美休闲

休闲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兴焦点。美国学者欧文·埃德曼(Irwin·Edman)说:“检验一个文明质量的最佳方式是检验它的休闲质量。”[1]27休闲质量的高低是反映民生的“晴雨表”。高质量的休闲能够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多元文化向前迈进,而异化的休闲则使社会危机四伏,隐患重重,甚至影响民众的幸福指数。

休闲何以被异化,大众媒介又与休闲异化有何关系,这已是亟需湹清的问题。诚如美国知名学者尼尔·波斯曼所言:“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2]202显然,这里所言的“满面笑容的人”意指大众传媒。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社会分工的细化,大众传媒也在使出浑身解数,以深化和扩展自己的领域,甚至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自从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现代人接触并花时间在大众传媒上的速度和范围是相当惊人的。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众多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加速休闲异化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纵观以往研究,学人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明显不够,仅有王飞的《大众传媒与休闲关系之审视》[3]和赵瑞华的《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媒介文化对现代休闲方式负面影响研究》[4]等文探讨较为深入,显然仍有深耕的必要。笔者欲从大众传媒对休闲异化之强化的表现入手,重新深究两者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一、大众传媒、休闲及休闲异化

反观历史,烛照当下。透视传播,大众媒介的兴起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毫无疑问是一场“风暴”。据美国著名传播学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提供的资料显示:“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大众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98%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这些电视机平均每天有7个小时处于开机状态;美国成年人中有75%的人要看报,大约每天花费30分钟的时间;美国99%的家庭和90%的汽车上有收音机,每天用于收听广播的时间约有1亿5 000万小时……”[5]248-249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已经渗入到美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闲暇时间主要的娱乐工具和休闲手段。那么,究竟何谓大众传媒,何谓休闲异化,两者又有何内在关系,在众多媒介方式中哪一种(或几种)媒介传播方式对休闲异化最应“负责”。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之前,逻辑迫使我们必须先从“大众传媒”一词的界定入手。

(一)“大众传媒”之界定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所谓“媒介”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中介物,是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威尔伯·施拉姆曾指出,媒介是“插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5]250。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媒介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中所使用的符号,如语言、体语、视觉符号等;我们通常所接触的大众传媒是狭义的媒介,它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等。

大众传媒通常以盈利为根本目标,以迎合受众为基本原则,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机械复制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无不渗入人们的休闲活动之中,从总体上说,这些优势在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之余,也往往容易滋生人的依存性、情感的庸俗化、目标的功利性等。

(二)休闲与休闲异化

“休闲”一词在德文中最早为“Suhule”,意为“学习和教育的场所”[6]6,引申为在休息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娱乐而提高文化教养。发展到英文“Leisure”时,消遣和休息的因素隐退,其“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之义彰显。可见,休闲非同于一般的“闲暇”“消闲”“空闲”,而是指在空余时间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创造,亦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存在状态。

“异化”,源于拉丁语“Alienatio”,具有“疏远”“脱离”或“陌生化”的蕴意,是近代语境中才出现的词。“异化”上升为哲学高度,无疑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努力。席勒较早意识到劳动分工极易造成人的异化;后来黑格尔正式用“人的异化”来揭示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绝对精神异化为自然界的哲理;最后马克思提出了有名的“劳动异化”学说。至此,“异化”成为整个社会领域中一个普遍阐述现象。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来,西方众多哲学家(如,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弗洛姆等)都曾提出过各自的异化理论学说,并试图为消除异化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

简而言之,“异化”就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它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而侵害主体”[7]。而“休闲的异化,则是休闲本质的外化和物化,即休闲违背自己的本质和规律而达到与休闲相反的目的”。也可以说:“人的异化在休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人自身彻底异化的一个标志。”[8]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众多的媒介方式中,互联网和电视广播对休闲活动影响最为巨大。它给休闲活动带来便利、丰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休闲异化,理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新时代以互联网和电视广播为主要内容的大众传媒,何以能够影响休闲并导致对休闲异化的强化?其根据又何在?

二、大众传媒对休闲异化的强化

大众传媒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媒介,理应能够丰富休闲生活,但是由于人们不恰当的运用,以及自身所固有的弱点,最终使其背离休闲,走向异端,产生了一系列的负作用。其表现如下:

(一)媒介依存加速了休闲活动的单调

由于人们对媒介不恰当的运用,促成了休闲活动单调的负作用。日益壮大的新媒体以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强行占用了人们的闲暇,夺走了人们安静下来从事其他原味活动的时间,搁置了休闲活动的多样性。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广播电视控制了现代休闲。”[3]这是一种畸形的休闲现状。现如今有不少人一有闲暇,整天沉迷于“划手机”“刷微博”“聊微信”“看电影”“听广播”“看电视”等活动中,不愿意走出去散散步、看看风景,或者参加其他有趣的活动。对电子产品和网络化休闲方式的过度依赖,致使人们偶尔没带手机,就会感觉极度的惶恐、空虚,这样久而久之极易造成人心灵的异化,休闲活动的单调、乏味。诚如威廉·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中描述月食的情境:“人们本来把头伸到窗外就可以看到真实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宁愿在荧光屏上凝视它的‘映象’。”[9]186这样一种现状,使人们活在一个偏爱记录和分享,却慢慢淡忘去与身边人真切感受的时代。

更有甚者,由于对媒介的过度依赖,长期疲于应付各种忙碌的信息,抽不出时间来反省现状,变成缺乏反思能力的新媒介的拥趸者,性格也越来越孤僻、偏激。诚如王飞所言:“媒介依存症患者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社会性格孤独、自闭。”[3]正是由于大众传媒能够提供海量的信息,不断刺激、吸引着受众群体的眼球,使其乐于沉浸其中,忙碌已是常态,后果是不仅休闲活动极其单调,而且及其低俗。

(二)煽情浅薄影响了休闲情绪的高雅

一方面,书写和传播工具的不断改进以及信息的碎片化,表现出煽情、浅薄的一面。碎片化的信息,使得现代人开始浮躁,不愿花时间浏览太长的信息,更难以静心沉思与正确取舍。另外,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操纵者不再追求公正、客观、高雅,而是注重及时收效,以最大化“吸眼”“煽情”“吸金”为首要目标,因而娱乐性广告领域频繁出现“言辞煽情,价格飞升”的不良现象,刺激乃至逼迫着人们进行休闲消费。例如某些广告信息:“XX价格,只给有品位的人”;“爱她,就买哈根达斯”……

另一方面,以吃、喝、玩、乐为主体的过度娱乐化的信息频出,使人们的休闲情绪沉浸在浅薄、低俗、感官刺激的阴影中。现如今被媒介广泛传播,社会流行的主体休闲观念大都与感官刺激有关。例如:桑拿、足浴、按摩、SPA、夜总会、歌舞厅、酒吧……充满了极端的诱导与刺激成分,甚至有些地方成为黄、赌、毒的发酵地。诚如陈琰在《闲暇是金》一书中谈到:“以吃、喝、玩、乐为主体的过度娱乐化的休闲方式中,感官刺激的欲望主义、享乐主义充斥其间,使得现代人离精神世界的意义越来越遥远,甚至陷入到一种精神虚无主义的窠臼,在这样的窠臼里,除了茫然,就是无聊,就是空白,就是空白背后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欲望和感觉,所谓的跟着感觉走。”[10]生活在这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感觉和欲望里,人群在机械复制时代,盲从媒体,将“休闲”语词普遍泛化已是常事。

(三)机械复制导致了休闲语词的泛化

随着休闲的作用凸显,越来越多的物品与活动盲目地被冠以“休闲”之名。比如:“休闲食品”“休闲服装”“休闲玩具”“休闲会所”“休闲洗头”“休闲足疗”……

出现以上现象,究其根源: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渴望休闲的欲望高涨;其次,大众媒介的鼓吹,肆意煽动、炒作、复制,出现“休闲”语词的滥用;最后,是人们对休闲本义的误判。其中,大众媒介依靠速度快、信息量大、受众广之优势,在人群中疯传“休闲”一词。这在现实中,迎合了人们自我炫耀、盲目跟风的内在心理,许多人不明深意,赶时髦,享受“休闲”。其实他们并不明白休闲的真正意义,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在盲目中,身心俱疲,不得“休”,更不得“闲”。

(四)符号与物质性消费遮蔽了休闲本义

学人陈振旺曾指出:“从大众传媒角度来看,消费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广告离不开传播,传播离不开视觉符号,所以商家必须在该产品上嫁接一套与该产品相关的意义才能将其卖掉。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把既定信息进行编码,受众通过解码而接受信息。”[10]128此语无疑道出了大众传媒如何加速符号化“秘诀”之所在的一个学理层面。现实中,编码与解码总是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也难免某些编码者的有意“使坏”。更为糟糕的是,在一系列“符号”的解码过程中,有些受众群体容易产生误判,进而放松了大部分“广告宣扬的消费者自由和主权无疑是个骗局”[11]128的警惕。大众传媒加速符号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肆贴标签,蛊惑“符号”消费。

毋庸讳言,休闲过程中消费在所难免,但是在新媒体煽动下的“休闲消费化”是有违休闲本义的。所谓“休闲消费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频繁表现休闲观念、休闲内容、休闲行为的物质化、符号化、商业化的倾向。早在多年前,西方知名学者凡勃伦就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针对休闲过程中的炫耀性消费,揭露这种沉浸在符号、标签,乃至唯“物”主义的氛围下,休闲本义和价值无疑被遮蔽的现象。现代通过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一些休闲活动,已经背离了休闲本义,成为一种消费的“符号”。例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娱乐无极限》,以及《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等节目,本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但是随着其越来越注重舞台的奢华、大气,收视率的飞升以及广告的推销,毫无疑问已贴上了赚钱、“吸金”的标签。同时,许多商家利用这些“符号”,进行某些休闲物品的设计。显然,休闲的初衷,已被深深地掩埋。然而事实上,休闲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休闲活动的参与,愉悦身心,领悟生活的意义。进一步说,它主要体现为人的一种高雅、愉悦的精神生活,它强调内在的宁静、平和以及对自我的完善、解放,乃至创造,是一种美好而有节度的生活状态,非物质性的消费主义活动。我们还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说,休闲活动是追求生命之体验和意义、道德之完善及自我价值之实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但是,休闲的消费化意味着休闲本身的意义被不断抽空,沦为一种消费的代名词,休闲被等同于消费物质,被彻底异化为对金钱的无节制挥霍。

产生上述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众媒介自身以及大众媒介的参与者,无限制的灌输“符号”和物质性消费的信息,掀起了人们炫耀性消费的狂潮。这种情况,使得杰弗瑞·戈比痛惜道:“我们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已经从很多方面损害了我们的休闲感受。对物的欲望常常使我们处于一种非休闲的生活状态之中,也常常使我们把休闲的机会转让出去,以换取更多的金钱。物质主义有时使我们把休闲等同于用来消费产品的一段时间,却牺牲了我们固有的想象力和内在的智慧。”[12]171这一表述,可谓点出了因鼓吹消费而背负的沉重代价。要减轻代价,我们是时候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了。

三、休闲异化之解决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指出:“必须承认,明智地利用闲暇,是文明和教育的产物。”[13]8诚然,学会如何聪明地休闲而不被异化确实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需要个体、群体,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献计献策。针对以上由于大众媒介的强化所致的休闲异化,我们提出的对策如下:

(一)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倡导多元化的休闲方式

一方面,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加强公众对大众媒介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信息甄别、筛选的批判能力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公民的自我教育,而且是一种终身教育。人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对媒介内容的选择、质疑、理解、批判、思辨、评估等能力,有效抑制或弱化媒介依存对现代休闲活动的负面影响。针对媒介的负面效应,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例如:挪威、英国、瑞典、瑞士、芬兰、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这无疑会对人们正确使用媒介,合理参与休闲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倡导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在现实中,我们应该清楚,休闲时代大众传媒只是丰富休闲活动的媒介方式,而不是休闲生活的全部。有时候,我们更应该放下“媒介依存”的心态,走出庭院,深入生活,参与体验。就健康的休闲活动方式而言,我国古人给予了我们许多可供借鉴的智慧,例如:鸣琴、赋棋、阅书、绘画、垂钓、品茶、饮酒、园林、雕刻、诗社、书院、曲艺、管弦、戏曲、书法、金石、灯谜、楹联、风筝、踢毽、打拳、舞剑……。同时,西方健康的休闲活动方式亦可引进。相对国人偏向“静态”的休闲方式而言,西人更崇尚“动态”的休闲活动,例如:各种球类、长途旅行、蹦极、攀岩、健身、露营、溯溪等等。也许,古人的休闲方式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它们的确是一种智慧的休闲方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向西方学习,引进并传播一些先进的理念,比如时下倍受欢迎的“慢城”理念。①“‘慢城’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与独特的地方感,强调对地域传统工艺、美食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侧重对地方独特性的维续和发扬。”[14]因为它不排斥信息时代媒介休闲方式(手段),而且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它能将新时代的休闲与传统文化休闲完美结合,强调放慢脚步、敬畏自然、遵循传统、丰富休闲方式、注重生活质量、倾心于精神需求,所以这一理念的传播,对丰富休闲活动、保护文化遗存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倘若我们以此为突破口,足以摆脱休闲方式的单调以及对大众媒介过分依赖的现状,减轻因休闲异化而带来的创伤。更进一步说,健康的休闲之道,不仅仅在于休闲方式的多样,更在于深刻领悟休闲的本质涵义。

(二)净化媒介内容,理解休闲本义

休闲的本义,重“心”闲而兼顾“身”休,它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对人生境界、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当今学界比较公认美国著名休闲学者杰弗瑞·戈比关于“休闲”的定义:“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欢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挚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12]14这一阐述,深得休闲的精髓。

领悟生命的意义,不仅仅依赖于个体,同样也需要健康良好的休闲文化氛围。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难免要受到社会观念和社会存在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而,净化媒介传播内容,避免休闲领域过分煽情、庸俗的信息泛滥,营造良好健康的休闲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休闲场所的干净,休闲主体观念的纯洁,休闲文化的健康、高雅,都需要众多群体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加强对大众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督,减少不必要的意识形态的误导至关重要。

(三)减少功利性消费,推崇审美化休闲

功利性消费,极易掩盖休闲的本义,裹挟人之为人的真正本性,将休闲歪曲为物质的感官享受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煽动”与“诱导”功利性消费的作用是明显的。正如法国学人波德里亚所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15]1-2整日忙碌的人群,一直背负着“物”的沉重包袱,是应该卸下来,喘口气了。

理想的休闲,理应是一种审美化的休闲。因为审美能够为休闲提供一条减轻异化的绿色通道。杜书瀛先生认为:“正常人的消闲,以人的方式进行的、充满着人的内涵、人的意味的消闲,那就是审美的消闲或者天然含有审美的成分。……凡是流露着人的健康的生命意义的消闲,都自然而然地带有美的成分,都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只是层次有高低、样式有分别而已。”[16]叶朗先生也说:“休闲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自由的,是无功利、无目的的。……玩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的状态。”[17]229更深层次地说,“在哲学自由观的奠基下,休闲的基本特征与审美活动最本质的规定性在‘自由’的层面上翩然相遇,‘玩’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审美的状态。”[18]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休闲与审美的结合是可能的,而且探究它们结合是一条抑制休闲异化极为可行的路径。在媒介休闲盛行的今天,也许我们更应该理性,适当地放下手机,走出电视,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品读现实生活之味。

四、结语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深入休闲领域已在所难免,有利有弊需要辩证待之。厘清两者的关系,实为必要。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信从。我们通过对大众传媒在休闲活动、休闲情绪、“休闲”语词、休闲本义等四个方面对休闲异化的强化分析,提出相应的多元化、审美化休闲的化解之道,以此来尽微薄之力,抛砖引玉,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呼吁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倡导理性休闲,使休闲真正成为“上帝赠送给辛劳人们的一份‘礼物’”[19]169。

注 释

① 慢城,也称慢行城市(Slow Cities/Cittaslow),是1999年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基于地方的独特性,旨在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特色维续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例如:意大利的Greve-in-Chianti、Orvieto;英国的Ludlow;德国的Hersbruck;韩国的Jeolla以及中国江苏省高淳县的桠溪镇,等等。

[1] 厄尼·泽林斯基 .你能不能不工作[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尼尔·波斯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飞.大众传媒与休闲关系之审视[J].探索与争鸣,2010(10).

[4]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广州:暨南大学,2011.

[5]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6] 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7] 章辉.论休闲异化[J].兰州学刊,2014(5).

[8] 赵瑞华.现代休闲的异化及其表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

[9]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10] 陈琰.闲暇是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1] 陈振旺.符号消费社会的包装设计语义学探析[M]∥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3] 罗素.悠闲颂[M].李金波,蔡晓,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14] 朱晓清,甄峰.慢城运动对国内城市宜居建设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15]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 杜书瀛.消闲与文化和审美[J].文艺争鸣,1996(3).

[17]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 章辉.休闲与审美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1).

[19]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陈咏梅)

On the Reinforcement of Mass Media on Leisure Alienation and Solutions

GANGXiangyunGANGuoy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Mass media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leisure alienation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dependence on media accelerates the monotone of leisure mode;some sensational and shallow contents in mass media affect the elegance of leisure;the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leads 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leisure words;symbols and material consumption cover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leisure.The solutions are:to strengthen the public'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advocate diversified leisure modes;to provide healthy contents in media and try to achieve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leisure;to reduce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and promote aesthetic leisure.

leisure alienation;mass media;dependence on medium;mechanical reproduction;diversified leisure;aesthetic leisure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4.005

2016-09-07

刚祥云,硕士生;研究方向:美学。 甘国莹,本科生。

G122

A

2095-4662(2017)04-0030-06

猜你喜欢
异化媒介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