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家校合作方 式形成教育合力

2017-03-11 13:47杨永坤
辽宁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雨巷丁香家校

◎杨永坤

创新家校合作方 式形成教育合力

◎杨永坤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决定性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家校合作就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补,相互促进。

近年来,家校合作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对此也相当重视,并将其列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家长、教师、学校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得到普遍的提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还存在着诸多欠缺。

一、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东北育才学校是一所优才教育实验学校,“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探索了较多的途径和方式,如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家长学校每周至少开课一次,每个班级都建立了旨在家校沟通的家长微信群,等等。这些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家校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笔者曾做过调查,家校合作的主要问题是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具体说来有以下表现: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简单粗暴的问题

部分家长封建作风严重,不顾孩子的自尊,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紧张,家庭教育缺少有效性。

(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相当一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在他们眼中,分数代表一切,他们关注的是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家长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受自身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具有多层性,而且每个家庭的教育往往都是单打独斗,家长和家长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学校也没有利用好家长的教育资源,形成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合力。

为了克服上述三个方面问题,我校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式,尝试开展家长“校园一日”学生生活体验活动,精心策划,恰当安排,着力理顺家长与学生、家长和学校以及家长之间三个方面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活动中的角色体验

家长“校园一日”学生生活体验活动是家校合作的一种尝试,是家校合作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家长自愿报名单独组班,一天的活动完全按照在校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来安排。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学生角色体验、家校交流、家庭教育交流。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辛苦的,通过角色转换,家长体验学生的角色,能够亲身体会学生的辛苦,缓和与学生的矛盾,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为此,学校力求使家长体验到真实的学生生活。

第一,成立班级。家长自愿报名参加,班级人数40人左右,与学生班级的人数相当。安排班主任老师,通过选举成立班委会,由正副班长、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和各科课代表组成。班委会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一天的班级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确定作息时间。作息时间与学生完全一致。早7:00到校,7:00—7:30早自习,7:40—8:20第一节课,8:30—9:10第二节课,9:10—9:15眼操,9:25—10:05第三节课,10:10—10:30间操,10:30—11:10第四节课,11:20—12:00第五节课,12:00—13:30参加中午社团活动,13:30—13:45午检,13:45—14:25第六节课,14:25—14:45大课间活动,14:45—15:25第七节课,15:35—16:15第八节课,16:25—17:00第九节课,17:00退校。

第三,安排课程。课程安排尽量和学生保持一致,但又考虑到家长的实际接受能力,课程大都是人文和艺术学科: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心理和社团活动。这些课程也体现了学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既有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等必修课,又有音乐、美术、心理等选修课,还有社团活动。

第四,提出课堂要求。课堂要求也尽力和学生一致,上课铃响时家长要在座位上坐好,准备好本节课需要的学习材料和笔记。上课教师要组织教学,家长学员要起立问好,课堂上有讨论互动、回答问题等环节,还要完成课后作业。

三、活动中的家校交流

家长深入校园,亲身体验学生的生活,与老师和学校密切接触,能够全面充分地了解老师和学校。通过交流沟通,家长和教师能够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的合力。为此,活动中我们尽力创造条件,让家长和老师充分交流。在活动安排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泛收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安排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与家长交流座谈。双方畅所欲言,话题广泛,大到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如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小到学生在校生活的细节,如寝室的保暖、食堂饭菜的多样化等问题。

第二,创造条件尽量让家长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如安排家长参观校园,在学生食堂排队就餐,和学生一起做广播体操,和学生一起参加社团活动,部分课堂安排家长和学生一起上课,等等。

第三,上课教师的安排尽量体现学校日常教学的常态。上课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层次多样,老中青三代教师都有。学校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这项活动,教师就开始精心备课。教师和善的态度、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都深深的影响着家长。

下面的语文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认真、家长的投入,真实的课堂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戴望舒的《雨巷》家长体验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导入)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和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用语言准确、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走近一个丁香般结着愁怨,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共同欣赏这首《雨巷》。谁来读一下这首诗?

家长:(配乐朗诵)

教师: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家长: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但这首诗很美,不是只有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教师:请大家找出本诗的意象。

家长:(纷纷举手)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教师:(解析意象)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教师: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家长:《白蛇传》。

教师: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不知不觉中,油纸伞已具有了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也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雨巷中,跟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这就平添了一份凄清的意境。

教师: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还来源于“丁香”。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是什么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诗人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哪些文学作品里还选用过丁香的形象?

家长: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形状像结,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教师:再说“春雨”。回忆一下,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家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教师:春雨是一个惹人闲愁的经典意象。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致——像一幅微微泛黄的水墨画,在无边丝雨之中,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从雨巷中袅袅走来,载一怀愁绪,携一缕幽香。

四、活动中的家庭交流

学校和学校之间经常有协作校、联合体、互访等形式多样的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家庭教育缺少这样的交流,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把家长组织起来,进行家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好家长的教育资源,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形成教育的合力。为此,学校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学员的选择在性别、职业、学识等方面应是多元的,这样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

第二,至少安排一次家庭教育方面话题的讨论,如“周末如何陪伴并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等。

第三,特意安排1~2名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做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如“我们今天如何做家长”“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疏导”等。

第四,虽然活动只有一天时间,但从此后家校之间、家长之间的联系要建立起来。比如在这次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家长文体团”,与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开幕式、艺术节、话剧义演、阳光助学等活动;成立了“家长职业联盟”,经常邀请家长到班级和学校做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

通过开展家长“校园一日”学生生活体验活动,理顺了家长与学生、家长和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的关系,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教育的合力,收获的是家长,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家长们纷纷表示感谢。一位家长在课后写道:“这九节课听下来,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很充实,很快乐。感谢各科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专门为我们备课,感谢校领导为我们安排这么有意义的一天,让我们停下脚步,重温学生时代的幸福。作为家长,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学无止境,家长更需要与孩子并肩行走,结伴同行。”

(作者单位: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雨巷丁香家校
永远的丁香
丁香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戴望舒《雨巷》(节选)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丁香本马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读写:让学生行走在“雨巷”中——基于戴望舒《雨巷》的情境读写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