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文化的思辨价值与教育意义

2017-03-11 15:48刘立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当官孔子价值观

刘立煌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403)

1 前言

1.1 富贵文化的定义和影响

富贵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富贵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有关富与贵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的总称。富贵文化在中华大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包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看待富与贵的理念,如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包含对待富与贵的行为,如包拯的“不持一砚归”;还包含了众多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富贵观的代表人物,如坚拒“遗爱碑”的宋璟,把公益当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当官不求名,不求利,一心只求利民,利社会的孔繁森等。古代人对“马上封侯”等画作的热爱,现代人对考公务员的热衷以及古往今来民众对象征着富贵的牡丹的热爱,无不体现着富贵文化对经济、社会活动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1.2 当前有关富与贵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政策让一批人率先走向了富裕,无形中也拉大了中国的贫富差距。如何协调好先富者与待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先富者摆脱富而不贵的尴尬境地,指引待富者继续走“义而富”的道路,就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手段的运用,更需要向传统文化借力。富贵文化对富与贵辩证关系的论证就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文化基础。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燃了部分官员的贪欲,为权力寻租带来了市场。有的官员们忘了自己为民服务的初心,仗着自己“贵”为官身,行与“真贵”相悖之事,损害了党和国家形象,也给民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 思辨价值

2.1 富与贵之辩

富贵文化中的“富”指的是物质财富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态度。富贵文化中的“贵”指的是对崇高价值的追求,如果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富与贵之间的关系的呢?

2.1.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足食”和“富而后教”等观点。他认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富足。西汉时期,司马迁就富与贵的关系问题给出了如下论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史记·货殖列传》”。他提出的荣辱和理义就属于孔子所说的“贵”的范围,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这一上层建筑必须要以“衣食足”和“仓廪实”为基础,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1.2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如果非要在“富”与“贵”之间做选择,古代很多思想家都主张舍“富”而取“贵”,认为因为“富”而舍弃“义”是大不智。孔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三点论述:(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可见,孔子认为“贵”比“富”更重要。三国时期的思想家曹操也持同样观点。他说:“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前半句所表达的重要意思就是不能因为物质利益损害自己的名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富贵文化强调“富”是“贵”的前提,主张义而富,富必仁。

2.2 官与贵之辩

“官”指的是官员的身份,它与“贵”既紧密相联又互有区别。古代思想家的论述告诉了我们两者之间具有以下关系。

2.2.1 手段与目的关系

在古代思想家看来,“贵”确实与“官”的身份有一定的联系。所谓的“达官贵人”指的就是“贵”与官家身份相关联。但这绝对不是说当了官就追求到了贵,就可高人一等,更不是说当了官就可肆意享受。庄子曾说:“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恶美.”这就是说虽然作为天子身份尊贵,但这种贵如果与“善行”相比就算不了什么,“贵”主要还是表现为行为的“善美”。“官”只是手段,追求的目标是“济天下”这一“大贵”。先贤们其实是主张借助官身更好地去求“济天下”的“大贵”。“达则兼济天下”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官的追求。古代知识分子未当官时的“善其身”是为了磨砺己身,为当官打基础,而当官又是为了服务于天下民众。可见,“官”是手段,而“贵”是目的。

2.2.2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官”和“贵”其实就是“何为贵”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和主要方面,单纯求官而不求贵其实就是在舍本求末。曹操就坚决反对“以位亏德”。在他看来,为了官位而损及自己的德行是应该舍弃的行为。来自戏剧的俗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体现了为官者面对“官”和“贵”的选择时的取舍之道:既然当了官,有了桥梁就一定要履行为民做主的责任与义务,否则就是做了错事,还不如回乡务农。可见“真贵”不是单指当官,而是指借当官这一途径实现“经世”的伟大抱负,踏踏实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工作。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当官为工作稳定、为体面和权力而不为民的官员,还存在一些以当官求富,进行权钱交易的腐败官员。他们的行为背离了“贵”就是“行善”这一最高追求,完全与富贵文化的主张背道而驰,其实质就是在 “行恶”,因而是完全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富贵文化强调“官”是“贵”的手段,主张官而贵,官必贵。

2.3 富贵文化的核心

富贵论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推陈出新和身体力行,形成了一种独具意义的富贵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十分深远。继诸子百家之后,汉代董仲舒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主张和司马迁的富民论推动了富贵文化的发展。魏晋时期的曹操和陶渊明以自身言行践行着自己的富贵主张。南北朝的士族文化一方面扩大了富贵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给富贵文化带来了奢侈享受、剥削掠夺和等级森严的副产物。

以上所述表明富贵文化中确实有一些糟粕,但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纵观历代先贤的富贵主张,我们不难发现,富的落脚点是贵,而贵的侧重点不是官而是个人(包括官)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即个人的仁、义、礼、智、信和官的“经世济民”。用一句话说就是“义而富,富而仁,富必贵,官必贵”。所以说,富贵文化的核心是“责”,富贵文化是一种引导和规范个人责任的文化。

3 教育意义

富贵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又是古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重叠之处。以“责”为核心的富贵文化对青少年迷失,富人富而不贵,官员官而不贵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熏陶人,教育人,引导人们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正确的富贵观还可以指引人,引导人们做出“善美”的选择。它的教育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

近年来,富二代们飙豪车,玩海天盛宴的事情时常见诸报端,引起了很多民众的不满。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不知贵为何物的思想认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农二代,工二代们面对生活压力不知积极进取,反而处于一种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不愿做的状态,饱受“丧文化”侵蚀。我们急需一种文化来给这批先富者和待富者注入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富贵文化是挑战这一重担的有力武器。首先,富贵文化主张积极追求物质财富,为个人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国家富强打下经济基础。例如说,孔子虽然也有安贫乐道的志趣,但他更主张个人可以积极追求财富。如果我们能把以孔子为代表的众多先贤的故事讲出来,把他们的主张说出来,以这些故事和主张替代一些消极的、负面的读物,那么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必会得到改观,暂时的贫穷和困难就不会击溃他们向上的信心。其次,富贵文化主张富了之后要积极求贵,提倡“兼济天下”。这就是在教育富人和富二代们不能醉生梦死,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服务于更多的民众。

3.2 培养社会责任感

富贵文化强调“义富”,主张“富而仁”、“富而贵”、“官必贵”。这就是古人的富贵观。这种富贵观就是在告诉待富者有遵纪守法的义务,告诉先富者有回馈社会的义务,告诉官员有服务民众的义务。从富贵文化提炼出来的富贵观可以在社会上营造出“求义富,求富仁,求善美”的良好氛围。具体说来,古人以之为贵的一些主张可以让人们明白自身肩负以下责任:(1)贵义、贵德的主张可以教育人们信守承诺,重视德行、注重操守,远离见利忘义。“义”是古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行为符合“义”是先贤的最高追求。故而墨子才会说:“万事莫贵于义”。先贤老子曾提出“不贵难得之货”。这种“不贵”也反映了对诚信的重视。贵义、贵德体现了古人的价值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敬重和推崇。背信弃义则是古人眼中的“溃”。贵义、贵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2)以“礼”为贵的主张可以让先富者明白自身的义务。古人认为“礼”就是行为符合 “义”。在孔子看来,富人即便是做到了“富而无骄”也不如“富而好礼”。先富起来的人不骄傲不算什么,懂得 “好礼”的社会责任才值得称颂。

3.3 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些主张可以借助富贵文化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培养思想合格的人才的目标。如前所述,富贵文化中 “义”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诚信密切相关;“礼”的主张与文明高度重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敬业也有一定的联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部分内容的深入阐释和论证完全可以借助富贵文化来进行。除了用来阐释诚信、文明、敬业外,富贵文化还可用于阐释和谐和友爱。

4 结语

富贵文化承载着古人的富贵价值观。正确的富贵价值观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富强崛起和文明崛起。富贵文化能指引待富者崇尚勤劳致富,克己自律、勤修美德,最终实现“富”、“贵”双修;能指引青少年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发现人生的意义,远离“丧文化”;能引导先富者乐于公益慈善,感恩社会,反哺社会;能引导官员们树立责任意识,廉洁奉公,服务民众。富贵文化和富贵价值观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最容易为民众所理解和喜闻乐见,因而也最能满足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开发富贵文化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富贵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富贵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就是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土壤施肥、浇水,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机和活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富贵文化的重新开发,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根发芽,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崛起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现实。

[1]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李畅然.清代《孟子》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中华,张文定.论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吕希晨.中国现代文化哲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5]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钱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当官孔子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敬 佛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当官的“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