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风筝文化的教育功能分析

2017-03-11 16:19李圣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阳江风筝文化

李圣博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 529566)

阳江历史悠久,据“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秦汉以后各朝各代都在阳江地区设置了不同的行政机构,促进了阳江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为阳江风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1988年2月10日,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新建为阳江市,属地级市建制。由此可见,阳江早在秦朝便存在,悠久的历史自然赋予了阳江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这也为阳江风筝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阳江风筝的起源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阳江风筝以其独特的题材、绘画、造型以及制作技巧,巧妙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承载广大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成为阳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有潍坊,南有阳江”,阳江风筝能够成为中国南方风筝的一个著名流派并不是偶然,这离不开阳江悠久的历史、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

经过多方历史考究,风筝起源于中国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就风筝最初如何起源这一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相关学者提出风筝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为墨子所发明。提出佐证史料为《韩非子·外储左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①以及《列子》 “夫输班之云梯,墨翟之木鸢,自谓能之极也。”另有研究者提出风筝源于汉代,为汉将军韩信所发明。提出史料为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元·卷八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做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之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惜传如此,理或然也。”近代体育教育家王健吾先生在《风筝谱》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其考证提出风筝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其曾著《风筝谱》“此物在最先当名为纸鸢,其创制犹远在梁武帝时。”

以上是三种关于风筝起源不同的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风筝产生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的军事需要。阳江风筝起源与哪一种说法的关系最为紧密呢?那么阳江风筝是怎么样产生的?

事实上,阳江风筝的起源离不开岭南巾帼英雄冼太夫人,从冼太夫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冼太夫人相关的史料来看,阳江的风筝起源应该受南北朝影响为最大,即是说与王健吾先生提出来的风筝起源观点关系最为紧密。《南史.侯景传》有记载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简文帝放风筝求援军。也正是在南梁侯景之乱时,冼太夫人曾率兵击破高州刺史李迁仕,并与都督陈霸先联合。可能是受到风筝在战争中所展示出军事价值的影响,平定战乱后,冼太夫人将风筝的技艺带回阳江,用于军事需要。根据民间传说,相传冼夫人在阳江之时,曾被叛军围攻城池,为及时进行军事情报的传递获得援兵增援,冼太夫人研制出了风筝(古代也称纸鹞)。围城之危被顺利解除之后,百姓为纪念冼太夫人的英勇事迹,开创了放鹞的活动习俗。可见,阳江风筝的起源也主要是用于军事的需要,用来传递信息。

二、阳江风筝文化的内涵

中国风筝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在此基础上造就出不同种类的风筝,不同类别的风筝在文化的表现上除了有文化共性之外,还有着各自的文化特性,特性的文化元素离不开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阳江的风筝文化之所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阳江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风筝的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何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到风筝之上放飞于天空之中,风筝制作者在主题选择、造型设计以及装饰色彩中进行充分的发挥,并结合谐音、象征、拟人等手法进行意图的传达。

阳江风筝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造型塑造上均习惯于表达福、禄、寿、喜、财这五大主题。《尚书》记载“福有五种,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介,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名。”②中国民间也有“人臻五福,事求吉祥”的说法。阳江风筝种类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动物和植物。动物类的风筝主要有龙、凤凰、鱼、蝴蝶和崖鹰等等,植物类的主要有灵芝、莲花、牡丹、石榴、双桃等。阳江风筝无论选取动物类图案还是植物类图案,都是由自然界实在物经过艺术加工而成,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人们审美理想和艺术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象征。阳江风筝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自然的征服

阳江地处粤西之要冲,紧临珠江三角洲,依山傍海,自古以来的人们主要靠农业和渔业为生。一旦发生诸如狂风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人类在自然无穷的力量面前显得格外渺小,由此人类萌生了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于是进行梦想寄托物的寻找,风筝成为重要的载体之一。阳江风筝的创作中也蕴含了这一丰富文化思想,该地区的风筝装饰图案以吉祥幸福为主题,在题材选择上都体现出一种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龙风筝。龙,自古以来就是祥瑞的征兆。龙风筝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易经》中也有:“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③的记载,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又如崖鹰风筝,造型惟妙惟肖,放飞在空中上下翻腾,左右盘旋,体现一种英勇顽强的精神面貌。而鱼类型风筝是充实富贵的象征,鱼谐音余,表示连年有余,同时鱼也是顽强旺盛生命力表现。

(二)对心灵的塑造

伦理性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要而又显著的一个特征,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对民众也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其“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万籍同功。”④与其他教化手段相比,艺术的教化更容易让人接受,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些观念。风筝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其也承载着一定的教化意义,风筝创作者在进行风筝的创作时通常借助历史典故、戏曲人物或者神化传说等进行创作发挥。

例如最具阳江特色的灵芝风筝,题材取于民间故事《白蛇传》的白娘子盗灵芝草救许仙的故事,讲述了白娘子为了追求生活的理想,通过自身的才干和努力来实现爱情,该风筝造型生动且寓意深刻。此外,阳江代表性风筝还有“莲花荷叶”、“宝鸭穿莲”等,均传递出祥和平安、祈子延寿、富贵康宁等人生理想。

(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阳江人一直以来视风筝为吉祥物,是幸福、吉祥、美满的象征。既没有让风筝远远飘去的“放灾”、“放郁”的习俗,也没有把风筝象征灾难的民俗心理。如阳江的“凤凰风筝”是象征凤凰现世,天下太平祥瑞;“双凤朝牡丹风筝”象征吉祥如意,富贵殷实。此外还有求福的风筝有“福寿双全”、“六福宫灯风筝”等。人们将对吉祥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借助形态万千的风筝进行表达,在传递美好愿望的同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启示。

总之,阳江风筝造型中对于各种动物以及植物类图案的创作,一般习惯于选择写实或夸张手法进行吉祥安康幸福美好主题的创作,充分传递出阳江人民质朴、率真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赋予阳江风筝活泼的生活气息。

三、阳江风筝文化的教育功能分析

(一)审美的教育

风筝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品, 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风筝的题材、彩绘,造型和放飞等方面的艺术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对美的欣赏。阳江风筝对美的表达主要通过风筝造型、风筝音律、风筝彩绘等方面进行传达。具有较高审美标准的阳江风筝,一般表现为造型上骨架对称,精巧坚牢; 比例上造型协调,交接严密而又美观。

阳江风筝音律美的典型代表为灵芝风筝上。灵芝风筝顶设一架藤弓,迎风会发出“嗡嗡”的响声,并能随风的方向和飞翔的速度而不同,犹如一曲空中交响乐,与天地融为一体,实为天籁之音。

彩绘美主要是强调色彩协调统一,力求鲜明夺目。在阳江风筝中,红、黄、绿是运用最广的三种颜色,而且这三种色彩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具有深厚的吉祥寓意。如凤凰风筝将红、黄、绿色彩搭配恰到好处又体现出一种对比调和之美,使人感到融合协调,使整体具有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

风筝装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风筝作为一种集造型、题材与彩绘于一体的文化载体,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阳江风筝由于在进行造型的创作设计时习惯于从动植物、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进行创作挖据,同时结合文学创作中所常用的双关、比拟、谐音、象征等手法进行创作表达,创作出很多经典造型的风筝。如“双凤朝牡丹”风筝,造型为一对凤凰朝着牡丹比翼双飞,蕴含着向往美好生活的寓意。“双鲤鱼”风筝,双鲤鱼典故最早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鱼与余同音,自古就有年年有余的说法。“双鲤鱼”风筝一方面表达了一种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人生期望的寄托,寓意生命繁衍和生活的富足安康。

(三)行为规范的教导

中国传统注重“礼教文化”。礼教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筝也必然凝结中国传统的礼教文化。风筝所起到的规范功能指的是制作风筝以及放风筝的活动在民俗文化中的规制及模塑作用。在进行风筝的创作时,风筝制作者可以将各种思想理性融入到风筝之中,寓教于乐。从而对人们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在阳江风筝扎制中,不管是动物类,还是植物类风筝都非常讲究对称,前后平衡。比如“福寿双钱风筝”、“双鲤鱼风筝”和“双凤朝牡丹风筝”等等。这种平衡对称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风筝在高空中才能受力均衡,能飞得高、飞得稳。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尚中”思想的传达,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以及“中庸”之道。“尚中”文化在传统艺术中一般创作表现为平衡对称、不偏不倚。

除此之外,整齐一律也是阳江风筝造型的重要特征,“龙风筝”及“百足风筝”为此类造型的翘楚,此类风筝造型一般为串类,构思源于社会群体,表达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间的融合。

四、小结

阳江风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同时又是地方文化特质的反映,并且通过生活场景、神话传说、物产资源等题材表达了民间的吉祥观念和精神向往。

风筝文化是一种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文化及教育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进行风筝传统文化的发展弘扬,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以及文化教育意义。本文尝试将阳江风筝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研究,为阳江风筝的发生、发展、文化解析,开拓了新的视野,为进进一步实现对阳江风筝文化开发提供了创新的可能。

注释:

①韩非子著.韩非子·外储左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50.

②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97.

③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2.

④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

[1]冯峥.云上精灵—阳江风筝[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张万星.“阳江风筝”考[J].岭南文史,2006;(2)54-57.[3]鞠盈盈.潍坊风筝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4]王萍.风筝文化的审美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5]张文明.壮锦纹饰的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阳江风筝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风筝
谁远谁近?
学做风筝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