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观察及与多项因子水平相关性研究

2017-03-13 10:27薛建波仝建军霍江波
河北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息肉内镜离子

薛建波, 陈 娟, 仝建军, 霍江波, 罗 俊

(1.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消化科, 北京 大兴区 102600 2.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科, 四川 成 都 610072)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观察及与多项因子水平相关性研究

薛建波1, 陈 娟1, 仝建军1, 霍江波1, 罗 俊2

(1.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消化科, 北京 大兴区 102600 2.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科, 四川 成 都 61007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息肉患者74例,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指导、入院常规检查、饮食调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治疗和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高频电切术,试验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2组术后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以及胃粘膜保护剂,连续用药14d。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前后PGⅡ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PGI、PGR、G-1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后PGI、PGR、G-17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此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蛋白酶水平提高患者血清胃泌素-17,且此治疗方式安全性较高。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 胃息肉; 临床疗效

目前有研究表明胃黏膜病变和严重程度可由PGⅠ、PGⅡ、PGR(PGⅠ与PGⅡ的比值)及G-17的变化反映出来,测血清中G-17、PG含量及PGR的变化对胃部疾病诊断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以74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PGⅠ、PGⅡ、PGR(PGⅠ与PGⅡ的比值)及G-17水平数据显示,上述试验为今后临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息肉患者74例,男33例,女41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2.57±5.48)岁,其中单发息肉51例,多发息肉23例,共131枚息肉。其中发生部位以胃窦为常见部位,其次为胃体以及胃底;息肉1. 0cm以下102枚,息肉1.0cm以上29枚(包括中亚蒂息肉与细蒂息肉);本次研究采用数字分配,对选取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共计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4.02 ±5.58)岁;对照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0.47±5.77)岁。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纳入标准:①纳入患者胃粘膜正常,对胃内检查不影响;②对纳入患者胃内进行观察;③经病理检查分析确诊患者为胃息肉,通过电凝切除及病理活检进行;患者可出现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纳差、呕血以及黑便等;④年龄>16岁,均为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哺乳或妊娠期妇女,血液系统疾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脑血管疾病;③患者意识模糊、恶性肿瘤及患有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1.4 方 法

1.4.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入院常规检查、饮食调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治疗,患者术前均禁食禁水12h,术前30分给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江苏华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835)10mg肌肉注射,并口服盐酸丁卡因胶浆1 支(北京医药公司,国药准字H61022993),对照组给予高频电切术,使用圈套器电凝电切,插入圈套器,对患者体位和导管进行调整,伸出钢丝圈套采用顺套或迭套法套住息肉的蒂部,再进行收紧,蒂部呈暗红色,脚踩电凝开关,电流指数选择3~4档,时间2~3s,蒂部呈乳白色凝固再踩电切开关,圈组织变为浅褐色,出现烟雾逸出即出现息肉脱落。试验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结合常规内镜检查。准备好检测仪器,调试电凝功率调为60w,氩气控制流量控制为2L/min,电场强度5000v/m2,使用前常规调试并进行体外试验,使用德国ERBE氩离子凝固器APC300在电子胃肠镜直视进镜观察病灶,医师视息肉大小、形状、数量选择不同处理方法,先摘除小息肉,在电凝切除大息肉,氩离子凝固导管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上方约0.3~0. 4cm,每次1~3s的时间多次治疗,至病灶表面泛白,泛黄或黝黑,周围组织可能发生肿胀。术中要及时抽吸腔内气体,减少患者腹部胀气。2组术后均禁食观察24h,部分患者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奥美拉唑美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93) 20mg口服,一日1次;口服胃粘膜保护剂,铝镁加混悬液(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322) 15mL每次口服,每日3次,上述药物2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4d,不能剧烈运动。

1.4.2 观察指标: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4d的总有效率。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痊愈后患者身体无出现呕吐、腹疼、腹胀等症状,经胃镜检查发现,患者息肉消失;显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胃镜检查息肉缩小70%以上;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胃镜检查息肉缩小30~69%;无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胃镜检查息肉无缩小或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患者例数]×100%。

1.4.3 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的检测数据,抽取3mL送置检验科进行离心10min,对患者血清胃泌素-17 及PGⅠ、PGⅡ水平的相关统计,对 PGⅠ/PGⅡ(PGR)数据进行计算。

1.5 统计方法:本次全文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进行显示,t检验计数资料与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对比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GⅠ/PGⅡ(PGR))。详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数据显示[n(%)]

2.2 PGⅠ/PGⅡ与血清胃泌素-17的数据对比分析: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PGI、PGR、G-17的水平,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两组患者PGⅡ水平治疗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患者治疗后PGI、PGR、G-17相关水平显示,两组数据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对比发现,试验组相关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患者比较G-17与胃蛋白酶原水的数据分析(s))

表2 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患者比较G-17与胃蛋白酶原水的数据分析(s))

注:上述数据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治疗前分析,#P<0.05

组别 时间 PGI(μg/L) PGⅡ(μg/L) PGR G-17(pg/mL)实验组 治疗前 71.75±7.44 15.47±1.61 5.04±0.57 7.47±0.82治疗后 132.14±14.05∗# 15.47±1.45 7.94±0.82∗# 13.58±1.39∗#对照组 治疗前 72.54±7.93 14.58±1.59 5.07±0.3 7.55±0.80治疗后 101.47±10.92∗ 15.04±1.63 6.00±0.65∗ 9.79±1.16∗

2.3 安全性评价:试验组出现1例腹胀,1例腹痛,1例胸骨后和上腹部烧灼感,并发症发生率为8.11%(3/ 37),对照组出现2例溃疡样病变,2例胸骨后和上腹部烧灼感,1例出血,未发现穿孔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5/37),2组并发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胃息肉属于一种是由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存在人体中,据相关病理研究显示,胃息肉病理形态主要分为炎症与增生及瘤性等,不同症状病变,癌变类型也各不相同,部分患者患有腺瘤型息肉癌大发生率为1.6%~20%,属于发病较高的一种[1]。现代研究统计[2],胃镜检查中息肉大于2cm(尤其是广基息肉)癌变率高达30%~50%,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不断升高。文献关于胃息肉的分布有详细报道[3],以胃窦及幽门前区常见。一般认为,人群患胃息肉与遗传因素具有紧密联系,此外饮食不当、烟酒等不良嗜好等诱发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出现息肉后,常伴有炎性反应,病变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诱发出血以及癌前病变等[4]。因此,当检测到胃息肉时应及时切除。在胃息肉的诊断领域,一般采用内镜检查,可直接显示患者胃内具体情况与血清水平,临床对腺体开口形态及黏膜结构均以病灶凹凸变化进行确诊,临床中采用此方法不仅可减少诊断时间,且对患者病情可更加深入了解,可提高治疗后内镜有无病变的识别性,辨别息肉及微小癌,提高日常诊治效果。临床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高频电切以及射频治疗均为较成熟的治疗手段,多根据胃息肉的数量、形态、大小以及患者的自身情况,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此外,对于胃息肉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及随访是控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频电切除息肉是由60年代即开始应用的治疗胃息肉技术,临床得到普及,使用技术成熟,同时具有总体安全性好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近年来对本治疗手段切除后消化道息肉患者的随访结果众说不一,部分患者再次出现息肉及息肉癌变,复发率较高。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利用高频电流以及单极的技术,通过电离的有导电性的氩气,即氩离子体,对需要治疗的组织进行引导并产生凝固效应。内镜下应用本技术具有凝固深度的自限性的优点,使穿孔的发生率降低,此外氩离子束能够自动导向,对病灶进行治疗,与氩气流的方向以及喷头所指方向不相关,能够进行轴向、侧向以及自行逆向凝固,至病灶的各个部位,对消化道息肉以及出血病灶的处理较为轻松自如。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实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研究发现,PGⅠ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当胃息肉出现病变时随着机体胃体腺以及胃底腺量降低PGⅠ分泌量减少,因此数据显示,PGR降低的原因是因分泌水平失衡,PGⅡ细胞分布广泛所导致的。曾有研究显示,由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随着机体腺体的萎缩数量增多,主细胞的减少,PGⅠ以及PGR呈进行性下降。因此,胃蛋白酶原以及PGR可以筛查胃癌高危人群,是一种可靠的早期胃癌检测方法,部分患者随着时间增加,患者病情也会加重,患者体内G细胞逐渐下降,G-17甚至腺体导致其相关水平也随之下降。G-17作为G细胞标志物,同时作为筛查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指标。我们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G-17、PGI、PGR相关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数据显示,试验组患者血清G-17、PGI、PG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治疗胃息肉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清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水平,缓解胃粘膜萎缩。

[1] 王克号,曲伟,等.长期氩等离子体凝固(APC)内镜治疗对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J].中华医学杂志,2013,35 (6):456~458.

[2] Baretta G A P,Alhinho H C A W,Matias J E F,et al.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of gastrojejunal anastomosis for weight regain after gastric bypass[J].Obesity surgery,2015,25 (1):72~79.

[3] Manner H,Neugebauer A,Scharpf M,et al.The tissue effect of argon-plasma coagulation with prior submucosal injection(Hybrid-APC)versus standard APC:A randomized ex-vivo study[J].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2014,2(5):383~390.

[4] 米勒,贝林格.良性支气管肿瘤血浆凝血和电研究[J].支气管病及介入肺脏病学杂志,2013,20(1):38~40.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1.046

1006-6233(2017)01-0138-04

四川省12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20086)

猜你喜欢
息肉内镜离子
眼内镜的噱头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