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2017-03-13 10:27杨春利聂洪杰郝志林王龙飞陈奇宏
河北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控制性控制组手术过程

杨春利, 聂洪杰, 王 樱, 郝志林, 王 东, 王龙飞, 陈奇宏

(河北省涿州市医院麻醉科, 河北 涿州 072750)

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杨春利, 聂洪杰, 王 樱, 郝志林, 王 东, 王龙飞, 陈奇宏

(河北省涿州市医院麻醉科, 河北 涿州 072750)

目的:对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颅内血管瘤接受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对2008年至今在本院进行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9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及手术情况及手术麻醉深度资料,在手术后不同时间段内检测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血压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该组患者作为控制组,同时选取本院未进行控制性降压技术的颅内动脉血管瘤介入手术患者90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优势性。结果: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方案比较不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手术过程控制组的出血量、血压平稳性评分、通气评分、氧合评分、术中用药剂量等内容均优越于对照组,其中出血量、血压稳定性评分、术中用药剂量控制组对比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显著性,在术后对两组患者检测平均动脉压、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血压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因素数据,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数据资料均满足差异显著性,对比治疗后效果控制组均优越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资料比对满足P<0.05。结论: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中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量,降低麻醉药剂量,减少对大脑损伤,不会对脑部产生损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介入手术; 颅内血管瘤; 控制性降压

本院针对于2008年至今在本院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的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性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08年至今在本院进行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9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所有控制组患者均在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作为手术保障手段;同时选取症状和临床指标并无太大差异,但不进行控制性降压手段的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CT诊断确诊为颅内血管瘤,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对分析结果不存在特异性差别,且本研究样本中不存在手术失败或死亡案例,具有比对意义。

1.2 研究方法:对于控制组和对照组各90例患者均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禁食12h,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其中控制组给予静脉泵入尼莫地平。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心电、脉搏、氧合通气情况、动脉压、血液流变学、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内容进行监测。静脉开放后快速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用药采用咪唑安定0.06~0.1mg/kg,芬太尼3~4ug/kg,异丙酚1.5~2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FiO2=100%),同时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持续吸入七氟醚复合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维持麻醉,每小时给予维库溴铵0.05mg/kg。根据术中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七氟醚和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剂量。调整尼莫地平2~5ug/kg.min持续泵入,维持血压在 100/60~110/ 70mmHg范围内,若血压仍过高达不到理想范围可以给予硝普钠或硝酸甘油辅助降压[4]。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监控患者术中出血量、血压等手术一般资料,并且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观察,分析其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创伤等相关指标观察。

1.3 统计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类别资料及手术麻醉深度资料,在手术后不同时间段内检测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血压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资料内容,通过分析患者手术中和手术后的资料总结控制性降压技术应用于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5]。

1.4 统计学方法:对于所取得的研究数据资料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数据经t检验,计量数据经χ2检验,均以P<0.05具有差异的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照组和控制组患者资料情况比对:对照组和控制组患者资料情况比对结果发现,所有患者情况对比不存在特殊性区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控制组患者资料情况比对

2.2 对照组和控制组手术过程情况资料比对分析:手术过程中对照组和控制组患者手术情况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组患者出血量、血压平稳性评分、通气评分、氧合评分、术中用药剂量等内容均优越于对照组,且出血量、血压稳定性评分、术中用药剂量、七氟醚使用剂量控制组对比对照组,组间比较满足差异显著性,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控制组手术过程情况资料比对分析

2.3 对照组和控制组患者术后临床相关性因素检测结果对比:术后对对照组和控制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血压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方面进行临床检测发现,两组患者对比治疗前均满足差异显著性,但治疗后控制组患者检查结果均优越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比较均满足P<0.05,具有差异显著性,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控制组患者术后临床相关性因素检测结果对比

3 讨 论

针对颅内血管瘤的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发现,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血压控制、出血量控制、脑组织的保护等方面均对手术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性,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颅内血管瘤患者手术体征的平稳程度,直接决定着其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随着控制性降压技术在诸多需要控制血压、出血量手术治疗方案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后,有学者提出控制降压技术可以在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方案中作为减少吸入麻醉诱导剂剂量、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身体指征等方面可以作为一种非常有应用意义的方案在该类介入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通过本院进行的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意义。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选取的患者手术资料类别在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发现,并不存在特殊性区别,而且决定颅内血管瘤介入手术类型的主要根据其颅内血管瘤位置和具体情况进行制定,所以在其类型情况上对于介入手术本身的治疗效果和观察对比并不存在影响性作用。但是在回顾性分析控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介入手术过程资料结果分析对比表明,控制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其出血量、血压平稳性评分、通气评分、氧合评分、术中用药剂量、七氟醚使用剂量等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优越性,其中以出血量、血压稳定性评分、术中用药剂量、七氟醚使用剂量等因素对比对照组存在差异的显著性,具有十分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对于手术创伤和副作用在的共同认知中认为:出血量少、血压稳定、术中紧急情况用药剂量减少以及麻醉药物剂量减少均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果和降低手术带来的医源性创伤等副作用情况。在本研究过程中观察发现:控制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表现确实明显优越于对照组。在术后对患者的相关性临床指标进行观测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对比均有良好好转,且数据资料比较存在差异显著性,P的取值分别为控制组患者对比P=0.021;对照组患者对比P=0.028;说明针对颅内血管瘤手术过程中,无论是否使用控制性降压技术,介入手术治疗方案对于颅内血管瘤均有十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控制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控制组好转情况要优越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组间对比各项比较均满足差异显著性。

[1] 梁爱军.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2 (15):515~516.

[2] 聂中.三维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颅内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7(10):851~852.

[3] 张乐乐,方剑乔,邵晓梅,等.TEAS复合药物全麻对控制性降压至60%基础MAP水平时的胃动力变化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2):235~236.

[4] 邵晓梅,方剑乔,周传龙,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丘脑局部血流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6(8):286~287.

[5] 秦钟,许波,王志萍.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121~1122.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1.055

1006-6233(2017)01-0163-03

河北省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编号:15ZF019)

猜你喜欢
控制性控制组手术过程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给商品起名字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保留远近双蒂皮瓣削薄术治疗手足部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临床观察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肝破裂的临床效果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