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仁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7-03-22 22:48景亦婷
祖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论语

摘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精深广博的思想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其中的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是我们修身养性的价值追求,也是做人处事应该遵循的原则。孔圣人的仁礼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在社会、职业和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选择,对当代社会也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关键词:仁礼思想 当代启示 论语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旗帜的指导下,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着。但这些高速發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遵循公共法则等等。关于这些道德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论述,《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总集,也是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主要体现。《论语》中所论述的关于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它所论述的做人道理、教育思想、社会理念已代代相传,长期浸透在社会体制、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它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仁的基本内涵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学术界的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仁在《论语》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书中共出现109次,一般将仁的内涵概括为:仁是人们做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即仁者爱人,仁者安仁,观过知仁。

首先,孝悌是仁。《论语》一书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兄长;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因此孝悌是仁的根本。曾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并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创作了《孝经》,最终孝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家庭美德。

其次,爱人即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第十二》)。这里的爱人跟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墨子的兼爱理论指的是要无差别地去爱天下所有人,即博爱的情怀。而孔子的爱人指的是关照天下的所有人,把正直的、忠诚的、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人都放在合理的位置,不要让小人当道,最终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定舒适,使年幼的孩子们得到关怀照顾,使人与人之间得到相互信任,这样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再次,仁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仁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是一种宗教戒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道德典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得先帮助他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实际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行仁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碰见盲人过马路,帮扶一把;看见乞丐,能施舍一碗饭。做到这些基本的人性规范,那就可以称之为仁人了。

最后,能够做到恭宽信敏惠可称之为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十七》)仁者做到谦恭庄重,就不会受到侮辱,做到宽厚就能够获得众人的拥护,做到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做到勤敏就能够取得成功,做到慈惠就能更好地役使别人。因此,恭宽信敏惠是做人做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顾及天下老百姓安危、讲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事要考虑他人感受、待人要真诚仁厚的一种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普遍的道德理念。

二、礼的内涵与作用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礼是体现仁的载体。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第三》)。孔夫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仁心,那么学礼是没有用处的。故而得知,仁是礼的内在理念和内在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礼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规范和约束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总和。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按照礼来行事。不同的阶层或地域之间的礼是不同的。孔子认为,万物都应有自己要遵循的秩序,礼的作用就是让万物有秩序可循,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社会就会安宁祥和。因此,礼的归宿就是让社会有个安定的秩序,它是一种渗透在人们内心的自然而然的和谐。

礼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可以安邦兴国,小可以安身立命。首先,礼起润色的作用,是人们各种思想品德的调味剂。有了礼,各种善的理念才可以在人间传播。如果人只有智慧、恭敬、宽厚之心是不够的,还应加之于礼,就会达到尽善尽美。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第八》)。礼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评判恭、慎、勇、直等理念。其次,礼起到节制的作用。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第一》)一个人如果以礼为尺度恭敬对待他人,就可以远离耻辱。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握一定的分寸和尺度,不要肆意妄为,做伤害别人的事。节制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再次,礼是情感的纽带。跟别人相处,要恭敬有礼,把天下人都当成是自己的兄弟或亲人,用礼来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友爱。最后,礼是孝顺父母的保障。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孔子提倡亲人死后要厚葬,要守孝三年,这便是孝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因此,礼对治国安邦、安身立命之本。

三、仁礼思想的当代启示

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继承和发扬,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涤,不仅没有褪色,而且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对于孔子的仁礼思想的学习要慎重,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以照搬照抄,要选择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使孔子的仁礼思想服务于当代社会,指导人们的实践。

首先,要做到孝亲爱亲。孝敬父母是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故事,例如:二十四孝里的王祥卧冰求鲤、花木兰替父从军、沉香救母等故事,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发扬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变化,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也在不断异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父母因为子女的不赡养而与之对博公堂、兄弟之间因为赡养老人而变成陌生人、街头会有流离失所的孤寡老人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反思和思考。因此,不要认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同样父母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和照顾,让老人的晚年衣食无忧、精神饱满,这样才会形成敬老、爱老、尊老的良好风气。

其次,仁政兴邦。孔子认为,领导者的思想品德非常重要,领导者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有修养的君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第二》)有德之人就好像北斗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群星就会围绕在他的周围,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一定遵守基本规则,选拔有责任心、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干部。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第十二》)。领导干部要以德服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要带头执行,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洁身自好的形象,不骄奢淫逸、行贿受贿等。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赢得民心。

最后,诚信交往。孔子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定要遵循诚信原则。“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之根本,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让人放心,有一种安全感。它是一切道德行為和人们做人处事的前提条件,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近些年,人际交往失信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安全、老人跌倒不扶等等。因此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在法律上约束失信行为,为建设诚信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总之,孔子的仁礼思想从社会、家庭、人与人的关系出发来解决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其不懈的追求。孔子的思想和他本人的遭遇一样,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都想壮大自己的势力,因此他追求大同、仁政的思想得不到实现。在他辞世数百年后,他的思想被亚圣孟子所继承,尤其是秦汉大统一之后,儒学成为正统的思想,自此被历代君王所继承。孔子的仁礼思想不仅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国家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孔子的思想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张耀灿.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2006,(01).

[4]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05).

[5]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1,(02).

(作者简介:景亦婷,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