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实证分析

2017-03-22 11:14孙阳
祖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就业毕业生高校

孙阳

摘要:本文以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从高校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入职薪资、就业分布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数据的选择,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因素,得出一些浅论,并针对数据分析,给高校学生提出了几点意见来增加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 竞争压力

一、概述

本文是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在2015年6月对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的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基础开展的一系列分析,该研究于03年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去年是第七次,样本范围涉及了我国西部、东部、中部地区总共17个省份的28所高校,其中包括九所“985”、“211”重点高校,十所普通本科院校,五所高职院校,一所民办院校,三所独立学院,共回收了15421份有效的调查问卷。

1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49万人次;而与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相矛盾的是,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6.9%,为近年最低。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高校毕业生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用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来解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人数远远超过了市场上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人数。本文将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数据,从毕业选择、入职薪资、就业分布三个方面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二、从调查数据中得到的资料

(一)高校毕业生的毕业选择

根据参与调查的15年毕业生总体来看,“确定去向”的毕业生的落实率高达83.1%,这里的“确定去向”包括“已确定单位”的33.4%,“升学(国内)”的18.5%,“出国、出境”的5.8%,“自由职业”的4.7%,“自主创业”的4.6%,“其他灵活就业”的16.1%。

根据学校类型分析,落实率排名第一的是高职大专院校,是89.4%;第二是“985”、“211”重点院校;第三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而排在最后的是普通本科院校,仅为77.7%。

根据学校所在地分析,东部高校的落实率为85.9%,排名第一;第二是位于中部的高校;排在最后的是西部高校,落实率为78.4%

在“已确定单位”这一单项中,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的落实率最高,达55.8%,其次是博士毕业生,再之是专科生,最后是本科生,只有27.4%。

(二)高校毕业生的入职薪资

根据学校类型分析,排名第一的是毕业于“985”、“211”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起薪为5571元;第二的是普通本科院校,为3944元;第三的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为2993元;排在最后的是高职院校,仅2597元。

根据学历分析,博士毕业生起薪最高,为6753元;次之是硕士生,为6363元;然后是本科生,为4010元;最后是专科生,为2640元。

根据就业地区分析,选择京津沪为职业起点的毕业生起薪最高,为5449元;东部地区次之,为3401元;接着是中部地区,为2866元;最后是西部地区,为2680元。

(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

根据就业地区分析,排名第一的是东部地区,有46%的参与调查的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工作;第二的是中部地区,占比22.2%;第三的是西部地区,占比19.0%;最后的是京津沪,仅有12.8%的毕业生在该地区工作。

根据行业分析,位列高校毕业生就职行业前五的行业及比重如下:占比最高的是金融业,有15.2%的参与调查的毕业生选择该行业;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占比10.8%;制造业排名第三,占比10.3%;教育业排名第四,占比9.1%;建筑业排名第五,占比6.7%。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分析

(一)方向选择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5年毕业生“确定去向”的落实率为83.1%,虽然与往年相比有所增长,但就“已确定单位”这一单项来说,比率还是有所下降,这其实与去年经济增长率的降低是一致的,说明经济发展情况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高职大专院校因为其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实践的特点而落实率位列第一;而“985”、“211”重點院校的落实率紧随其后,也证明了虽然毕业人数逐年上升,但社会对于重点高校的认可度还是存在的。

地区不同,毕业生的落实率也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由于资源的集中,会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机会,以此落实率也会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高。

(二)入职薪资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毕业生的学历和学校类型这两个因素和毕业生就职的起薪成正方向变化,即学校类型层次越好,毕业生起薪越高;学历越高,毕业生起薪越高。同时,虽然可能做着同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地区,薪资却可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三)就业分布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在调查中,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在京津沪及东部地区进行就业,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高、产业丰富、资源集中、工作机会多、机遇大,对毕业生有较强的吸收力;但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在这里的竞争压力也会非常大。

我国一直在努力进行产业调整,逐渐把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从数据也可以看出,金融、软件等新兴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对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同时传统行业,如制造、教育等仍有着稳定的需求,占较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不可否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从未消失,政府、学校也在为此努力着,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努力学好每一门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好理论基础;比如说多参加学校里的一些活动、比赛,以锻炼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协调、领导组织能力;比如说抓住每一次机会去实习,提前感受真实的社会职场;比如说继续更高层次的教育等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岳昌君,黄思颖等.高校毕业生为什么青睐在大中城市就业——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6,(07).

[2]岳昌君,文东茅等.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毕业生高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