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创设的策略研究

2017-03-22 12:54肖治斌
祖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新课程

肖治斌

摘要:俗话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现今的教学中,一句幽默的导入话题可以使整个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浓厚、也能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知;反之如果平铺直叙,问题的导入干巴生硬,学生不但兴趣不高,还会产生厌学。自古至今课堂效率是教师关注的一个视角,尤其是现今新课程要求下课堂问题的创设策略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它对化学教学的意义是什么?人们的疑惑是什么?在教学中又该怎么样实施,怎么让所创设的问题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这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问题创设”出发,探讨在新课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并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对每种创设方式进行辅助说明。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创设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创设

“问题创设”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活动等。既有“创”又有“设”,“创”是独特的新颖的,“设”是假设引发求知欲的。因此,问题创设中既蕴含着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同时还渗透着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有效的问题创设能吸引着学生步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的化学世界。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出发,有效创设化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有些教师只要结果,不重过程,搞题海战,一味的蛮干;不善于创设化学问题情境,使教学与情境脱离,学生学得被动、缺乏兴趣。也有些教师虽然应用情境式教学,但效率不高,情境缺乏目的性,典型性,使得教学与问题情境关系疏远;有的情境过于复杂、有趣,在感官上给学生全新的感觉,理性上却忽视了学生的化学思考。

二、创设有效“问题”的实践基础

首先,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所学的知识是基于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才能被学生所学习。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理解、尊重要求教师换位思考,使学生成为解决学习中的主导者。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问题创设性学习应能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思维得到极大提升。学习的重要本质在于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注重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民主、自觉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自行选择学习资料,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让社会看到培养学生能力必须是以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理解、尊重学生的一些行为,才能自我实现、自我发挥潜能,从而也是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再次,有效问题创设并不是在上新课时产生的,而是在之前已有基础上形成的。“新课标”中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科学探究欲望,促进化学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必须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而才是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明确提出问题的创设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能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问题的创新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要把学生的个人见解、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来研究,从而才有利于问题的创设。自然有效问题的创设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能提供有力的动机,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夯实良好的基础。

三、有效“问题创设”的要求

化学创设的问题要有由简入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要基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经验之中。这就要求所创设的问题必须要有可行性、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激活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从而开拓思维,通过情境使思维与创造发挥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突破常规解决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机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化学学习有效问题的创设要把握时机,就像一片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从而充分激起学生积极性;同时在知识的衔接、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但创设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难,让学生老虎吃天无从着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跨度,不要就題论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能让学生“瞻前顾后”,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

四、“问题创设”有效性的分析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推动下学习化学知识。如在上化学与生活中提到:酸雨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酸雨有哪些危害?说明二氧化硫是怎样产生的?具有什么性?对学生来说,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机、兴趣。从生活实例入手,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就是学习金属性质时,我们如何来分析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通过实验室对金属的保存来提问使学生进入课堂角色,那么设置的问题就是A: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呢?B:钠是不是会和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反应?C:为什么要用镊子取用?为什么不直接用手取用?学生众说纷纭,猜测:手上有汗液,和汗液反应等。D:用完之后为什么要放回试剂瓶?接着老师用小刀把钠切开,观察其切面的颜色,放置后再观察颜色。通过学生探究讨论教师的总结最终得出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再将钠投入水中,探究钠与水的反应。学生会有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必须用绿豆粒大小的钠,钠到底与水发生了什么反应,会有如此剧烈的现象等等。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持续讨论下去。这样一来学生兴趣倍增,不但学习了化学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总之:问题的创设是基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之上的创新,而问题创设的提出和解决途径,是我们新形势要求下学好化学、增加兴趣的关键。通过教学实践得出,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创设的,以生活为基础或贴近生活的各种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技能,进一步使学生能够获得“再创造”的思维,从而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体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03).

[3]孔凡哲等编著.上好课有效技能[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双河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