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协和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暨首届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专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2017-03-22 05:45王子熹,关凯,王良录
关键词:北京协和医院过敏原花粉

每年 “立秋”开始,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夏秋季花粉症开始爆发,数千万患者会被眼痒、喷嚏、清涕、鼻塞、咳嗽、胸闷等问题困扰,部分患者会因哮喘发作严重需要急诊治疗,此症状将持续2~3个月,严重影响过敏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2016年起,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过敏)反应科、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专科医师分会、《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联合腾讯健康等40余家媒体和企业,共同发起倡议,将每年8月的第二周设立为 “中国过敏防治周”。希望通过每年1周的活动,与全国关注过敏性疾病的医师、媒体一起,集中宣传过敏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国人对过敏性疾病 (变态反应疾病)的知晓度,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共同努力!

今年此季,8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过敏)反应科及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专科医师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协和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暨首届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专科医师分会学术会议在 “中国过敏防治周”期间如约召开,今年的主题是 “防治过敏、正确诊断、规范治疗”。

近年,随着过敏性疾病防治知识在全国老百姓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过敏患者希望寻求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然而,在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和医院,还存在不正确、不规范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现象,这些不正确或不规范的诊治方法,造成部分过敏性疾病的过度诊断,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医疗负担。因此,在本届论坛和今年的 “中国过敏防治周”,我们向广大医师和患者宣传普及正确诊断过敏性疾病的方法。

倡议一经发出,反响热烈,短短2周,即有500余位变态反应科、耳鼻喉科、儿科、呼吸科医师注册参加会议,虽然本论坛是北京地区会议,但天津及河北地区专家也主动参会,共同讨论,甚至山东、黑龙江、江苏、广东地区专家学者也前来学习交流。

会议首日,利用下午半天时间,举办了青年医师工作坊,从过敏原特异性诊断、上气道炎性疾病控制中非药物手段的地位、下气道炎性疾病控制策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聚焦特应性皮炎诊治、吸入给药方式的选择等6个专题,主要通过资深专家的讲解、讨论与实际操作,来向青年医师传递变态反应性疾病正确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这种新颖而实用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听众,每场预计容纳听众50人,结果每场参与人数均超额,过敏原特异性诊断与免疫治疗这两个场次报名参与人数均接近200人,学习交流热情高涨。

12日一早,首先安排了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会议,并增补了王红、刘一、张俊红、周高俊、聂亚玲、尹小梅等6名理事,进一步扩大了协会在北京地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之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过敏)反应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尹佳教授致开幕词,并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防治过敏、正确诊断、规范治疗”。报告首先列举了3个触目惊心的因使用不恰当的检测方法错误诊治的临床实例,随后指出:我们变态反应 (过敏)专科医师的职责,就是要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找出致敏原,做出正确的病因学诊断,给患者提出避免过敏原的建议,进行特异性的免疫治疗,阻止疾病的发展,减少疾病的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日常门诊中,很多患者拿着外院做的生物共振检测和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来寻求解决办法,我们发现,生物共振检测和食物特异性IgG(specific IgG,sIgG)检测已经成为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各级医院内一种很普遍的诊断过敏性疾病的方法。作为受过专门培训过的变态反应专科医师,我们应该发出专业的声音。因为防治过敏性疾病,首先要正确诊断。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治疗的基础,用不正确的方法诊断过敏性疾病,根本就谈不上规范的治疗。而且不恰当地使用某些检测手段,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病情,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在美国和欧洲的食物过敏诊断和治疗指南里,均建议不用包括过敏原特异性lgG/IgG4(sIgG/sIgG4)和皮肤生物波测试 (即所谓生物共振检测)在内的非标准化检测作为IgE介导食物过敏的常规检查。因为没有任何研究证据表明这些检测对诊断食物过敏是有价值的,更不适用于诊断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

目前在全世界诊断过敏性疾病诱因最常用的方法是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皮内试验、皮肤斑贴试验、过敏原激发试验 (包括鼻黏膜激发试验、眼结膜激发试验和食物激发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但即便使用正确的检测手段,也仍要注意临床诊治遵循的原则:不能仅凭检测结果诊断过敏,一定要结合细致的问诊和查体,只有当病史、体格检查、检测结果相一致时,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随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过敏)反应科副主任、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良录教授做了名为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食物变态反应又称食物过敏,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 (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食物变态反应具有特异性,各种免疫病生理机制均可涉及,应根据病史、皮肤试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是目前公认的食物变态反应诊断的金标准。现阶段最佳治疗的方法仍是禁食致敏食物制品,意外暴露诱发症状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食物耐受不良是非免疫反应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包括代谢异常 (如乳糖酶缺乏)、食物的药理学特性 (如咖啡因引起肠激惹和酪胺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及通常因食物处理不当产生的食物中毒样反应(如鲭鱼引起组胺中毒)等。食物耐受不良呈剂量相关,耐受量个体化,摄入量超过耐受量诱发症状。最常见的食物耐受不良为乳糖酶缺乏,患者进食超过其耐受量的牛奶5~30 min出现腹胀、排气甚至腹泻,这些患者仅对乳糖不耐受,而对牛奶蛋白耐受良好,可耐受酸奶。

食物sIgG4与食物过敏及食物不耐受无关,是免疫系统暴露于食物组分的生理反应。食物sIgG4检测不应作为食物过敏及食物不耐受的检测项目,不应该作为食物相关主诉患者的检测项目。

大会开篇两个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主题报告,从理论到临床,旁征博引、细致透彻地指出了目前变态反应学界错误使用生物共振法、食物sIgG等检测方法诊治过敏性疾病的现状,同时又明确说明了正确的检测方法、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振聋发聩,在场专家及听众均表示获益良多。

在此之后,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及临床免疫学协会 (American College of Allergy,Asthma and Immunology,ACAAI)前任会长、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变态反应及免疫学主任Bob Lanier教授,讲述了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的诊治进展。他从2例临床实例讲起,详细描述了儿童及成人EoE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活检病理、过敏原皮试及血清sIgE检测结果的区别与共同点,并引出了EoE的定义:EoE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变态反应性食管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嵌顿、呕吐以及反酸、胃灼热等反流样症状。其诊断必须包括以下几点:(1)有食管功能异常的临床症状;(2)食管黏膜嗜酸细胞浸润≥15个嗜酸细胞/高倍视野;(3)食管远端pH监测正常;(4)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无效。该病需要同多种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食管疾病相鉴别。之后,Lanier教授从变态反应科的视角解释了为何将其定义为一类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常为特应性体质,易并发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种Th2途径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变态反应炎症细胞;激素及要素饮食治疗有效。研究表明,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避免致敏食物的同时,经验性禁食牛奶,可使77%的EoE患者得到缓解。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费贵军教授,从消化专科医师的角度讲述了对EoE的最新认识:EoE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患者的胃、小肠、结肠通常没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仍长期存在。据统计,EoE的发病率是7/10万,患病率是43/10万。寒带多于热带,城市多于农村。在不同种族及民族中,白人患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约3∶1~3∶2。50%~80%的EoE患者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食管动力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婴幼儿EoE可表现为哺育困难及发育迟缓等非消化道特异性症状及胸痛、腹泻等。儿童EoE的表现多种多样,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反流样症状 (胃灼热、反酸)、呕吐、腹痛。成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间歇性的吞咽梗阻及食物嵌顿。患者具有食管和 (或)上消化系统症状,一块或多块食管组织中存在15个/高倍镜视野的嗜酸细胞浸润,排除在临床、病理或内镜特点上与其相似的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疾病后可诊断EoE。治疗方法包括抑酸、饮食调节、糖皮质激素、食管扩张等,以激素治疗为主,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闫燕教授讲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该发言从患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LPR。这是一种常见病,高达15%的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以及50%以上的声音嘶哑患者与LPR相关。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包括声嘶、慢性咳嗽、咽异物感等。临床中常通过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评估初步诊断LPR,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喉镜、咽部pH监测和阻抗监测来辅助诊断。LPR的治疗策略分三步走:(1)调整生活方式;(2)抑酸治疗;(3)外科手术。目前国际上仅有1篇咽喉反流相关的共识。为规范我国LPR疾病的诊治,2015年国内咽喉科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及中国国情,共同讨论制定了中国第一个LPR共识 《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相信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辨识和治疗该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过敏)反应科李丽莎医师介绍了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诊治国际共识指南。该发言简要介绍了2017年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JACI上的一篇指南,主要针对的是一种在婴儿期发作的食物过敏性疾病——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 (food protein 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FPIES)。该疾病发病率约为0.34%,是一种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典型临床表现为在进食后1~4 h出现反复持续呕吐,可伴有嗜睡、皮肤苍白、腹泻。延迟发病、缺乏皮疹和呼吸道症状是FPIES与严重过敏反应的区别所在。其最常见的食物诱因是牛奶、大豆和谷物,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急性发作期的处理以支持治疗为主,长期治疗则包括忌口过敏食物及定期监测疾病缓解情况。半数患者在3~5岁后可自行缓解,经激发试验证实后可正常进食曾经过敏的食物。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过敏)反应科崔乐医师进行了 “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对夏秋季花粉症患者过敏性鼻炎发展至哮喘的预测价值”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夏秋季花粉是致敏花粉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北方地区,葎草花粉和蒿花粉是最常见的两种夏秋季致敏花粉。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过敏)反应科尹佳教授2001年对确诊为夏秋季花粉症的1 120例患者进行的横断面调查表明,夏秋季花粉诱发的过敏性鼻炎常发生于哮喘之前或者鼻炎和哮喘在同年发生。在2001年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其中葎草花粉或蒿花粉过敏的夏秋季花粉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在2011年对其中单纯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价在夏秋季花粉症患者中哮喘的发病率及蒿花粉和葎草花粉血清sIgE水平对过敏性鼻炎发展至哮喘进程的预测价值。研究表明,随着夏秋季花粉血清sIgE水平的增加,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的可能性增加,过敏性鼻炎发展至哮喘的进程也越快。此外,相比仅对一种花粉过敏来说,对葎草花粉和蒿花粉都过敏的鼻炎患者更容易合并季节性哮喘。

下午分会场A由京津冀专家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学习,报告发言亮点多多,精彩纷呈。天津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李会强教授介绍了食物过敏的实验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胞学检测及过敏原sIgE精准检测。血清学检测主要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定量测定相关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含量;细胞学检测基于细胞生物学原理,模拟体内细胞反应进行功能测定;过敏原sIgE精准检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主要过敏原分子及其抗原表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主任任静教授讲述了过敏原检测的临床实践:过敏原检测中血清检测系统需要具有高特异度、敏感度、重复性、全定量及方便可靠,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过敏原的特异度和敏感性设立 “临界值”;过敏原检测同时结合炎症标志物 (例如蛋白C在过敏性哮喘中的变化)将有助于准确评估判断患者病情。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蒋萍教授讲述了天津过敏性疾病流调分析:对天津市1 751例居民进行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过敏性疾病发病率2.5%,以过敏性鼻炎为主,过敏原只要为花粉 (白蜡、蒿草)和螨虫;海鲜是食物过敏主要因素;工业污染及潮湿的居住环境是过敏性疾病诱因之一;需多染发剂过敏引起重视。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李晓鸾教授讲述了河北省中南部气传过敏原分布特征:分析2012至2016年变态反应科门诊患者气传过敏原皮试结果,花粉过敏所占比例增多并且患者过敏原种类有从单一过敏原为主逐渐演变为单种+多种的趋势。河北省中南部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状况以及近年来人为因素影响了气传过敏原的分布,花粉过敏所占比例增多,花粉过敏发病期增长,呼吸道过敏疾病复杂、严重程度增加。

天津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陈宏教授讲述了中西合璧攻克激素依赖性皮炎 (facial corticosteroid dependent dermatitis,FCDD):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损是FCDD发病的基础和内因,激素使用不当作为温热之邪趁虚而入而为病。祛风清热凉血方有较好的疗效,该方通过调整细胞因子微环境,调节Th17/Tregs、Th1/Th2平衡,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展现出其基于信号通路的免疫调节疗法方面的潜力。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刘瑞玲教授讲述了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三大类。益生菌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内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得到适当的训练,将过低或过高的免疫活性调节至正常状态。益生菌这种免疫调节的作用有助于抑制过敏性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支玉香教授讲述了血管性水肿的分类和诊治:血管性水肿,常与荨麻疹的风团伴发。当反复发作的血管性水肿不伴随荨麻疹的风团而独立存在时,应视作一种独立的疾病。不伴荨麻疹风团的血管性水肿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本专题重点强调了遗传性C1抑制物 (C1 inhibitor,C1-INH)缺乏相关的血管性水肿,其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皮肤和黏膜水肿,皮肤水肿可发生于颜面、四肢和臀部等部位,近半数患者发生喉水肿,30%死于喉水肿,部分患者因为反复胃肠道水肿而表现为剧烈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被误诊为急腹症。我国目前尚缺乏急救药物,因此强调预防治疗尤为重要。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弱的雄性激素加以预防,绝大多数患者疗效好,耐受性好。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孙劲旅教授进行了 “过敏原控制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报告: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社会经济也带来极大负担。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原则概括地形容为 “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在这些治疗原则中,环境控制主要是指避免接触变应原和各种刺激物,为防治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过去通常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孙劲旅教授针对过去难以达到防护目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国际上最新的防护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综合性的防护措施,并指出需要进行定期的环境过敏原浓度监测,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防护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李宏副教授介绍了严重过敏反应救命药:肾上腺素。报告指出,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经常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患者。多数患者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频率在两次以上。很多病例发生在医院外,且远离医疗救助机构。过敏患者特别是严重过敏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通过变态反应专科医生的诊治评价以及患者教育,了解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休克的早期症状,知晓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药物,在危及生命时刻能够使用适当药物先进行自救。肾上腺素是治疗严重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最有效的首选药物。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是含有预置的肾上腺素密闭装置。经过专业医生的教育指导后,患者能够在医院外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中先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进行肾上腺素注射自救,并及时赴医疗机构就医。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文利平副教授对食物过敏指南进行了解读:近年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据估计,全球范围内,食物过敏现患率约为10%,不同年龄患病率不同,儿童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超过成人。其中合并中重度湿疹的年幼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达到35%左右。湿疹/食物过敏的儿童,长大以后发生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的风险明显增加。新的食物过敏治疗方法,例如口服脱敏治疗等,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因此,确诊的食物过敏,最重要的治疗就是避免进食致敏食物以及和致敏食物有交叉反应的食物。食物过敏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过敏原皮肤试验、血清IgE检查。必要时还需要口服激发试验确诊。目前国内食物过敏的诊断比较混乱,一些医疗单位用检测生物电的方法或血清IgG的方法诊断食物过敏,造成患者困惑,甚至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滞等问题。因此,食物过敏的诊断需要谨慎对待,错误或者过度的食物过敏诊断,将导致患者的困惑以及损失。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王瑞琦副研究员介绍了协和全定量体外检测实践: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是目前唯一被普遍接受且广泛使用的过敏性疾病体外诊断方法。北京协和医院依据多年体外检测实践,进行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总结出我国北方地区常见吸入物过敏原17种和重要食物过敏原15种。对不同的全定量体外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比对发现,不同系统的结果之间不能简单互换。不能单纯依据体外检测结果做出过敏原特异性诊断,体外检测结果的解释应紧密结合临床。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周俊雄助理研究员作了 “协和英国梧桐花粉变应原点刺液体内诊断价值临床评价研究”的报告。该研究历时近2年,通过在1 029例春季花粉症患者中进行的体内、体外变应原特异性诊断比较研究,证实了临床应用协和英国梧桐花粉变应原点刺液进行皮肤试验的临床价值,认为其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安全性好,诊断价值较高。该研究是尹佳教授变应原新药研发团队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北京市科技计划、医科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资助作出的最新成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张倩医师代表北京协和医院尹佳教授研究团队讲述了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对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性反应的诊断价值。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food challenges,DBPCFC)是诊断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性反应 (wheat-dependa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WDEIA)的金标准。但由于DBPCFC有诱发致命性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目前国内不能常规开展。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不能有效地评估疾病发生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嗜碱粒细胞活化试验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可以在体外模拟激发试验的效果。北京协和医院尹佳教授研究团队应用BAT试验诊断WDEIA患者并评价WDEIA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小麦醇溶蛋白BAT试验诊断WDEIA具有更高的准确度,是最佳的诊断方法。小麦谷蛋白、醇溶蛋白BAT试验与WDEIA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下午分会场B则是临床研究及疑难病例讨论,来自北京地区17家医院的22位医师参与汇报,现场由来自变态反应科、呼吸科、儿科、耳鼻喉科专家点评并讨论,对临床难点进行充分的回顾及解析,听众踊跃提问,场面热烈,即使到最后一个病例,还有大量与会者争相发言讨论。

总之,短短一天半的会议,内容充实紧凑,贴合临床热点,树立正确观点,获得前沿视角,虽然连续雷雨,但参会者听会参与的热情一直很高。临床医师对真知的渴求令我们非常感动。同时,也为本届协和高峰论坛,能够在促进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诊断过敏性疾病、规范治疗、提高我国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方面尽一份力,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猜你喜欢
北京协和医院过敏原花粉
花粉的烦恼
过敏原检测靠谱吗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更正:脑库与神经病学建设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北京协和医院取消“窗口挂号”
花粉过滤器
过敏原检测到底准不准确
什么是“过敏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