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乡村小学的发展

2017-03-23 08:06唐思为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小学

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由于缺乏资金,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乡村小学逐渐落后于城市小学的发展。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學为例,从坚持乡村特色和开展联合办学两方面探索乡村小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乡村小学 乡村教育 联合办学

当前我国正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被逐渐提上日程。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其问题也愈发明显。秦玉友在《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启示》中指出:农村学校规模偏小、农村教师短缺、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是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的三个主要问题。此外,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开展,城市化不断推进,乡村教育正逐渐失去乡村文化背景,趋同于城市教育。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作为乡村小学,始终坚持教育家陶行知的“行知”教育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本文以行知小学为例,探究其发展过程,为当今乡村小学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一.学生做中学,发展“特色乡村教育”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他提倡“生活即教育”,倡导学生将课内外所学知识相结合。行知小学发展之初,教学条件简陋,但校长杨瑞清充分利用学校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种植、饲养、观察以及实验活动。学生在过程中学习了自然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教师、学生、农民之间需要合作,每个参与者也同样是受益者。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行知小学开展了“学农课程”。学校作为纽带,将学生与当地农民联系在一起。活动开展五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行知小学的学生多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我国以乡土为根基,乡村为青少年良好道德的培养,自身潜力的发掘提供了淳朴洁净的社会氛围。行知小学凭借“乡土特色”的学校品牌获得了社会外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二十二中等多所城市学校开展学农课程。学校设计了三类学农专业课,并结合实践小结,乡村体验日记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认识。行知小学自身教育资源不足与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得到解决。

二.“联合办学”,做村级大教育

陶行知曾强调“联合办学”的重要意义:“民主的校长,应当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联合办学”成为行知小学的办学理念。

小学在联合办学上有三次突破。第一次农民集资为学校易地新建,开展“村校联合”,第二次行知基地挂牌,实现“城乡联合”,第三次学校接待新加坡南洋小学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达成“国际联合”。联合办学使学校逐步形成了包含幼儿小学教育、农民教育、教师教育、乡村生活体验教育的大教育格局。

为了破除乡村小学封闭和落后的弊端,调动学校活力,“南京市中小学生行知农村科技实践基地”成立,建立行知基地的构想由此而生。基地成立后得到了许多中小学的积极响应。行知小学由此破除了乡村教育的局限性,与城市小学开展合作。这既没有让学校丢掉乡村教育的特色,又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教育的魅力,从而为学校争取到了更多更宝贵的资源。

随着联合办学的开展,行知小学的影响由国内扩展到国外。2005年新加坡南洋小学师生来行知小学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同时,小学与外界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日益频繁起来。如今学校每年要接待大批国内外师生的参观考察,小学的教师也走出国门,展开国际学习。行知小学逐渐由“村校联合”“城乡联合”走向“国际联合”,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推动学校不断发展。

三.问题与反思

行知基地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转机,联合办学使学校走出了固有的困境,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基地的运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给学校带来了繁重的负担,学校自身的发展因此被忽略。

此外,逐渐消失的乡村文化背景也是学校面对的难题。在工业化的影响下,乡村教育所依托的自然资源减少,乡村人文逐渐淡化,求富裕成为乡村社会的根本目标。主导价值目标的转变,导致了传统乡村文化的瓦解。乡村教育逐渐失去依托,这成为乡村小学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趋势下,国家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现代农村小学教育。行知小学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特色乡村教学与联合办学模式让农村教育取得了新的突破与进步,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乡村小学在国家的扶持下,坚守自身特色,借助更好的平台,也将会汲取更多知识和营养,取得长远的发展。

(作者介绍:唐思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小学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信息技术走进乡村小学数学课堂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
浅谈“想象模拟”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实践运用